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古代廉吏——罗贤 作者:啜希忱 时间:2022-07-20 次数:264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罗贤,字大用,号擢庵,清源县城南一(今清徐县春光村)人。明成化丁酉科乡试中举,弘治庚戌科(1490)中进士,初授福建道御史(明制试用期为一年)。因母亲去世,家乡的亲人怕影响他的仕途前程,起初不想告知他。后来罗贤知道丧母的消息后,立即禀报上司,回家守孝。家乡的亲友们听说他做了朝廷大臣,都很高兴。有一亲友因官司需要交官府罚金,请求罗贤出面通融讲情。罗贤问清楚亲友需要交纳多少罚金后,因平时清正廉洁,没有积蓄,只好把妻子的一支金钗取出交与亲友,让他典当后交了罚金。家乡的地方官和父老乡亲得知此事后,都赞扬罗贤秉公循法,从此罗家人更加遵纪守法。
  罗贤守孝期满后,官复原职。后朝廷命他出任陕西巡抚,巡查茶业走私案件。按照当时的法律,茶叶生意由官府负责买卖,不许私人贩卖。但长期以来,官商私交,日久生弊,官茶壅滞,私买私卖屡禁不止,其中官商都有贪污。罗贤下决心改革旧制,采取措施,消除积弊。他制定出新的改革条例,并上报朝廷,得到了皇上的嘉许,一时间风清气正,茶叶贸易顺畅,对一些不法的为首者加以严惩。罗贤的声誉也从此大振。他又对如何治理官茶,疏通与西域的交通和交易,给朝廷上书十条建议,都得到朝廷的采纳。
  朝廷见罗贤办事秉公执法,清正廉明,不久便命他巡按辽东地区。身为钦差大臣的罗贤发现辽东镇守边关的不少将帅贪污严重,对军士多有残暴和苛扣,军士们苦于无告,敢怒不敢言。罗贤见此情况,立刻着手严明军纪,整动军务,处罚罪官,一时军心大振。他在辽阳担任巡抚一年多,处理屡积案件五十余件,受到当地军民的拥护。
  之后,罗贤又奉命去河南巡查,正好是河南省乡试(省内选拔举人的考试)之际。他铁面无私,奉公守法,严格考试制度条律,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对河南考官中贪污作弊的贪官污吏严惩不贷。他执法如山的名声轰动朝野,河南一带都称他“阎罗”,朝廷称他谓“铁面御史”。
  据清源《罗氏家谱》考证,罗贤乃清源罗氏第六代孙,与罗贯中的父亲罗锦同辈。在清徐罗贯中纪念馆展厅内,现收藏罗贤的神道碑一块,记载了铁面御史罗贤的一生功绩,罗氏后人为此而感到荣耀。
  罗贤曾孙名罗旷,字镜初,号怀天,生的气宇轩昂,性格仁厚,饱读诗书。明万历戊午年被推举为孝廉,后仕授延川县令。当时延川荒凉清苦,人烟稀少,然而盗贼经常出没。罗旷到任后,组织军民抵御盗寇,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百姓如枯草喜逢甘泉。后随迁任同州,不久逢盗寇围城,罗旷率军民奋起捍御。因组织方法得当,有井有条,致使敌人围城数月而不胜,只得退兵。罗旷对守城有功者奖励,不力者受罚,民士们无不欢呼称快。三年之后,罗旷提升为青州郡丞。他到任后,禁暴除残,雷厉风行,一月多就把青州治理得社会稳定,人心安定。后提升为司农。罗旷公正不阿,守法如山,遂外转为两淮运判。到任之后,因官府财费紧张,商运萧条。他大兴勤俭节约之风,积极设法解决商运之困难,百姓都感幸遇有德之父母官。后他又迁守沧州,时间不长,朝廷又命他复转司农,负责去中州(河南)散饷赈灾之事。他在中州奉公循法,赐施惠民,军民皆称:“铁面御史又回来了!”
  罗旷于乙酉年迁任西宁佥事。当时西宁地处边境,少数民族矛盾加剧,战乱不止,民不聊生。罗旷不顾生命危险,只身深入西羌,采取怀柔政策,团结少数民族首领,使西宁政策安定,百姓生活晏然。然而,他的行为也触犯了当地官员的利益,受到小人诬陷,被朝廷罢官。罗旷长叹一声曰:“长林丰草是吾志也!”遂隐归林下,后在故乡寿终,享年七十六岁。
  后世有清源知县和羹作诗文对他的一生做了赞扬:“有铁面御史之遗风也!”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