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清徐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作者:啜希忱 时间:2022-07-04 次数:639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清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古往今来,在清徐这块神奇的沃土上,出现了许多文化名人和文学大家。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开山鼻祖、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是清徐的骄傲。清代徐沟郝村人乔人杰著有《诗集》十二卷被采入《四库全书》。此外,还有顺天府尹王福、封疆大吏乔松年、清末举人路宜中等历史文化名人,都有美文佳作留于后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后,我县的文学创作队伍人数稀少,还处于起步阶段。1952年,清徐县成立文化馆,有组织地指导群众开展文艺创作活动。同年,《清徐小报》开始出版发行,主要发表通讯、诗词、散文等。1957年,清徐县有线广播站成立,除了广播新闻节目外,还采编通讯报道,播出半小时文艺节目。1958年,县文化馆编印《群众文艺创作汇集》。1960,县文化馆编印了《演唱材料》,主要以快板、相声、曲艺为主,为农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提供资料。1964年还编印了《群众诗歌选集》。在五、六十年代,我县文艺创作主要依靠文化馆、《清徐报》和广播站为平台,是文学创作的主要阵地,主要创作人员有康德光、牛广明、李承源、赵威恩等。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县的文艺创作受到影响,《清徐报》被停刊。到七十年代后期文学创作开始有了发展。1978年,县文化馆将《革命文艺》改编为《清徐文艺》(油印版),不定期出版,主要发表群众创作的诗歌、散文、戏曲、曲艺为主。1979年,县文化馆出版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十周年专刊》(《清徐文艺》第二期)。由杨森、张计锁、段庚华创作的歌舞《丰收葡萄献给华主席》和由玉兰作词、杨森作曲的歌曲《清徐是个好地方》获得太原市农村文艺汇演优秀创作奖,由杨森创作的小戏剧《两亲家》获得优秀创作奖,他创作的表演唱《逛市场》获得创作奖、演出奖。由康德光、牛广明、杨森、杨永德创作的秧歌剧《瞭闺女》获得优秀演出奖。
  1982年,清徐有热爱文学的青年人自发组织起东湖诗社,积极开展诗词创作,编印《东湖》诗词集(不定期)8期,组织迎春诗会、中秋葡萄诗会,参加太原市“新田园诗词大赛”等活动,并邀请省城诗人参加,主要创作人员前期有:啜希忱、王茂华、张志远、冯宪法、李忠毅、石履山、康兴新、王泽、刘正虎、焦树志、武瑞成等,后期又有常箴吾、高中昌、、杨超、杨文英、刘海英、张月英、白俊英、常映红、郭志发、闫永胜、张继源等。东湖诗社为清徐文学创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90之后,清徐文学创作队伍逐步发展,文学作品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显著提高。1991年县文化馆主办《清徐文艺报》出版,由清徐县委副书记闫永安刊头题字。四开四版,主要刊登作者诗词、散文、随笔、小小说等。涌现出一批青年作者,主要有:闫惠亮、马鸿雁、布存银、赵德明、康守旺等。此报发行时间虽然不长,但它是清徐当时唯一的文艺刊物,为我县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993年,在清徐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领导下,成立了清徐县文联,并下设县文学协会和东湖诗社两个群众文学民间组织,从此广大文学爱好者有了自己的家,开始了有领导有组织的文学创作新阶段。
  1994年,《清徐报》正式复刊,成立清徐报社,每周三期,专设文艺副刊,有专人负责编辑,《清徐报》为我县广大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文学创作平台,发展壮大了文学创作队伍,为我县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者有职工干部、农村青年、在校学生和广大文学爱好者。主要有:高中昌、王茂华、石履山、关光远、李中、焦树志、牛宝生、张卯春、韩婧宇、李小娟、韩玉林等。清徐报社内部拥有一支素质好、水平高的创、采、编一体的年轻队伍,主要有:张太义、孙兆纲、苗志崇、张月英、常映红、李小霞、白俊英等,他们为作者、读者热情服务,尽职尽力,是文学创作的骨干力量。清徐报成为我县文学创作的主阵地,没有《清徐报》就没有清徐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2000年之后,清徐的文学创作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06年,清徐县成立诗词楹联协会,高中昌任会长,聚集了许多喜欢古体诗词的爱好者参加活动,并且还在网上交流作品和创作心得体会,主要创作人员有:高中昌、王茂华、石履山、李润开、刘向东、牛保林、李永红、啜锦山、王保玉、袁龙民等。他们除了诗词创作外,还积极参加省市诗词协会举办的活动,有不少作品在省市诗词楹联比赛中获奖。高中昌创作的诗词、联、赋作品在全国获奖。并当选省诗词学会副主席。2016年,我县诗词楹联协会编辑出版了《清徐当代诗词选》。东湖诗社为我县诗词普及做出贡献,县诗词楹联协会在诗词创作水平提高方面做出显著的成绩。
  2008年,在清徐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下,由清徐县老龄协会、县老年学会、县老龄委办公室、县老干部局共同主办的《清徐老年》杂志正式出版发行。为每年四期为季刊,每期64页。由樊济龙任编委会主任,戴受轩任编辑部主编。主要刊登反映老年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词、散文、小说、通讯、随笔、书画、摄影等作品,《清徐老年》依老为主,贴近生活,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深受全县广大老年人和读者喜爱和欢迎。作者以老年人为主,不少中青年也积极投稿,还有部分在外工作的清徐籍老人也热心创作。主要作者有:张卯春、侯耐根、丁作昌、牛天俊、张仲杰、焦树志、王泽、王亮、李中、张志远、石履山、武宝生、李小娟、韩婧宇等。《清徐老年》的创刊发行,添补了我县没有文学杂志的空白,是清徐唯一的综合性文艺刊物,为清徐文学艺术的繁荣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作用。
  1991年,清徐成立罗贯中研究会,组织部分文学爱好者开展对罗贯中籍贯、生平、著作等方面的学术研究,积极篡写论文,组织举办全国《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会后编辑出版论文集,我县罗贯中研究会部分会员撰写的论文入编论文集。2012年,中国罗学学会在清徐成立,罗贯中研究会会长范光耀任罗学学会副会长,每年编辑出版《罗学》学刊一期,全国发行。至今已出版《罗学》第七期,每期都有我县作者创作的论文入编。主要作者有:孟繁仁、范光耀、康守勤、啜希忱、郭维忠、罗朝宇、关光远、王保玉、任小军、焦树志、张卯春、张见素、牛桂红等。
  从2000年之后,我县掀起我县文学创作高潮,兴起“出书热”。广大文学爱好者积极创作,勤奋耕耘,自筹资金,出版了大量文学作品,被省市文化界誉为“清徐现象”。已出版诗文类的书籍有杨超的《爱的心路》《红酒醉了高脚杯》,庞友益的《晚笑诗集》《河汾草吟》,高中昌的《拾暇集》《拾暇近咏》《高中昌诗文集》,石履山的《拾花集》《石履山诗文集》,时新的《石砚斋诗抄》《时新诗文集》,王运昌的《野草晚吟》,康德光的《小花集》,张东平的《隐去的踪迹》,霍海俊的《霍海俊经典诗词》,赵威恩的《心声》,张志远的《诗文随笔》,李中的《古今集》,闫永胜的《希望是永远的太阳》,王彦平的《甘路心滴》,侯耐根的《烛灯吟》,杨宗新的《没无不非集》,武等义的《梗阳寻梦》,王保玉的《梗阳杂吟》,李润开的《芙蓉情梦》等。长篇小说有岳爱民的《贞观遗事》,王亮的《破涕为笑》,啜希忱的《罗贯中传奇》,田连生的《风雨天录堂》,王成的《古城春秋》,丁作昌的《红杜鹃》,李小娟的《擦肩而过》《还是那座山》等。纪实小说有康培和的《葡乡风云》《白石云松》,张志忠、赵清贵的《姚巨货的传奇人生》,贺灵宝的《龙林山传奇》等。
  文史类的有赵威恩的《古今故事集锦》,郭维忠的《醋德话醋》《清源古城》,白尚贤的《徐沟戏曲史话》《徐沟古城》,关光远的《村名集锦》《谈史说戏》,张卯春的《清徐历史人物》《新营旧忆》《清徐史话》等,啜希忱的《清徐东湖》《清徐体育史话》等,闫学铭的《清徐晋剧史话》,万青云的《清徐古寺庙》,王茂华、杨宗新的《清徐食醋》,郭会生的《清徐葡萄》等。散文类的有李中的《中庸堂随笔》《休闲漫笔》,贺灵宝的《收获》,韩玉林的《山水情韵》,张见素的《十度深秋》,贾可的《谁的阳光》,韩婧宇的《心路》,啜希忱的《情丝心语》《银球情缘》,郑亚东的《青春浪漫》等。综合类书籍有:《赵威龙文集》(四卷),杨栓保主编的《清徐历史文化丛书》(四套二十四卷),《王茂华文集》(三卷),《啜希忱文集》(五卷)等。
  几十年来,清徐县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学爱好者在清徐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文艺路线和方针,贴近生活,深入基层,弘扬正能量,歌颂真善美,为时代讴歌,为社会增色添彩,创作出许多反映社会进步和伟大时代的文学作品。标志着清徐这块神奇的沃土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为清徐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相信,在这伟大的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清徐文化事业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