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闻媒体单位呆了将近一年,逐渐发现媒体人有个共性——敏锐的观察力。他们善于挖掘事物的层次感,传播新闻动态的同时持加了与社会的共情能力,所以导向群体往往接收到的新闻更加细腻。这一年的学习生活让我不由地想起了几年前读过的一本书《白说》,这本书是由资深新闻媒体人白岩松主笔的,本书分为五个章节“岁月”“价值”“沟通”“态度”“时代”,大家肯定会有疑问,这五个章节与新闻有何联系?其主要联系就是他用新闻人敏锐的观察力与百态共情,他在传达事物映射的价值,作为媒体人我们需要去学习白岩松老师的“能力”。
楼起得太高却没有安全网,越高越危险,如果把持不住就会向另一个方向转化,到了某个年龄我们会与困惑展开长期斗争,其中最核心困惑在《道德经》得到了浅显和最直接的解答。私和无私的关系,白岩松老师的解读让我至今澎湃。有个记者问他做新闻节目是考虑领导还是考虑百姓?白岩松老师说他两者都不考虑,他只考虑怎么把这条新闻做好。因为新闻出发点就是为百姓考虑,而领导考虑的也是老百姓。所以我们没必要想太多,面对事情我们需要回到规律,想这件事情该怎么做才靠谱。
人生要做好加减法。三十岁之前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加法,去挑战、去试错、去纠正。到了三十岁要做一次减法,我们需要和自己对话,面对自己尝试的事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这是白岩松老师对他的学生说的话。对于他的这句话我极为认同。每个人的青春除了和时代相契合还要追寻与众不同。大环境给予我们除了融合还有新颖。我想“与众不同”这个词放在二三十的年华里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人生海海,立新自己也是促进世界百花齐放。在青春时代我们需要和别人不一样,需要不走寻常路,更需要攥紧每一次机会。
存在即合理。回归现实生活,我的性格比较执拗。我认同的事情我可以无限包容,但某一件事情的处理方式站在了我的对立面我会变得极其焦虑。我开始寻找走出这种思维方式的方法,我开始读书,我去感受每个人不同的性格,领略他们的生活百态。我通过读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我逐渐变得坦然,原来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是合理的。往往促使我们焦虑的原因不是事物,而是我们看待事物本身缺乏了包容度。去读书,去丰富自己的视野,当遇到挫折时你会告诫自己:这种事物本身是存在的。你的焦虑也会转化为更新自己的动力。
关于沟通、价值、岁月、时代,《白说》这本书道出了太多的真知灼见,都是我们不得不服的睿智和理性。作为一个正在学习的传媒人,我渴望向这位新闻前辈一样在温柔和艰难之间,在理性和犀利之间慢慢学会变老。人生确实有很多的话题,有些话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