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刘世德先生主编、三晋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罗贯中全集》中,编入的《残唐五代史演义传》是现存最早的版本。该书不著刊刻年,题“贯中罗本编辑,卓吾李贽批评”。由罗贯中编写的《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以后简称《残唐五代》)一书,是有他特有的创作思想和理念的,而且从《残唐五代》中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无不蕴藏、寄托着作者浓郁的故乡情结。
唐末五代时期是个大动荡、大分裂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隋末唐初的时期同样是政治斗争、军事战争最激烈的历史时期,是属于最动乱的年代。罗贯中是有抱负、有理想、有才华、“有志图王”的作家,他选择这些乱世出英雄的创作题材写出的《残唐五代》和他创作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著作一样,都有共同的特点,都是以宏大的历史事实为背景,结合和收集民间流传的野史、平话、传说、戏曲等素材,经过不断加工、整理、创作和提炼,使作品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刻划等方面不断丰富和精彩,反映了罗贯中痛恨战争、期盼统一的创作思想,同时也寄托了他眷恋故土的思想感情。
在中国历史上,残唐五代时期的这七八十年,是一个群雄纷起、民不堪命的时期。不停的战争,不断的改朝换代,使百姓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百姓在家门口吊一木牌,一面写上“梁”字,一面写上“晋”字。梁兵来了,把木牌换成“梁”字,免受梁兵杀掠。晋军来了,又掉过木牌换成“晋”字,后来梁、晋二军都杀红了眼,不管是“梁”是“晋”一概劫掠烧杀无余。在这个时期的大动荡、大杀掠的龙争虎斗中,大部分战场和故事都发生在山西一带。罗贯中出生平民,他对战争给百姓们带来的灾难是最了解、最熟知、最深恶痛绝的。他了解山西,熟悉故乡的风土人情、地形环境,所以他创作《残唐五代》的思想感情中蕴藏着浓郁的眷恋之情。
作者把黄巢描写成文武全才,本想通过科考而报效国家,却以面貌丑陋而不得中举,因而反出长安。他登高一呼,应者云集,聚兵百万,可见当时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是势所必然。作者一方面把黄巢起义后的各大军阀等而视之,认为他们都是篡逆大唐王朝的叛贼同时也无情地揭露了各大军阀的统治者们都是残害百姓的罪魁祸首。书中多处描写了当时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这说明作者的头脑是清醒的,立场是正确的,对人民群众是同情的。由于连年混战,军士们受涂炭之苦,百姓有倒悬之急,对“天下荒荒,人民死其大半”的严酷事实是看的真切的。
其次,作者也揭露了五代的统治者们多为昏君和暴君的丑恶嘴脸。晚唐皇帝僖宗,宠信宦官田令孜,朝政日衰,田令孜与朱温勾结谋篡,诳驾出宫,把僖宗活活饿死在宝鸡山上。后唐庄宗,迷恋音律,“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终至国破身亡。后晋少主骄曹谣逸,契丹兵至京都他还在“御园调莺”,终被束手就擒。梁王朱温悖逆无道,父纳子媳,被其子友珪所杀。友珪弟友从又剑劈其兄,篡夺皇位。石敬塘勾结契丹,认贼作父,自称“儿皇帝”,这些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与荒淫无度,这与作者出身平民,为民呼声的思想、立场、观点是分不开的。《残唐五代》和《三国演义》、《龙虎风云会》三部作品相比较,总体思想倾向是非常一致的,都具有共同的创作思想和理念,突出表现在君臣风云际会、中华大一统和天命思想这三个重要的问题上的一致。这是毫无疑问的。
罗贯中的这些思想理念集中的表现在维护正统皇权、歌颂英雄豪杰、痛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相信天命的思想,都应合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思想,所以很容易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喜爱。
这也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