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大观园的秘钥 深入显出读红楼一梦 ——评《董梅红楼梦讲义》 作者:王食欲 时间:2022-06-13 次数:169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
  在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男性角色第一名,一定是大观园里的怡红公子——贾宝玉。他清纯灵慧的孩子气、他乖僻不定的邪谬气,在《红楼梦》“证情”与“证空”的两大主体间不断摇摆与成长。
  因为贾宝玉而爱读《红楼》。然而,有关“红学”的导读与解码著作卷帙浩繁,当我想要向身边朋友推荐一本红学书时,总感觉看了许多,却又没有哪一本是最恰当合适的。市面上的红学书,要么为了普世畅销而写得过分直白幼稚,将精妙复杂的红楼人物不断简化,以适应当今大众读者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要么又写得佶屈聱牙,似乎只有古典文学学者才能参透其中深奥。在阅读过十数卷红学书或红学论文后,非常难得地,我偶然发现了一本能够兼恰大众与学术的红学著作。
  《董梅红楼梦讲义》的成书结构非常清晰。从七个板块解读《红楼梦》,从红楼的生活美学到文学象征符号,再到其哲学、社会学、古典文学(版本、作者、批判)等多重角度解构《红楼梦》。作者将读者们最关系的问题——诸如钗黛之争、袭人之欲、贾府的经济来源、后四十回红楼梦续等——抽丝剥茧地、以课题化/讲义化的方式,一篇一篇细细拆解。讲得清楚明白,同时也不乏学院派研究态度之堂正。
  在董梅教授的每一个红楼课题中,最值得大众读者认真研读的,就是《红楼俯瞰》一节。在这一节中,董梅教授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清晰地讲清了《红楼梦》的主要剧情脉络。
  在时间维度中,董梅教授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以众女儿和宝玉搬进大观园作为节点,拆分为“前大观园时代”和“大观园时代”两段故事。前者时间跨度较长,铺垫了贾府各路人马的复杂交际与金陵十二钗中几个重要女子的出场。而后者则占据了更大的篇幅,讲述了三载年华的大观园内的故事。这三载年华,又以“春”、“夏”、“秋”为主题代表,描绘了贾府的“春”之繁华、“夏”之纷争,以及“秋”之伤逝。只三年时光,七八个重要情节节点,便把贾府从荣华富贵到凋敝败落的跌宕起伏,写得明明白白。
  在空间维度中,董梅教授用文字描摹出了一幅贾府的平面图。贾府分为宁国府与荣国府两座公爵府邸,而大观园则占据了荣国府较大的面积以及宁国府部分的面积,包围在东西两府之间,受二府富贵的福荫,又同样笼罩在贾家与日俱烈的争斗阴影之中。于情爱、风月而言,清纯的女儿们,将大观园变成了一座真空的花园。于经济、政治而言,复杂的功利网罗,又是打破大观园空中楼阁的利器。夹迫在宁、荣二府的大观园,在其空间设计层面上,又具备了丰富的象征含义。董梅教授通过对这些象征含义的解读,让读者进一步加深了对曹雪芹《红楼梦》的理解。
  在解读《红楼梦》之外,阅读《董梅红楼梦讲义》对广大文艺创作者也有很大的帮助。董梅教授在本书《象征符号》一节中《镜花水月——镜像作为写作方法论》的讲义内,提到了《红楼梦》的二元对称写作手法。风月宝鉴的正反两面、真实与虚幻、东西二府、生生死死……大量二元对称的象征符号充斥《红楼梦》全书。大观园就如同人间的太虚幻境,而太虚幻境则是天上的大观园。《南泉和尚章》云:明暗自去来,虚空不动摇。万像自去来,明镜何曾鉴?
  镜映万像,却终不住像。镜本体虚空,方可喻物。大量的镜像关系,似乎是曹雪芹在两个极端间寻找答案。这个答案既是儒家的求情,又是道家的求灵,还是释家的求空。情、灵、空三者交织缠绕,笼罩着大观园的由荣至衰、抚育着贾宝玉的成长、裹挟着金陵十二钗的人生命运。
  在董梅看来,虚实与辩证,是统领《红楼梦》全书的强大结构性象征。而《红楼梦》又何尝不是曹雪芹的一面风月宝鉴、大圆明镜呢?
  《董梅红楼梦讲义》如同一把打开大观园的秘钥,深入显出地为读者导读红楼一梦。再引用一句出自《四十二章经》的佛教偈语:“道无形相,知之无益。要当守志行。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即自见形。”好的导读,就像一场对《红楼梦》研究的修行。它与磨镜意味相同,垢去明存,不断学研打磨,以一种堂正的态度做研究,才能将原著中最真切的表达,传递给读者。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