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圈里有荐书的,有晒读书照的,我也来应个景,谈谈我的读书经历。我的读书经历大致可以分为学校读书、图书馆读书和家里读书。
先谈学校读书。在学校那时候很单纯,老师课堂讲什么便学什么,没有校外补习班,也没有兴趣班,也不晓得额外考个什么什么证,从小学到大学,整体是放羊式教育。如果非要在这段时间里找一点值得回味和分享的经历的话,那就是“背课文”。
小学六年,我们年年换老师,但无论怎样换,也无论每位老师讲课方式怎样不同,唯一不变的,是老师们都要求背语文课文,而且要求课课背,一字不落地背。于是我就背,一字不落地背,而且不夸张地说,通常老师讲第二课的时候,我已经背到十课了。这样一背就是六年,十二册语文课本,课课背得一字不落,这样做的结果是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我也搞不清成绩与背课文究竟有多少关联。
同样地,在初中和高中也经历了背课文,只不过那六年背的是英语,也是课课背,一字不落地背,背的结果是我的英语成绩也不错。
我问过时下的孩子们,说除了古诗词和课本里要求背诵的段落,别的课文老师都不要求背,但是他们会去上作文辅导班、英语辅导班或者别的什么班,他们也会为了应试而背一些好词好句和范文,我以为这些都没必要,最好的还是背课文,所谓的好词好句、语法都在课文里,还有什么比课文更经典的吗?
千万别以为只有语文和英语要求背课文,其它课也要背,甚至数理化也得背,最起码定义和公式要背。
上大学的时候,课程多了,杂了,不能什么都背了,但至少课后我要把课本读一遍,尽管老师把重点都讲了,也听明白了,但我还是以为课本才是最基础的,最系统的。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如果有三天的时间,我会花两天半把课本从头到尾复习一遍,然后花小半天的时间再快速过一遍,最后的一两个小时把难点再巩固一下,以我的经验,考90分没问题。
总之,我在学校里读书,就是读课本,背课文。
再谈图书馆读书。上学的时候除了写作业、写论文需要查资料,其它时候不大去图书馆读书。后来去图书馆多了,主要是陪儿子读书,那时候读的书比较杂,眼底有什么便随手翻什么,也不看长篇,时间不够。
最后谈谈家里读书。这个是开始时间最早的,从识字开始便在家里读,家里的书多,种类也多,还有很多小人书,最初就是从读小人书开始的。这个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除了上学寄宿在学校的时间,其它时候都在家里读,一直持续到现在。
最近这几年家里读书比较多,尤其是儿子上高中以后,在家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没别的事就读书。不过很糟糕的是颈椎出了问题,不能低头看书,不过又很幸运的是,眼下读书软件很多,不用自己看,听就行。
我通常都在喜马拉雅听书,办个VIP,资源很丰富,时间又不受限制,吃饭可以听,做家务时可以听,运动时可以听,上下班路上也可以听,躺着、站着、走着都可以听,真是好处多多。
当然,听比看要费神,倘若看需要投入六成精力的话,听则至少需要八成,稍一分神,几句话就过去了,节奏慢的故事还好,可以脑补一下,其它的就脑补不来了,所以经典一定要在头脑清醒、没有杂念、不分神的时候听。
我主要听散文和小说。散文听得最多的是朱自清,《春》、《背影》、《荷塘月色》听了几十遍了,还想听,还有朱自清的游记,轻松又惬意,感觉完全是享受,不像时下人们的旅行,要么跟团走马观花,要么做攻略做到吐血。小说主要听老舍的,风趣又诙谐,不累,最近常听莫言、贾平凹、路遥,文字优美自不消说,而且也不累。我为什么总强调“不累”?因为有些作家,尤其是女作家的东西,我就听得特别累,费十二分的神不说,身体也如同扛了麻袋的。今年年初喜欢上了马尔克斯,连着听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和《百年孤独》,那语言是真美,是那种每一句都让人销魂的美。
以下是2021年以来的收听书单:
除了听,脖子难受缓解的时候,也看,看的主要是《中国国家地理》,看世界,看美景,越看越想出去,越看越不安生。
周恩来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可没有那么高的理想,我甚至没想过读好书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小时候读书完全没有目的,现在读书有点目的了,我就是想学点好词好句,把话说顺溜,把我看到的景色表达美好了,把我心中的世界表达丰满了。
有时候,读到一个比喻句,很惊讶作者怎么能这样做比喻,或者读到一个拟人句,又惊讶作者怎么能把一个物件拟人化成这样,或者一个形容词、一个动词也让我惊讶。之所以惊讶,我认为是读得少,等读得多了,习以为常了,就不惊讶了,等习以为常了,这个词、这个句子,也就变成自己的了。
至于小说里每个人物的性格、外貌、语言,每个人物的出场顺序,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背后的家庭氛围、社会环境、风尚习俗,我学不了,至于整部小说的结构和表达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我更理解不了,哪有那能耐啊。
以上大体就是我的读书经历,我不是名人,也没有任何成就,所以不是广告,也不是说教,只是一篇自娱自乐的东西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