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新冠疫情,有将近三年没出远门了,特别怀念那些想走就走的日子。
从2009年开始自由行以来,一家人也算去过不少城市了,每个城市少则四、五天,多则八、九天,偶尔也会规划得比较周密些,周五晚上动身,到下下周的周一早上回来,这便形成理论上的十一天行程。很多朋友对我们在一个城市待那么长时间表示不理解,说哪有那么多景点可游。其实我们也不是一直游景点,除了景点,还有很多事情可做,究竟我们在那些陌生的城市都做了什么呢?
1.睡到自然醒
我天生觉多,睡不够时辰脑子清醒不了,在家早上6点半起床,中午至少得睡一个小时,这样上班才有精神,否则一下午哈欠连连,什么事都做不了。出门在外,中午不能睡,所以晚上一定要睡足,如果没有特别安排,不设闹铃,一般起床都在8点以后。
本来嘛,在家都不起早贪黑,出去为的是一家人在一起享受美好时光,干嘛要被早起搅了好心情。
2.慢条斯理吃早餐
出门在外,我们早饭吃得比较多,因为游玩是件体力活,而且下一餐一般都不可预见在何时何地,因此早饭一定要吃饱吃好。
因为起得晚,我们通常都是卡着餐厅撤早餐的点下去吃早餐,所以餐厅里只有我们一家人一点也不奇怪。但是就算再晚,吃得再多,我们也要优雅地、慢条斯理地享受早餐,当然,这也就意味着10点之前我们是进不了景区的。不过话说回来,这不是问题,只要吃饱睡足,我们有的是耐心和耐力坚持抗战到景区清场。
3.体验当地的公共交通
每到一个城市,不管多远的路,我们从来不叫出租,体验并尽可能地尝试每一种交通工具,不仅是出行方式,也是一项重要的旅行内容。首先,公共交通比较环保;其次,公共交通本身就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和地域特点,比如武汉,地上有公交,地下有地铁,江里有轮渡;再一个,乘坐公共交通可以快速了解一个城市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比如北京的地铁通道里,行人的脚步永远都是急匆匆的,不论是赶着搭车的还是已经下车的,说明这个城市的生活节奏快,容不得人们放慢脚步;还有,公共交通是一个相对封闭而人比较集中的场所,时不时地会发生一些有趣的故事。
我最喜欢坐着公交在城市的街头游荡,尤其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要是能坐到双层公交上层的第一排,那简直就是喜不自胜了,这样我便能一览无余地看到道路两旁不同风格的建筑、各具特色的商铺门脸及街道宽窄、车辆多少、拥挤程度,还有各色人等的衣着穿戴、面部表情、行路缓急,我认为这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风貌和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特色。
4.打卡地标
地标是一个城市具有独特地理特色的物体,是城市的名片和象征,就建筑而言,不仅要求建筑本身出类拔萃、独树一帜,更要从精神层面上反映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比如北京的天安门、上海的东方明珠塔、西安的钟鼓楼、兰州的中山桥等等,不论是历史遗存,还是新生事物,作为地标,简单地说,它们就是所在城市最美的风景线与最红的打卡地。
打卡地标是我们去每个城市必做的事,而且,如果有机会,要努力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段、不同方位打卡。
5.参观博物馆
我将博物馆定义为集中展示人类文明和自然演进以及科技发展进程的场所,它珍藏时代痕迹,还原历史原景,使我们得以一窥真实的世界。所以,去到一个城市,想快速而全面地认识这个城市,我认为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就是参观该城市的博物馆。
通常是天气不太好的日子,我们便安排去博物馆,管它外面是大中小雨还是东南西北风,早饭后一头扎进去就不出来了。不过这么扎进去的前提是事先必须做功课,最起码要查一下该馆的主题是什么、重要的藏品有哪些,即所谓的“镇馆之宝”,不然在成千上万件展品里转,会把自己转成无头苍蝇。
迄今为止,我们去过了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见到了许多国家级文物。
当然,我们的参观并不止于省级博物馆,我所说的博物馆范围比较广泛,也不限定任何前缀,从学科上说,不论是社会历史类的,还是自然科学类的,亦或是文化艺术类的,从大小上说,不论是大型综合性的,还是专业性的,甚至是景区内的小小陈列室,除此而外,也包括植物园、动物园、主题公园、名人故居以及临时展览。我们面对面地感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品和科学发展成果,其目的就是为了集中学习这些知识,至于熏陶啊,提升美感啊,那都是大话,直白地说,就是为了救赎我们的无知。
6.观看演出
现在这年头,想看场演出并不难,网络上时时都有,而且水准还不低,可我还是喜欢看现场,原因是看现场有仪式感。首先态度端正,是正儿八经专门去看演出,不似在家里,通常是吃饭的当儿,说顺便看个节目吧,于是便打开电视看了个节目;其次坐姿端正,尽管用不着正襟危坐,但总是有个坐像,不至于随意一歪或一躺;再一点,隔着屏幕看演出,总觉得演员是演员,我们是我们,他们只管演他们的,我们只管看我们的,而看现场则不同,似乎坐在观众席上的我们也是演出的一部分,总以为万一演出出了岔子、砸了场子,我们也该负一点责任似的,有种紧迫感,于是心总是悬着,随着剧情起起落落,看到高潮处,还会不自主地发出喝彩和掌声,演员也便在这喝彩声中对演出有了更多的信心,所以说,看现场演员和观众是一体的。
那么,看现场演出究竟看了些什么呢?我把它们大致归结为四类:
职业导演打造的为一类,比如《宋城千古情》《印象大红袍》《又见平遥》,这一类的感觉是“惊艳”,从舞美到编剧,再到表演,甚至演员出场都震撼视听。
少数民族歌舞为一类,比如四川九寨沟口的《藏羌风情》、满洲里俄蒙演艺剧场的俄蒙民族表演、上海世博会新疆馆里的维族舞蹈,这类表演展示了少数民族的传统唱腔、舞蹈和装束,给人的感觉是“原汁原味”。
再一类是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的大型演出,比如峨眉山的《峨眉雅韵》、黄鹤楼落梅轩的《楚风鹤韵——钟鸣楚天》,这类表演正如它们的名称一样,给人的感觉是一个“韵”字,既有地域韵味也有历史韵味。
最后一类是单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比如鹳雀楼景区春节期间上演的华阴老腔、南京博物院老茶馆里的南京白局、厦门游船上的木偶戏以及西安小雁塔里的皮影戏,这类表演各方面都简易得多,给我的感觉却别有风味——那是生活的味道。
7.在老城区漫无目的地闲逛
说是漫无目的,其意思是我们事先没有设定一个明确的结果,且在时间和行为上不受任何约束,但实际上,我们是有期待的。我期待有意无意地撞见一些人或事,期待猛一转身就看到一幢别致的老建筑,期待误打误撞地进入一个菜市场,期待发现一些新奇事物。
结果是,有故事的人常常就遇到了,有的或许还会跟我们发生一点小故事;老建筑真的就不期而遇了,而且美得不像话;菜市场或者其它别的市场一不小心也进去了,还要像模像样地跟摊主讲价,搞得自己就跟是附近小区的大姐一样;新奇事物就更多了,比如在厦门第一次见到了三角梅和榕树,了解到三角梅是厦门市市花、榕树是福建省省树,在武汉认识了“慢递”,知道了它实际上是现代城市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在昆明见识到了许多新奇瓜果,有的知道了名字,还品尝了口味,有的至今不知道名字,也没尝过味道。
8.游玩免费公园
这个免费公园是指当地人休闲娱乐、日常锻炼的场所。通常是晚饭后,选一个离住所近的公园,信步遛弯去。有人说,公园里不就是健走跑步、跳广场舞、健身操、舞剑、打太极、踢键子、打羽毛球,还有孩子们登各种轮滑嘛,自己家门口的公园里都有,犯得着跑那么老远去逛公园吗?
实话说,在家我们很少逛公园,早上锻炼都不出去,如果叫我去公园里做个纯粹的看客,我想那一定是睡糊涂了。然而在外地不同,我以为越普通的地方,越隐含着当地人最真实的日常生活,所以我情愿花时间混在当地人的人流里,体验他们的晨起昏睡和风尚习俗,捕捉众生百态。
我喜欢看少数民族舞蹈,他们似乎天生就是舞蹈胚子,音乐一响便舞起来了,而且好似永不疲倦,我看多久他们就舞多久。
除了那些全民性运动,公园里也深藏着个别吸人眼球的奇人,比如在焦作的月季公园,有一位身材不高的中年男子,在地上大喝一声,不待声音完全消失,人便跃上了单杠,准确地说,是两脚蹬上了单杠,然后在单杠上做各种跳跃腾挪,动作轻盈敏捷。过一会儿,他会跳下单杠,稍事休息,便再次大喝一声蹬上单杠,继续做动作。真是高手在民间啊。
9.拍照记录
如今是全民摄影的时代,不论大事小情,不拍个照,似乎就不足以证明它实施或者完成。我们出去游玩自然也要拍照的,尤其是我,见着美景就没命地拍,结果拍了许多雷同的照片。
其实雷同的美景照在我的照片库里最多只占到四成,还有四成行程照,就是到哪儿了、做什么了、看到了什么,随手一拍,记录下行程,是日后写日志的素材。照片库里还有一成“铭牌照”。我所谓的“铭牌”,是指写着景点、建筑、展品等的简介的牌子。“铭牌照”是行程照的衍生品,起先没有,写日志的时候发现常常不记得景物的名字,或者一堆建筑混在一起分不清谁是谁,于是再出去的时候,拍完景物,顺手就将“铭牌”也拍下。照片库里还有一成我自己也说不清的东西,也不知道当初为什么拍下,除了占据了硬盘空间,至今还未发现有什么用处。
时至今日,我的硬盘里有400G的照片,它们是我们在陌生的城市里为自己留存的纪念。人生几十年,或许会有那么几个精彩而闪光的或者失落而晦暗的瞬间,即使不用镜头记录,一样会铭心刻骨,然而更多的是那些平淡的时日,因为有了记录,变得值得回味起来,如果时光再久远一些,或者人生再长一些,我想回忆的味道会愈加浓烈吧。
10.愣神犯困干傻事
根据上面的叙述,各位是不是以为我们睡足了、吃饱了、计划思谋好了,接下来就剩下一往无前的行程了?
其实不然。
计划做得再周密,难免也会出纰漏,加之我们后来都不做很详细的计划,只定个大方向,走哪算哪。有时候走完一段,接下来去哪儿,谁也不知道,一家三口不是急着找出路,而是集体愣神,在各自的思维世界里发半天呆,然后才想下一步去哪儿。
如果一直走着,也不至于犯困,可我们不喜欢急行军,总想中间歇一歇,于是找一个能坐的地方,最好是有视频播放或者小节目表演的场馆坐下来,吃点零食,喝点水,顺便瞄两眼节目,然后困意就袭上来,眼睛悄然闭上。然而心里却不甘心完全睡去,隔几分钟挣扎着抬起沉沉的上眼皮瞄一瞄身外的世界,节目已推进了一大截,周遭的观众也换了一拨,然后眼睛不受意志控制地再闭上,再睁开,节目又推进,观众又换了一拨或几拨,反反复复好几次,总得似睡非睡地打半个小时的盹,困意才能消。
该说干傻事了。不瞒各位说,愣神和犯困是一家人的事,干傻事是我一个人的事。2017年自驾张北草原,第一次看见草原兴奋得从车天窗爬出去玩自拍,刚好后面一辆车上有个七、八岁的小姑娘也把头伸出天窗外,儿子说我的智商和那小姑娘的差不多。我心说,哪里需要智商,叫智商见鬼去吧,傻子才最快乐。
2020年春节前在南京六朝博物馆参观,每个展厅里都有几枚小印章,我便拿出本子去盖,一个展厅盖完,就乐不可支地去往另一个展厅,而每次都能遇上几个小学生。起先我说,好巧啊,又遇着你们。后来才明白,只有我这智商的和小学生才干这事,别人都不干。
以上所述十项是去到每个城市基本上都会做的,还有几项喜欢的,但不是每个城市必做。
一是参观大型国际展会。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9年北京世园会、每年10月份举办的国际农机展,这样的展会不是时时有,不是每个城市都有,也不是三两个小时可以转完的,就算走马观花式的,起码也得转两天。还有,国外的部分给予我们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毕竟见到国际展品的机会很少,所以,赶上了我们是一定不会放过的。
二是看日出。在大城市是不看日出的,都是高楼,需到小城市,半夜出发,去山巅、去海边、去草原,静静地等待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不过我们的实践证明,看日出成功的时候少,常常以遗憾告终,事实是享受那个过程就好。
三是和当地人一起徒步登山。我说的登山是真正的登山,高度落差在800米以上,带点野趣的,那些公园里有点高度的小土坡是不算的。选个周末,带上干粮,和当地人一起,全程不乘缆车,徒步往上爬,也不需要什么美景,就是去享受汗从额角渗出来、喘息声渐渐加重、肺叶和心脏即将冲破胸腔蹦出来的感觉。
四是看同学。去到一个城市,除了赏美景、体验新鲜事物、增长见识,倘若还能有位同学去会会,那真是件再惬意不过的事。北京的同学就不必说了,去的次数多,见的也多;去洛阳见着了李老三,风风火火的,我们还没到他已经在酒店等着了;去西安,第一次见着了彭老大,第二次见着了李老二,都带着老婆孩子,露出幸福的神色;在南昌的时候,拐到吉安见了同宿舍的好姐妹——阿K,还是20年前的模样,依然漂亮如盛开的花;在武汉,趁展会间隙与同在展会的W共进午餐。
儿子说我的同学遍天下,我说用不着那么多,在想去的城市有想见的人就好。广州的桂子,总说下回就去,说了不下五回了,还没去成;嘉兴的小邓子,叫我们去上海的时候去找他,也没去;还有乌鲁木齐的M,鹤壁的老康,东莞的小疙瘩,都是要去见的人,我相信会见着的。
五是带点东西回来。我说的“东西”可不是北京的烤鸭、武汉的周黑鸭、南京的盐水鸭,而是活物,比如兰州的鲜百合、白洋淀的小荷花、昆明西山上不知名的树枝。结果是,我们拣根须粗壮的鲜百合栽花盆里,后来一层一层干瘪而死;小荷花被放进鱼缸里,没过几天全被鱼吃了;昆明的树枝插在水瓶里,既没长出根,也没抽出芽。
父子俩还爱拣一些东西回来,比如娘子关的上水石、大同的火山渣,还有登山时看到的奇形怪状的小石头,宝贝似的拿回来,玩几天稀罕,后来丢哪儿就不知道了。
我们在那些陌生的城市里,大体就做了这些,零七八碎的就不一一细表了。十几年了,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到再另一个城市,我们看到了城市的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地标不断涌现、新的天际线不断刷新,我们也看到了不同城市人们的生活——从幸福到更幸福、从美好到更美好。而我们呢?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来都不是简单地重复,相反,城市在变,时代在变,我们的旅行方式在变,生活方式在变。如果将这种变化分解到每个人,我们每个人也在变,体力在变,思维方式在变,价值观在变。
我最明显的变化是体力。2013年和儿子带着诸多辎重两天时间登上华山,2014年登恒山和神农山,虽然也喘,但是不累,后来几年感觉累了,一到晚上,什么也顾不得,只想睡。还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丝巾、帽子、太阳镜悄然成了出门的标配,不能不令人生出已步入大妈行列的嫌疑。
老公起初不很赞同我和儿子老出去,但自从儿子中考政治成绩比平日多了20分起,一到假期,他便撺掇我们去某某城市的某某大学参观,仿佛好大学不是考上的而是参观上的似的。以前我和儿子参观博物馆时,他总抓耳挠腮定不住神,现在倒好,有些雷同的东西我和儿子看得没兴致了,他却一直坚持着。还有,以前我们俩会为了往左还是往右起争执,现在不了,往哪边不一样啊,反正高兴了为原则。
儿子小时候有想吃好吃的的愿望,现在问他想吃什么,他只说“随便”。他小时候也有想去哪儿的想法,会盘算着出行的日子,预备好自己想带的东西,而后来呢?不提升到纲常伦理和政治任务的高度,或者不提前订好票使出先斩后奏的勾当,便断然出行不了。还有,小时候他愿意被拍照,留下了许多照片和视频,自从上了初中,就拒绝被拍照,我的照片库里很难再见他的身影。但是,我发现,在背过我们的地方,他用手机偷偷地拍照,然后分享给了哪个心爱的女同学就不得而知了。看来他是真的长大了。
儿子是真的长大了,我们也终究要老去,且让我们在这千般变化中完成自己的人生。不过,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我们出行的初衷——寻找快乐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