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令我魂牵梦萦的古村子。
这是我十三岁离开,伴我度过美好童年、少年的地方。
10月5日一大早,在妈妈的带领下,我与二弟一起驱车来到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晋城市高都镇保福村。
望着古庙红色的墙体,妈妈示意停车。噢,这就是三官庙。新开辟的东西向街道,从三官庙宽敞的院落中穿过,却拆掉了原有的厢房和高高的围墙,将其一分为二。北面主庙院子里的白果树茁壮,叶色泛黄。这里曾作为村里的保健站,占用着主庙的西房。路南座南面北的古戏台依旧,儿时看大戏的情景浮现眼前,同儿时的伙伴捉迷藏,学着戏里的腔调,在自导自演戏剧里出将入相。
村里有人认出了我们,同我们打招呼,寒暄。
这不是儿时的街道,不是记忆中的街道。把寒暄留给母亲,我与二弟熟练地穿越佛堂,找寻记忆中的小路,记忆里的踪迹。攀石梯,经粉房,记忆中的街道出现在眼前。
很快就找到我家原来居住的地方。两层的阁楼,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
往事如烟似梦。就在这左面的窗户下,深夜里曾有狼在这里嚎叫。当时我并未恐惧,虽然父亲在化肥厂值夜班,却有母亲在身边,它若敢跳上窗台,我会抡起棒子,朝它打去。
我在楼上,打开临街的窗户,看小人书,看街上的行人,看对面树上的小鸟鸣叫、翻飞,看树下我家猪圈里猪们闷声睡觉。关上窗户,请伙伴看我放映的“电影”——我用玻璃纸,在上面用钢笔、毛笔、水彩画好图片,用高粱杆卷起,在密闭的盒子上剪一个类似银幕的长方形孔口,用铁丝将“胶片”固定好,打开手电,自己就成为了放映员。“敌人上来了,打!”自己又成为解说员、配音员。
顾不得多想,赶紧返回,接上母亲,重新调头。
呵,我热恋的村子,竟如此的古朴、美丽。清一色的两层楼房,砖雕,木雕,老宅,大院,一座挨着一座。
这也是我家曾经住过的一处房子,十多年前已经重新翻盖了。就在这个院子里,麦收时节的一个下午,刚出生还未满百天的三弟哭个不停,母亲以为他饿了或是需换尿布。喂了奶,尿布弄好,放下。三弟还是哭个不休,蹬着小腿,挥着小手,哭声一阵高过一阵。不得已,母亲把他抱在怀里,刚下炕,“轰”的一声,屋顶塌下一个一米见方的大洞,就砸在三弟刚才躺着的地方。赶过来的人们看后,都说三弟命大福大。
大队干部知道后,劝我们搬离了这个地方。
我和二弟走过马房,这里曾是大队喂牲口的地方,过去是一座古庙。
马房的后面原是一条土路,现在已经废弃,成为农人的庄稼地。再往南走,就是与村相伴清清亮亮的小河,儿时逮青蛙、摸鱼虾,打水仗的小河;也是儿时吃过午饭,趁妈妈不注意,悄悄溜出去,光屁股学狗刨的小河;也是一条会发脾气的小河——夏天发河涨,看河水暴涨,浪花翻滚,挟着树木、瓜、草藤,胆大的人儿,下河游泳,捞起那些认为有用的东西。
信步走在街上,被村里两边的古楼房吸引,却大都锁着大门。不时欣赏大门两旁的青石雕。看底座展翅飞翔的蝙蝠,即代表福至高远;蝴蝶、梅花鹿组成图案,我却叫不出名字,不知什么寓意。
“啊!”妈妈的声音,从胸腔里发出。“坐在大门前晒太阳的老人,就是陪你考戏校的姨儿。”老人精神矍铄,双手握着拐杖,见我们过来,起身相迎。从声音中,她就认出了我们,叫着我们的名字。一问高寿,姨儿已是八十八岁——米寿的老人。
老人虽银发满头,却思维敏捷。她说,“老房大都没人居住,不少人建了新房,搬了出去。”岁月的沧桑,在老人脸上刻得很浅,那时的容貌,依稀显在脸上、身段上,姨儿真是好福气。
这是姥姥的两层堂屋。儿时,爬上木楼梯,上楼翻箱倒柜,寻找适合自己看的图书,把玩那么多大大小小和刻有各种图案的月饼模子,我最喜欢的还是一些鱼虫图案的月饼模子。我至今不明白,姥姥从不让我将模子拿下楼玩耍的缘由。
与邻村高都相连的圪洞桥,已经翻新,名叫幸福桥,找不出旧时的模样。桥上是过去的东西主大街,桥下是一条南北通道,两边都是两层的古楼房。啊哈,原来保福村早就有立交桥了,可以想见那时的繁华。
一处叫做驻马店的大院,那里四面是房,中间是宽敞的大院。北面的一溜房子是澡堂,儿时经常到里面洗澡。进去,左拐,两溜的排子炕,铺着白布,看着整洁。洗澡穿的是木屐鞋,走起来“吧嗒、吧嗒”,脆声响亮,悦耳动听。向里,掀起门帘,便水汽氤氲。记得有天下午刚学了《罗盛教》一课,泡完澡起身,觉得浑身乏力,仿佛领悟了课文里“筋疲力尽”一词。
在驻马店的大院子里,玩跳房,滚铁环,与伙伴吹牛,“我的东西多,有多少?一千一万,黄河不断。”尽管那时不知黄河是什么概念。
转身,来到了叫做“寨上”的地方,上寨的小路已经无法攀登,只得沿大路爬坡上去。这是一个高高的寨子,曾有寨墙矗立,寨楼巍然。后来便不见了踪影。
寨上也都是两层楼房,上面只有几个老人居住。这里是儿时玩打仗的地方。凭借站在高高的寨上,向远方投掷石子、瓦片,比谁投得远、投得准。
这是一个神奇的村子。儿时经常在路边,或在地里掰玉米,捡谷穗,经常会捡到一枚枚古铜钱。这是一个肥沃的地方,种啥啥旺。你听地块的名字,暄地——庄稼长得能不旺,结得能不欢吗?
这是一个秀美的村子。地势北高南低,依山傍水,以丘陵为主,远观绿树其间,青砖黛瓦,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古街道直直弯弯,韵味迭出,古风袅袅——真应该好好规划一下,让它成为一个新的古乡村游目的地。
时候不早了,妈妈呼唤我们,须在午时前拜谒姥姥的坟墓。
我已38年未回故土保福村了,40年未谒姥姥墓了。
拿出月饼,献上葡萄,打开酒瓶,焚香拜谒。含着眼泪,祝儿时佑我、疼我、育我,给我讲牛郎织女、齐天大圣孙悟空故事的姥姥,安息吧。
午餐,弟媳特意准备了特色饭——卷薄馍。儿时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催人食欲,令人胃口大开。
恋恋不舍中,我愿将一腔的乡恋,化成一曲浩歌,唱给我青春永葆、古韵悠悠的老村——保福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