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热天气下,人们出汗增多,皮脂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多。皮肤被蚊虫叮咬、游泳后及喝酒后的一些不良习惯,会对皮肤造成伤害。现将夏季的皮肤护理误区科普如下:
误区一:冷水洗脸非常爽
炎炎夏日即将来袭,打工人常常是汗流浃背,一回到家,冲个冷水澡,冷水洗把脸再爽不过了。但其实,冷水洗脸,会使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令毛孔中的油污、汗液滞留在毛孔内,不易被清除,就像热油碰到冷水,会凝固成一层厚厚的油脂的原理。久而久之,容易导致皮肤过敏和痤疮的发生。从护肤的角度看,最好还是用温水洗脸对皮肤最好。
误区二:蚊虫叮咬就用风油精、花露水
夏季蚊虫多,被叮咬后很容易又挠又痒,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不分青红皂白统一使用风油精、花露水等“国民”夏季止痒产品。这类药作为家庭常备药,用途广泛,方便易得,但并不是万能药。对于蚊虫叮咬后引起的风团、红斑、丘疹、瘙痒等症状有时使用并不管用,此时应当外用一些抗敏止痒消炎的药物,如炉甘石洗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此外,风油精、花露水里含有薄荷醇、樟脑等成分,有神经系统抑制风险,不建议给婴幼儿直接在患处涂擦。夏季户外活动要做好有毒虫咬的防护,刮大风时要防止树上昆虫的毒毛侵袭。平时要注意室内外卫生,家中要经常通风,保持干燥,减少螨虫、昆虫滋生;定期杀虫、加装纱窗等防蚊虫的设施。
误区三:雨天穿拖鞋更方便
倾盆大雨是夏季的专属特点,不少人喜欢在雨天穿着拖鞋或凉鞋,在不干净的雨水里穿行。其实,脚泡在脏水里,容易感染真菌,出现脚气。夏季温、湿度高,真菌大量繁殖,脚癣、手癣、股癣等真菌皮肤病极易复发了。湿的脚表面真菌快速繁殖,潮湿环境下外界真菌也加速繁殖,泡了水的皮肤抵抗力降低,容易被外界的真菌侵犯表皮,所以很多人会发现,某一次淋湿脚没注意保持干燥,脚气就发作了。因此,夏季穿凉鞋、拖鞋趟水后,尽早用干净的水清洗并擦干,预防脚气。
误区四:游泳后
炎炎夏日,游泳是人们尤其孩子们最喜欢的运动之一。户外或室内泳池游泳,都可能会引起一些皮肤问题。在炎炎夏日中泡在水里,可谓一大享受。但无论是在人工泳池,还是在自然水域中游泳,都有可能会引起一些皮肤不适。这是因为人工泳池中通常会使用含氮的消毒剂来进行消毒,这会给皮肤造成一定的刺激,容易出现过敏性皮炎。而天然水域中,会含有一些微生物和细菌,也容易引起一些皮炎。游泳结束后,需要使用温和沐浴液认真清洗。
误区五:喝药后晒太阳
接受适量的阳光可以促进机体维生素D 的合成。但是服用以下几类药物后,万万不可接触阳光或紫外线。使用下类光敏性药物后,暴露于紫外线会产生皮肤痒感、红斑、水肿,严重者可起水泡,溃破后形成糜烂或溃疡等不良反应。正在服用以下药物的,平常更要注意防晒,避免药物光敏反应的发生。
1.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司帕沙星发生率最高,其次是洛美沙星、氟罗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未见光毒性报道。
2. 磺胺类抗菌药物:复方新诺明。
3. 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多西环素、地美环素、米诺环素等。
4. 其他抗菌药物:庆大霉素、吡嗪酰胺、氯霉素等。
5. 抗肿瘤药物:甲氨蝶呤、替加氟、达卡巴嗪、羟基脲、表柔比星。
6. 抗真菌药物:伏立康唑、灰黄霉素、特比萘芬等。
7. 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奎尼丁。
8. 高血压用药:地尔硫卓、呋塞米、氨苯蝶啶、吲达帕胺等。
9. 抗精神病用药:氯丙嗪、硫利达嗪、氟哌噻吨、奥氮平等。
10. 抗抑郁药:丙咪嗪、奋乃静、氟奋乃静等。
11. 抗焦虑药:阿普唑仑等。
12. 降糖药:二甲双胍、格列本脲、西格列汀等。
13. 降脂药:非诺贝特等。
服用上述药物时,应严格避免日光暴晒,外出时做好充分的防晒准备,穿遮光的衣物,戴墨镜和帽子,涂防晒霜。尽量夜间用药,缩短用药时间、减少剂量,减少光敏反应。
在这里提醒大家平时要从家居卫生、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着装打扮等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预防皮肤性疾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