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个节日 ——写在第13个记者节到来之际 作者:摄影:李晓雪 韩肇文 时间:2012-11-07 次数:374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诗歌
  记者礼赞
  ■张睿婧
  肩担道义,以笔为枪,第一时间,我们奔向现场。每一个角落,每一处地方,穿梭奔走,急急忙忙。大街小巷、城市村庄,少不了走访,努力探寻真相;社会纪实、民生百样,容不得马虎,还原真实情况。坚持正义,为民伸张,敢说真话,有所担当。做一个正直的“无冕之王”!
  随笔
  又到记者节
  ■白俊英
  “11·8”是记者节,单位全体采编人员都在准备节目,为自己的节日庆贺。但,窗外惊鸿一瞥,却发现全世界还是那么沉寂,许多人还不知道有个“记者节”,当然也不知道此刻记者内心的沸腾!
  一晃十几年了,回想起在风风雨雨、磕磕绊绊、踽踽而行走来的我们这个群体,心中有苦有甜、有笑有泪、有花有果。
  这是一份为人作嫁衣的工作,总有歌颂不完的典型,赞扬不尽的先进,然而,却从来无人探究和关注过记者的工作与生活状态,记者已被遗忘在角落;这是一份总有遗憾的工作,每每熬灯苦战、数人经手的版样,报纸出来时,依旧会被告知这里有误、那里不妥,编辑只能无语地捧着报纸追悔;这是一份风光在人前、辛苦在背后的工作,编辑记者哪里有“下班”的钟点?挑灯夜战、奋笔耕耘是常有的事!熬坏了眼睛,熬皱了肌肤,熬伤了身体……
  记者是历史的记录者,那里有新闻,那里就有记者。记者的家人朋友,也遭到了不正常的“待遇”:孩子不能正点接,锅台灶前指不上,老人病榻之前经常缺席,朋友的聚会之中每每无踪……
  怎能忘记“治汾工程”夜半采访,双脚踩进淤泥里丢了鞋子的故事?怎能忘记跟踪“天字一号工程——文源路”建设,从始至终几个月奔走在工地全程报道,晒黑、晒曝了皮肤的情景?怎能忘记单位当初一辆破旧的212吉普车,一车塞着八九个人出去采记的经历……
  都不说了,能做这份工作并坚持下来,只缘于两个字:热爱!只有热爱这份工作,才愿意无私无畏地付出;只有热爱这份工作,才会不计时间、煞费苦心地为一字一句而“拈断半根须”;也只有热爱这份事业,才能一直精神抖擞,以昂扬的斗志,不知疲倦地奋战在一线!
  能记住我们的,只有历史。
  文人三要
  ■王耀武
  中国的文人很多,但真正能够留存青史的文人不多,大概文天祥应该算是吧。细数起来,文天祥不但是铁骨铮铮的文人,还是一名驰骋疆场的武将。身处当前的和平年代,没有硝烟和战争,如何体现文人骨气,还真缺乏一个检验的机会和处所了!
  平素嗜好读书,但很少动笔,美其名曰:忙于公务,其实又有多少公务需要一忙几十年呢,只不过懒于思考,无意写作罢了。这日,强自平心静气,思考起现今社会的文人之事来,罗列出下面三要,不知当否?
  首要,常怀杞人之心。
  一般文人,多数难以出将入相,至多入幕为僚,充当英雄豪杰的军师而已。尽管如此,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却也认真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算是上对得起朝廷的俸禄,下不辜负民众的养育了。但在时下改革进入攻坚之际,却难以听到文人的“呐喊”了。殊不知一人一群失言,唯其可怕,怕再趋之若鹜,但是如果全体文人集体失语,招来的并不是可怕了,没有后果,何必可怕,一日三餐照吃,地球月亮照转,只不过人类文明滞后,国家实力落后,虽则字面上再一再二再三进步又有何益?为此才说,杞人之变需要苍海变桑田,但杞人之心却是列位文人务必思念,常怀不辍的!
  次要,附庸风雅之举。
  凡称文人者,必从文事。无非诗词歌赋,以及琴棋书画。三十而立乃立业,四十不惑才立人。近些年来,闲来舞文弄墨,间或品茗话画,却也乐在其中,品的个中三味。便想问为啥文人写诗描画,忙得不亦乐乎?一说是文人清高爱卖弄文才;再说是文人赋闲,好舞文弄墨;还有的说文人穷酸,靠鬻画维生。思忖之余,窃以为这些说法有欠周全,风雅恐怕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呵。君不闻,五柳先生陶元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羡煞多少文人骚客甚或帝王将相呢!
  终要,养吾浩然之气。
  文人酸则酸罢,偏偏又称之穷酸,怕是永世难以进入什么福布斯了。当然,时下的演艺和时尚业者不归此列。无论衙门,还是个人,少见文人权倾天下,毋宁说财源广进了。既然清贫,必然清风,不管两袖还是单统,也就有了恪守文人之道,和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等教育用语。思量再三,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亚圣”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无不是严守清贫、传世美名的典范。如此说来,浩然之气不是生而带来,需要滋养培育方能浩气长存!
  小小说
  生活
  ■常映红
  已是下午五点半,她还随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蹲点守候在某村一个偏僻的旮旯。
  下午四点的时候,接到群众举报,有人在某村一个小作坊制作毒豆芽,为防人知晓,这个小作坊都在每天傍晚时分工作。为跟随执法人员现场报道,一举查获这个违法小作坊,单位派出有丰富经验的她来完成此项任务。起初她不太情愿接受这份任务,因为女儿五点就该下学了,她还得接孩子回家。她的丈夫在外地工作,女儿才上小学二年级,正需要父母照顾,但丈夫常年不在家,她的工作又这么特殊,对女儿,她心里总感觉很内疚。
  眼看下学的时间到了,小作坊还被一把铁将军把守,她与其他人还在暗处静静守候。看来今天又顾不上接孩子了。无奈之下,她给邻居发了条信息,委托杨阿姨帮她接一下孩子。
  天渐渐暗了下来,守候了两个多小时的他们有点疲惫,也有点饥饿。手机在闪动,看看号码,是女儿打过来的,但她不能接。为防止打草惊蛇,现场所有人的手机都关了,只有她没有。她不能关,关了手机,等于将自己的女儿关在了门外。不能通话,哪怕看看女儿打过来的电话,她也感到欣慰。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女儿的电话不停闪动,她的心也跟着不停狂跳。对不起,对不起,她在心中一次次念叨。
  终于,她的手机不再闪动,她知道,女儿饿了,吃东西去了,她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女儿哭红的眼睛和柜子里的一大堆的零食……
  终于,小作坊门前响起了车辆声,紧接着是开门声……当那一筐筐制作好的毒豆芽即将运走的刹那,执法人员一跃而上,与此同时,她也麻利地扛起摄像机冲了上去……
  圆满完成任务后,已是晚上十点半,她没心思吃饭,打了车飞也似地往家赶。推门而入,女儿正蜷缩在沙发上睡得香甜,桌上的台灯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桌上乱七八糟堆着纸张、彩笔、橡皮等物。她捧起一张素描纸,纸上画着母女俩的图画,旁边还有一行字:“妈妈,你在哪里?”她的泪水夺眶而出。
  她心疼地将女儿抱在床上,盖好被子,吻了吻孩子红肿的眼睛,带门而出。走进厨房,她给自己倒了杯水,随手拿了一个面包,就坐在电脑前,开始构思刚才的新闻稿件。
  窗外,谁家的收音机里传来一首歌:“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
  随想
  我自豪,我是新闻人
  ■陈宏健
  时光如水,自己来报社工作一年有余,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帮助下,我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少年在工作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相比以往也有了较大提升,在这里要对你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一年前,自己只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报社实习,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自己对其有了全新认识,“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有新闻敏锐性,还应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最重要的吃苦精神!”
  或是与这份职业结缘,自己很高兴将之融于生活,并暗自庆幸在这里收获了太多太多珍贵的东西!愿记者这份职业载着我所有的梦想奔向远方!
  感悟
  感恩
  ■马向波
  转眼间,在报社已经工作了一年零两个月,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从一个“菜鸟”迅速成长为一名还算合格的小记者。我这棵小树正是吸收了报社这个大家庭不断给予我的温暖才得以茁壮成长。
  初涉社会,来到报社,我有太多的忐忑,有太多的不安,但是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用他们独特的方式给我信心、给我力量。感谢善良月英姨在我采访人物心里没底时,向我投来的信任眼神;感谢美丽的映红姐在我写稿没有思路时,给我的谆谆教导;感谢干练的俊英姐在我懵懂无从下手时,让我写的一个个感动瞬间,间接告诉我一切从观察开始;感谢“大姐大”秦华,在我懒惰时,一次次推着我前进;感谢可爱的睿婧和宏健,在我迷茫无助时,与我并肩作战、同甘共苦;感谢严厉的苗老师在我沾沾自喜时,让我在一次次的改稿中不断完善自己;感谢……
  感谢报社,让我在对的时间来到对的地方遇见这样一群对的人。感谢你们的赞扬与批评,这些都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感恩报社里每一个人,正因为有你们,我才能在磕磕绊绊中一路走来,脚踏实地,不浮不躁,让我在迎向凛冽寒风时,拥抱温暖,勇敢前行!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