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贤,清源罗氏第三支第六代子孙,明朝时曾拜九省监察御史。他清正廉明,秉公执法,惩治贪官,拯救百姓,不徇私情,人称铁面无私的罗阎王。
明弘治辛亥年(1491),罗贤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因家父过世,回家守孝。
清源城西北平泉村内有泉水“不老泉”而得名,附近还有“无底泉”和“饮马河”,三支水源汇集成一条小河。平泉村是近水楼台,每年夏季遇到干旱时,除平泉因有小河受益外,邻村的北营在河流的下游,也可以用河水以解旱情。每年干旱时,两村的村民因争水源而争斗不断,下游的其它村民根本得不到小河之水,只好两眼干望。
为此官司,县官多次解决,也难公断,深感棘手,没有一个解决矛盾纠纷的有效办法,只好一再推托,两村村民因水的争斗也日趋升级。
这一年,平泉和北营两村村民又因争夺河水浇地而争斗不休。时遇清源知县新旧交替,旧县官已走,新上任的知县还未上任,县里村里的几位乡绅出面恳求在家守孝的罗贤御史大人出面调解。
罗大人先去平泉、北营两村察看实情,又向村民详细询问因争水源争斗的情况。
他了解到每次争斗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村交接河水的这一天,已用水的村民千方百计不想早交水,接水的村民是想尽办法想早一些时间把水接过来,一村想早浇地,一村是迟迟推迟不想早交水,由此而引起矛盾,两村争斗不休。
一来二去争斗逐渐形成械斗,有时致死人命。罗贤经过认真分析两村争斗的原因后,提出一个建议,空出一天的时间给下游的村镇用水,这样两村交接用水时不直接见面,这样就避免了两村当面发生冲突,这个建议得到两村村民的满意,问题很快地得到了解决。
从此以后,两村各用五天来浇地,中间一天留给下游的村子,这些村子虽然得到水比较少,但与从前相比,也得到的一些用水的利益,使得各村都皆大欢喜。
罗御史为两村办了件好事,受到百姓们的赞扬。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