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深处的小先生 请你多多关照 ——庞余亮散文集《小先生》书评 作者:姜伟婧 时间:2022-09-05 次数:525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1.孩子们的小先生
  1985年,18岁的庞余亮从扬州师范学院毕业,分配到江苏兴化农村,成为一名乡村教师,那时的他年龄小,个子小,仅仅一米六二,体重只有四十四公斤。这个半大小伙站在讲台上,对着那些半大的孩子们,总是故作镇定。
  这些孩子称呼其他老师“先生”,对着18岁的庞余亮,他们特别加上一个“小”字:小先生。这称呼里,藏着孩子们一颗颗童真的心。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小先生》如是开篇。我读来莞尔,也把“小先生”的来历讲给我的女儿听。“小先生……真好玩!”8岁的小女孩重复着,然后哈哈大笑。她咧开嘴,露出空出两颗大门牙的牙床,同样让人忍俊不禁。
  “小先生”的称呼之所以读来觉得有趣。大概是这个称呼让老师的存在不再只是正襟危坐的严肃脸,不再只是高高在上。学生对老师,不再是“怕”,而更多的是亲近。这样的关系让我们惊呼:原来老师也可以是“小先生”这样子的!
  其实,任何职业都不必被规定成一种样子,每一个个体都有权利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模样,都可以去找寻属于自己的那条路。旁逸斜出、参差百态是生命蔚为大观的风景。
  回到书中,初出茅庐的“小先生”,尽管是这所乡村学校,第一个有“硬本子”(师范文凭)的老师,但是面对一群在乡间皮惯了的猴子常显得青涩、笨拙。
  孩子们总有无穷无尽的奇思妙想等着你。小先生来到学校教书不久,就遇到一个高年级学生带来的难题。这个学生吞吞吐吐地请小先生教他一个字,他拿出一张纸,纸上的字是“劢”,小先生貌似认识却又不认识。别问我怎么打出这个字来的,乍一看我也愣住了,幸而如今手机有手写功能,写好网上搜一下就能知道。可1985年在农村教书的小先生可就没这么幸运了,小先生只好说自己不认识这个字,说完脸就烫起来。而那个得意的小孩并没有走,他说:“叫‘迈’,‘豪迈’的‘迈’。”说完才飞快跑走,留下心情复杂的小先生。
  这是书里的单篇《考你一个生字》中讲述的故事。小先生的经历,大概是每一个初上教学岗位的老师,都难免遇到的尴尬,总有一些狡黠的学生想考考老师,而年轻教师还没有老练到可以熟练应对这样的“变数”。笨拙狼狈的职场新人,在这一刻看到自己的不足,才有不敢懈怠不断前行的动力。经历数年的试炼,新人们才会变得圆融沉稳、从容镇定。
  而多年之后,已是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的庞余亮,再温习这些笨拙的时刻,大概会对时光深处青涩的自己和那个狡黠的学生露出宽和的微笑。一定是的,否则《小先生》中的一个个故事,怎么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2.地气盈盈的村小
  《小先生》中的故事打动人心,不仅仅是因为那些有趣的师生故事,还因为这些故事里有地气盈盈的村小风光。
  青年庞余亮生长和工作的地方在江苏兴化,这里水网密布、芦花摇曳、白鹭啁啾,芦荡夕照间,流溢着纯美而灵动的风情。
  兴化水乡的智性滋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文人:《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当代作家毕飞宇等名家都是兴化人。独特的自然风貌孕育出一批水边的抒情诗人。
  硕大的紫色泡桐花、可以当武器的苦楝
  果、眨眼睛的豌豆花、涌向天边的金色麦浪……这些草木让荒僻的村小多了生动的颜色、迷人的气息;校园里还有一些“不速之客”来做旁听生:撞进教室的慌张的麻雀、油菜花田里奔跑的野兔、泡桐树上的刀螂、站在教室门口不肯走的狗……它们是乡村奏鸣曲里乱了节拍的滑音,却让单调重复的村小时光,多了一次次簇新的快乐。
  是的,对孩子来说,万物生长,每天都是簇新的。“单调的乡村生活,对于清澈的孩子,并不单调。”打谷场上的草垛,可以是孩子们的金色滑滑梯,他们从草垛上下滑,恣意地嬉笑,头发上落满的草屑都刻在了小先生心里,成为他生命中最柔软的印记。
  多年以后,如果打开已成为著名作家、大学教授的庞余亮的朋友圈,你会看到他的日常大多是两个主题:自然与童真。譬如他今天的朋友圈:“骑车上班,约半小时。因为沿途的花,多骑了十分钟。”文字下方的配图,是路边沿途拍摄的马齿苋花、打碗花、丝瓜花……这些路边常见的草花却因善感的心灵而闪耀生动的颜色。得益于乡村盈盈的地气,作家庞余亮的文字大多有这样诗性、纯粹的魅力。
  3.寂寞的鸡蛋熟了
  20世纪80年代的乡村学校里有诗意与浪漫,却也免不了贫瘠与哀愁。面对落差,小先生迷惘过。
  譬如学校的泥操场,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过暑假操场的草都疯长,开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师生一起拔草;譬如学校里之所以会许多冒冒失失闯进许多动物“旁听生”是因为,校长发狠给学校修了围墙后却再没有钱修大门了;譬如,有贫困的乡亲运来三千斤冬瓜来抵学费,于是老师们吃了半年冬瓜也没有吃完,又腌成酸冬瓜块,继续吃了半年;又譬如,乡村学校有许多民办教师,他们工资不高却有责任田,到了农忙不得不请假。于是,小先生便和校长并肩作战代课,几个班语文数学课连轴转,直到急性咽喉炎转为慢性咽喉炎……
  艰难中的坚守,让人读来满是悲伤,更满是敬意。从18岁到33岁,小先生在乡村教书15年,他用掉了一百多本备课笔记簿,每一本里,密密麻麻的文字是他对课堂教学潜心钻研的心意。
  当然会有寂寞,尤其是大忙季节。当民办教师都赶回去农忙,放学后,小先生就留守在乡村学校空旷的寂寞里了。从18岁到33岁,15年的寂寞时光,怎样度过呢?有时,他和另一位刚分配来的年轻老师,一起在泥操场上踢足球;有时,他学着老先生的法子,在书桌上方的煤油灯上挂一个铝盒,用煤油灯的温度煮鸡蛋,用钢板在灯下刻讲义,讲义刻好,鸡蛋也就煮好了;更多的时候,他把寂寞的心事都写下来了。那一百多本备课笔记本,小先生用正面记备课笔记,空着反面写教学反思,慢慢地也记下和老先生、和孩子们、和草木生灵一起度过的往事。
  若干年后,他把这些往事整理出来,于是有了这本柔软的温情的小书《小先生》。
  后来再看,那些看似重复、单调、庸常的寂寞,也许正是一个人厚积薄发的蓄力时刻。恰似深埋土里的种子,不抱怨、不懈怠,默默汲取土地的营养,终会迎来破土新生、拔节成长的契机。就像煤油灯的温度,看似微弱,但如果有足够的耐心守候,也可以煮熟一颗寂寞的鸡蛋。
  芥川龙之介说:“删除我经历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对庞余亮而言,乡村小学15年的教书生涯,那些青涩、寂寞、生动的往事,都在塑造着这位优秀作家今天的样子。在时光的滤镜下,这些难忘的乡村岁月已经染上金色的光泽,为他日后一部部的作品裹上浑厚的包浆。
  隔着岁月长长的隧道,54岁的庞余亮对着那个18岁的自己、对着时光深处的孩子们说:“请你们继续与我同行,也请你们继续多多关照。”真诚的底色,从未改变。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