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中小学时代
作者:程桂桃 时间:2022-08-22 次数:312 语音阅读:
时光似白驹过隙,一去不返。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小时候做的最傻的一件事就是天天盼过年,时时盼长大。现在好了,我们长大了,人也变老了。
我们吃过5分钱的冰棒,穿过满身的补丁衣,点过昏暗的煤油灯,捡过烂炭拾过柴,烧着柴火取过暖、做过饭。我们啃着玉米秆当甘蔗吃,我们拉过平车推过碾,我们给教室糊过窗纸生过火,我们在学校忆苦思甜学劳动。我们给学校抬土垫操场,和老师校园地掏茅粪喂庄稼,为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我们给农业社割青草、沤绿肥,还拾过大粪。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给生产队捡麦穗割高粱秆,掰玉米棒间禾苗,挖土地拔杂草,栽水稻采棉花,抱过秸秆腾过地,刨过“地老虎”,捏过“臭板虫”,灭过庄稼病虫害。
除此之外,我们每年还要放秋假两到三周。放假目的很清楚,并非为了给学生减压让你歇息,而是为了给你加大砝码,让你干脆脱离书本停下课来趸足时间去收秋。这期间,全校学子每天都由老师带队,一路高唱着革命歌曲,队伍浩浩荡荡、气势磅礴地开赴农业第一线,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完成生产队指定的劳动任务。
我们上学,成天不是从家中带铁锹就是带箩筐、带镰刀、带水桶、带扫帚……老师接二连三常常安排我们带着劳动工具到学校。
在学校,我们学过农,学过军,自制玩具手榴弹,玩过各式木头枪。我们缠着母亲给我们做学校统一规定的“绿军服”。体育课上,我们雄姿勃发地穿着仿制的“绿军衣”接受老师的军训活动。我们手端父亲制做的木头枪站在操场上,怒发冲冠地向前冲刺,口中喊着:“突刺——刺,杀!”军训完毕,我们肩扛木头长枪排着整齐的队伍在操场转圈齐步走,边走边呼口号:“打倒美帝国主义!打倒日本侵略者!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我们唱着革命歌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此外,我们还曾用一整天时间徒步八十多华里,到云周西村祭拜过革命烈士刘胡兰。
文革中,在那开门办学的年代里,很多事情都主次不分。其中我们的上学就可算得上一例。学生本应是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但我们却身不由己被生产队没完没了地去安排,小小少年郎不曾想却成了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军。生产大队堂而皇之地拉大旗作虎皮,打着“学农劳动”的幌子,随时都可把学生呼来唤去。我们时不时就被停课两节,由老师领着去给个人家的新房踩房顶,一上午总共三节课,其中三分之二的时间就被个人给停课占用了。身处文革中的我们,与其说是“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倒不如说是以劳动为主,兼坐课堂。十多年的中小学时光,书本知识没有得到多少,义务劳动却耗去了我们的诸多年华。稚气未脱的我们,只因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劳动考验,皮肤已变得粗糙黝黑,细嫩的童掌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如与当今学子相比,试问:有哪一批学生从家里带过劳动工具?又有哪一届学子停下课来出去进行过一次义务劳动?我们本应是接受课堂书本教育的年华,却被迫放下书本去接受劳动教育,用那天真烂漫的孩童体格,撑起农业领域一片天,同时也过早地承受了成人才有的那种历练。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十年文革,问自己:书本知识学到了什么?好在还练就了一身的劳动本领,这就是我们的中小学时代。
现实尽管不尽人意,但那时的我们清纯年少、天真无邪。我们说干就干,干它个热火朝天,无私忘我;说学就学,学它个孜孜不倦,水落石出;说玩就玩,玩它个痛痛快快,一醉方休。
课间十分钟,我们拍皮球,踢毽子,跳格子,跳跳绳,推铁环,打没改,砸元宝,打弹弓,打瓦片,滚玻璃球,抓乖乖,转风车、丢手绢、丢沙包、翻架架、捉迷藏、还要表演黄鼬扑小鸡……
放学后,雪天我们堆雪人,雨天我们打水枪,晴天我们掏鸟窝,腊月我们爆米花。不仅如此,有时我们还跑到厕所刮尿碱,攒足了等到过年去放楚楚火。好不容易挨到过年了,我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穿上妈妈给制做的新衣服,吃着平时吃不到的各种美食,看着父兄们在门框上贴对联、扯黄红、挂灯笼,打扫院子搭旺火,好一派浓郁的节日气氛啊!而我们心中的那种喜悦呀真是无以言说。我们在院子里蹦啊跳啊追啊赶啊狂跑疯玩,傍晚时分,村子里开始了燃放鞭炮。一声声拖着火尾的鞭炮腾空而起,在蔚蓝的天空中炸响,爆出一片火花,映红半壁天际,仰望太空,真是美丽至极。此时,我们的心情也像这空中绽放的火花一样,被欢欣所盈满,早已乐开了花!我们聆听着此起彼伏噼啪作响的鞭炮声,迎接着新的一天、新的一年。在清脆悦耳的爆竹声中我们长大了一岁。正是这么周而复始,简单而又复杂、多元且又丰富的过往构成了我们的青少年时代!
那时的我们虽然吃不饱,穿不好,生活很清苦,但那自然朴实的生活方式无不记录了我们的苦乐年华。在这苦乐年华里,我们满怀激情:用我们稚嫩勤劳的双手,谱写出一曲农业战线的劳动战歌;我们以宝贵的汗水作墨,描绘出一副热血少年壮志凌云誓不愁的精美画卷,同时也在那个特殊时代里,磨练了我们不怕困难,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怕逆境的精神意志,形成了我们少年时代独有的风格体系与人文素质!
如今,时过境迁五十载,我们回不去的是童年,丢不掉的是记忆!愿我们永葆一颗年轻心,展望前程,续写我们未来最美好的人生篇章!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