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若比邻 师生情谊深 作者:马宏 时间:2022-09-26 次数:100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2022年9月10日教师节,身在安徽合肥的我,突然便非常想念着我清徐县的一位恩师——啜希忱先生,于是提笔抒怀,作文以记。
  2020年12月22日是我既高兴激动又难以忘却的一天,因为这天我终于和分别了四十多年的啜希忱老师联系上了,心中执着的愿望得以实现让我至今只要一想到就激动不已。
  自从1974年高中毕业离开清徐来到合肥后,无论是到农村插队、学校学习还是单位工作,在清徐从幼儿园到高中十五年的岁月常常好似泛黄的老照片般浮现出很多记忆片段,勾勒出学生时代成长历程的无数画面,和啜希忱老师相处的六年时光是我学生时代浓墨重彩的一笔。每当打开记忆的闸门,啜老师和我们在一起的一幕幕往事就会在脑海中漾起涟漪。他教我从零基础开始学会了打乒乓球,并且只要有机会就积极争取带领我们参加县里的各种比赛,那时候还没有少年组比赛,都是成年组的赛事,让我们这些十三四岁的学生有机会在与成年人对垒过程中得到技术和心理的锻炼。当时我学习打乒乓球悟性差,一个简单的推挡动作反复练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正确掌握,啜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并没有大声批评,而是和颜悦色的反复讲解,耐心示范,手把手教我动作要领。他经常叮嘱我们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都要认真打好每一板,要专心打球,比赛时不要因为打了几个好球就去看观众是否在注意自己。尽管那时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尤其是经济方面,但是只要有机会啜老师都会带我们去太原市观摩各种省市级别的乒乓球比赛,因为是自发组织的观摩,所有的吃住行细节都需要啜老师自己想办法筹划落实才能真正完成从出发乘车、安排食宿、观摩比赛直至乘车返回的全过程。现在细想起来真是十分不易。在啜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还有幸观摩到了国家乒乓球队和山西省乒乓球队的精湛球艺。
  最让我敬佩和难以忘怀的是啜老师无私奉献、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当时处于“文革”期间的1969年,体育事业受到了严重影响,连山西省乒乓球队也大幅度裁员,而啜老师就是在这时开始对我们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们进行训练。他虽然收入微薄,家庭经济负担很重,带领我们起早贪黑训练完全是没有任何报酬和补助的义务劳动,但从未听到过他的抱怨,在眼下功利现实的社会环境中简直不可思议,更显得老师当年的付出弥足珍贵。真是“迢遥不畏千程路,辛苦惟存一片心”。
  啜老师不仅乒乓球打得好,还多才多艺,曾教过我音乐课,写的一手好字,给我们这些懵懂少年感觉是知识渊博,满腹经纶。从他那里第一次听到了许多古典名著中的历史典故,读到了《晋阳秋》《满山红》《叶尔绍夫兄弟》等书籍。
  高中毕业后因随父母工作调动离开清徐去了安徽,由于走的时候手续繁杂、时间仓促加之通讯不便,与啜老师和同学们没有来得及告别而由此失去了联系,这么多年来这件事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在与啜老师失去联系几十年后,借助当今发达的通讯、信息和传媒工具几经辗转终于和啜老师取得了联系,从电话里又听到了啜老师那熟悉的声音,得知啜老师和很多同学也一直挂念着我并多方打听寻找,感慨激动的心情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第一次通话结束后随即与啜老师互加了微信,用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等各种方式交流、互动和分享。真可谓一大幸事、快事!尤其在读《洗尘文集》的时候,更是觉得仿佛啜老师就在我的面前娓娓道来,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绘着人生往事、讲述着熟悉的人物、抒发着自强不息的情怀,质朴的言语和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正可谓:
  银球缘系五十载,亦师亦友亦情深。
  人海茫茫苦寻觅,相思千里谊长春。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