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特别喜欢对他的学生讲述陈正之“以勤补拙”的故事,以此来启发学生们,在学习上踏踏实实下苦功夫。
宋代学者陈正之出生在福州,由于他先天发育不良,长得傻头傻脑,像个半痴半呆的木头娃娃,所以从他的童年时候起,人们就送给他一个绰号,管他叫陈傻子。对于这一点,起初陈正之也毫不忌讳。进学堂读书以后,老师上课时,每次最多只能教给他四五十个字,教多了就糊糊涂涂,即使一篇文字很短、内容很浅显的文章,别人读不了几遍就可以背诵如流,而他却往往要读几十遍甚至百十来遍才能结结巴巴地背下来。正是因为这些缘故,陈正之经常受到同学的讥笑,家里人和亲戚朋友也都嫌他笨,瞧不起他。幼小的陈正之,就这样被一种无形的压力重重地压迫着。
陈正之虽然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心里难过,但他却从不自暴自弃,对前途不灰心,学习上更不偷懒。他认识到自己的傻、笨,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他的缺陷所在,而在这个客观事实面前,采取何种办法来弥补自己的缺陷,则是最关键的。他左思右想,认定“以勤补拙”是个好办法。他想:别人读一遍,我就读三遍四遍,甚至八遍十遍;别人用一个时辰来读,我就用几个时辰去埋头苦读,一句一句读,一个字一个字地记,总可以变得聪明些吧。他想到做到,天天按自己想好的办法去做。他跟老师读《诗经》,老师每念完一段,他就下来反复读,一段段背熟弄懂。每学完一章,他又把整章串起来读,一直读到把它背熟为止。到了年终,《诗经》学完了,他竟整篇背下来了。只是他的书本,被来回翻页,已经旧得像团破棉絮了。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陈正之不仅养成了无书不读和锲而不舍的好习惯,而且他的知识也与日俱增。后来,他终于成了一位造诣很高的博学之士,人们送给他的“陈傻子”这个绰号,也被“陈学者”所代替了。
陈正之的故事充分说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坚持就有出路,坚持就是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