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我虽未从事过三百六十行,但若论辛苦和危险,煤矿必定位列其首,一度时期的煤矿实习生活,让我对这一行业有了粗浅的了解。古人云:好男不入矿,好女不入坊。的确这个行业有着数不完的缺点,工作危险、辛苦、环境恶劣、不好找对象、容易患职业病、工作枯燥、被别人瞧不起……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阴差阳错之下,我来到了煤矿,初来乍到时很不适应,但从日久天长到习以为常,我的收获是所有的艰苦都已算不得艰苦。地层深处空气潮湿,低洼地方还有积水;工作面附近到处稀泥,煤尘特别重,就算是不去干活,到井底走一趟,回来同样是灰头土脸,地面人们都说pm2.5,而在我看来矿井下空气要高出百倍、千倍;工作面机器割煤声,还有支护时钻机风枪声,都如同地狱深处的一阵阵哀鸣;工作面风筒时刻吹着作业人员,夏天还好,冬天的那种感觉就如同犯人行刑。
再说说每天上班也十分麻烦,下井前必须换那身窑衣、带好矿灯、自救器。一到冬天窑衣冰凉,加上昨天工作出的汗,那种透心凉只有亲历才能懂。矿灯自救器虽然不是很重,但要背着走一天十几个小时会很累。从井口到井下工作面,经常要走好几公里路。到达工作面要经过一翻安全确认才能开始忙碌的一天。
工作面工人如同打了鸡血有充足的精力干完一天的活,他们遇见煤就充满了激情,遇见锚杆就充满活力,遇见锚索就充满斗志。煤炭就是他们内心的依凭,锚杆锚索是他们自身的价值空间,他们每天忙碌充实地锻造着自己的一页页故事。在井下煤海里,煤矿工人找到了自己努力付出的价值。在黑色的煤海中,卑微也变得伟大;在黑色的煤海中,伟大也变得卑微,他们有理由为自己的工作和付出感到骄傲,他们用另一种方式给祖国做着贡献。
一到下班,工友们就会认不出对方的脸,只能根据轮廓和声音互相辨识。放下矿灯和自救器就钻进澡堂,放开热水呼呼啦啦地冲一个热水澡,才畅快。只是那脸上的黑灰,怎么洗,都觉得洗不净,这些留在身体的黑色,渐渐融进了他们的心灵和生命。而他们也有了一个特殊的称谓——窑黑子,不过煤矿工人也不生气,大大方方地接受了,还经常以此自嘲,言语中透露出十足的自信。
(二)
从事井下工作时间久了,对“黑”有一种别样的情感。由于日久天长与“黑”为伴,几天看不到黑色心里总会觉得怪怪的,似乎缺少了点什么。这种特殊的情感也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所以在评判个人品格的时候也多以黑色品格著称。但大家不要想歪,这并不代表他们悲观的人生态度,而是具有黑色的品格——稳重,豪爽,坚定……特殊环境下工作,练就了煤矿工人特殊的群体品格。这种品格形成煤矿工人共有的行为规则和生活方式,由点成线最后成面,这样的品格开始成为一个企业的品格,它影响一个企业的生产力;它也影响了一个团队的凝聚力;他还影响了一个个体的创造力!这种群体品格最后成为一个行业的品格,并最终影响整个行业的走向……
对于大部分下井的工人他们没有高学历、高教养、高素质。他们表现出来的那种坦诚,爽快,不做作,大大咧咧往往是一种气势。然而这种气势却往往被别人误会为粗鲁蛮狠,但他们从不会因为别人的评说改变自身独有的气势。当在工作中又特别较真,对每个生产工序和每个生产工艺是要求那么严格。煤矿工人身处四周石头的环境,这不禁让我想到“囚”,煤矿工人就是个“囚”,或许“囚”就是用来形容煤矿工人的,还是言归正传,说说井下环境,它处处都潜藏着危险,哪个地方有可能瓦斯超标,哪个地方有盲巷,那个地方有透水可能,都必须要有明显的标识。这些工作听起来并不复杂,但他们做起来,都特认真,特细心。
高危和辛苦的行业,让煤矿工人对生命有了更深度的见解和敬畏。他们更加懂得尊重爱惜生命。很多流浪狗流浪猫流浪到矿区就不会再离开,它们在这里可以找到更多的食物,而且也有一个避风的港湾,这一切都是矿工带给它们的。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写过煤矿工人,主人公孙少平也进入煤矿工作,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他很快就与工友打成一片,当工友受伤时就立即扑过去,救下了工友却让自己受了伤……这种品质在大多数煤矿工人中都具备,他们更像是战友,经得住生死考验。
我想这一品格的形成然依赖于他们长期在这个特殊行业中塑造出来的一种强大的心灵,在那阴暗狭小,处处潜藏危机的环境下历练的品格,足以让他们足以坦然地面对所有的困难,甚至是死亡!也因此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多数表现出的是敬畏和珍爱。他们对生命的理解,不亚于任何一位哲学家。
(三)
煤矿工人从不做作,他们从内心深处抵触装腔作势、矫揉造作、耀武扬威、飞扬跋扈、趾高气扬。他们大多不在乎外在的评说,我行我素,但很有分寸。他们大多喜欢喝酒,或许只有酒精的刺激才能宣泄他们心中因工作带来的压抑。他们还喜欢唱歌,或许音乐的音符才能拨动他们内心柔软的心弦。
大学生刚从学校分来,由于家庭的溺爱,学校理论知识的滋养,个个满身充满书生稚气。煤矿上平时大大咧咧惯了的老工人似乎没办法包容这群大学生。在他们心里,书生气太重干不成事。而且大多大学生读书占据了毕业前的时间,自然而然少了实践锻炼,论体力,论应变力,离这帮学历不高素质不高教养不高的煤矿工人相差甚远!想想古代大将,似乎都在身上存在着野蛮气息,而那些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最多是个参谋。煤矿工人也是一样,他们认为,一个个都成文弱书生了,哪还能干活?
但大学生不服气,经过千军万马过了独木桥,考上大学,面对初次的亲身实践自然不会放弃,但当真正跟着下井,那一刻才真的傻了眼,处处充斥着的“黑”与“暗”,不时还有潮气霉味迎面而来,一切都很陌生,什么也不会,也不懂。有句老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对某一行业某一特定环境或岗位有一定认知就必须实践,他们懂所以跟着师傅认真学,一个班下来干得满脸黑,浑身冒汗,那些坎坷就不一一道来了。老工人看着这些书生的态度,自然也很欢喜,不仅给自己分担了一定的工作,也让自己的绝技不至于失传,他们带着大学生认真干活,教他们技术。大学生们在这样的集体中成长发展,即便离开后,发自肺腑的感恩之心永远都在。但这些老师傅们依旧默默无闻,在煤海里书写着自己的平凡世界,其实在他们心里,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给家人经济基础让他们幸福,就足够了。
在以“黑”为主题的群体品格框架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他们平日的话题大多都是工作和工资,“双工”让他们忘记了好多该关注的东西,那就是作为行业支撑的精神内涵以及当下社会的动态趋向。
(四)
毋庸置疑,在煤矿职工中还有不可或缺的半边天,俗话说得好,男女搭配工作不累,也正是因为她们的存在,才让整个矿区都充满祥和的活力气息。别人给了他们一个可亲可敬的代号——矿嫂,这群特殊行业的特殊群体拥有着黑色的智慧和品行,但没有黑色的悲观和节操,她们懂得经营一个家庭,知道理解自己丈夫的艰辛与不易。
然而,入职煤炭行业的“爷们儿”不是个个幸运都能早早成家,被称为“窑黑子”的他们大多晚婚,因为没有哪个女孩子愿意嫁给这个危险行当的人。尽管现在科技发展,各种新工艺取代老工艺,安全系数大大提升,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入职煤炭行业也由原来的文盲到大学学历,但根植于人们心中的传统观念还是不会变。
在现实生活中,煤矿工人对家庭的付出远高于其他行业的人,他们默默地付出,只为家人过得更好,无形中给国家创造了巨大财富。这个行业家庭的幸福指数虽然没其他行业高,但我在煤矿组织的征文活动中,可以看到那些矿嫂、孩子的稿件中,那一行行文字中透出的对丈夫的感激,每一个字眼都透露出意重情深。虽然煤矿工人并不是情感方面的专家,但他们每天除了十几个小时的井下工作时间,还要将更多的时间放到家庭,他们不会抱怨只会包容,早知道所有摩擦在夫妻之间的真诚和包容面前,都不是事儿了。
在平淡的生活中,煤矿工人还会用自己的特长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他们善于过出不平凡的日子来。他们总会挤出时间组织各种文娱活动,用文字书写平凡,用音符编织情感,有心的还会学习期货股票,投资基金债券等等。
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又复杂,复杂而又简单。
(五)
谁是最可爱的人?如果要问我,我会肯定地回答——煤矿工人!矿工是这个社会中极其普通的一个群体,平日的生活很容易被人遗忘。他们冒着危险,干着最辛苦最累的活,但他们从不抱怨,为了家庭为了梦想,他们一杆子插到底扎根矿山。
矿山才子有时也会编一些顺口溜,虽然不是那么经典,但却很有深意,比如:没做过矿工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做了矿工的男人是他妈的没本事的男人;睡不醒的窑黑子,吃不饱的叫花子;吃的阳间饭,干的阴间活……远看煤矿像天堂,近看煤矿像银行。走近煤矿像牢房,不如回家放牛羊。年轻老婆娶不上,娶了老婆用不上。生了孩子管不上,买了房子住不上,青春撒在荒滩上。综掘机掘走我的青春,压风机送走我的梦想,刮板机刮碎我的希望,电焊机不能缝合我的悲伤,风锤一声声敲击我的心脏,钢丝绳束缚我的肩膀。安全帽曾经让我感到英资飒爽,能不戴上它如今是我的渴望……
矿工苦,矿工累。矿工的生活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知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