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国都 ——新疆交河故城 作者:韩玉林 时间:2022-06-10 次数:427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这是一座没有城墙、没有树木的城池,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是一座与楼兰齐名的西域古城,素有“东方庞贝城”之称,它就是交河。如今的它是一座古城的遗迹,一片城市的废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是中国唯一一处最为完整的汉代城市的遗址,更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古代城市仅有的标本。你或许永远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的一片废墟,在地上沉睡了2000年之久才被发现。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1年2月,我们一行32人,乘大巴车来到景区。在导游小王的带领下,先参观了交河故城博物馆,里面展有故城沙盘、历史资料和出土文物。导游姑娘特别强调:交河故城,而不是交河古城。古城是依然有人居住的意思,而故城则是遗留下的一个空城。观后我了解到:交河故城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以西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中,30米高的巨大黄土高台上,东西环水,状如柳叶,为一河心小洲。故城南北长约1650米,东西最宽处300米,四周为高达30余米的壁立如削的崖岸,崖下是已经干涸的河床。故城建筑主要在崖的南端,因此当地人也称其为“崖儿城”。城的建筑以崖为屏障,不筑城墙,又因河水在城北分左右两条绕城而下,形成天然的护城河,又在城南相交,故有交河的城名。另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
  交河系车师(又称姑师,车读jū)人所建,建筑年代早于秦汉,距今已有2000至2300年。公元前108年,汉将赵破奴攻破姑师,将原来姑师人的领地,按地形划分为8国,即车师前国、车师后国及山南6国。交河就是车师前国的国都,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中心。当时有“户七百,人口六千五十,胜兵八百六十五人”。如此一个弹丸小国,从公元前108——公元450年,长达558年盘据于此,其生命力之旺盛长久,令人可敬可佩!公元450年,车师前国被北凉所灭。灭亡后直至唐初,交河一直是历代高昌王国辖下的交河郡治。唐太宗派兵灭高昌王国后,在此设交河县,并于贞观十四年(640年),在交河故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交河城成了西域军事要塞,丝绸之路行人如织,达到鼎盛时期。8世纪末至9世纪中叶,交河城曾一度为吐蕃人所据,后又归回鹘管辖。13世纪下半叶,西北蒙古贵族发动战争,交河城于1383年在战火中消亡。明代吏部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来到交河,登临故城曾写下:“沙河三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这首《崖儿城》诗,精练而生动地道出了交河故城的特点,同时也证明明朝时,城池早已成为“荒台废址”。
  顶着炙热的太阳,我们经南城门进入景区。行走在一条350米长的南北向大道上,这是城中心的主干道,只有3米多宽,位于地表之下。大道两旁是又高又厚的街墙,临街的墙上不设门窗。游人沿着铺设整齐的木条路缓缓前行,沿途不断有人提醒:不能踩踏遗址,否则要罚款。目之所及,到处是断垣残壁,黄土雕塑的世界,地上布满黄沙。在阳光的暴晒下,四周没有一棵树木。导游介绍说,交河遗址面积36万平方米,四周崖岸壁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城内建筑以大街为中轴线可分为三个区,东区为官署区,西区为手工作坊和居民住宅区,北部为佛教寺院区。只见中心大道两侧,被纵横交错的短巷分割成一个个土垣的坊市,向我们展示了千百年前,这里作为车师前王国的国都,曾经有过作坊众多、商市繁华的盛景。同时我们也看到,城内全部的房屋院宇,一半在地下挖掘,一半在地面构筑而成。这种别出心裁的建筑格式,是为了防御外来侵略?还是为了抵挡炎夏的酷热高温?这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之谜。
  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东区。只见东门高高矗立在高达20余米的黄土崖岸上,城门遗址保存完好,两侧岩壁上设置的门额方孔、放哨瞭望的角楼哨所遗址,清晰可辨,几口较大深井,星罗棋布。东门南面,有一座地下庭院,气宇不凡,占地约3000平方米,顶上有11米见方的天井,天井东门通道设有四重门栅。天井北面,有一条宽3米、高2米、长达60米的地道,与南北交通干道相连通。从这里出土的文物分析,此处就是车师前国王宫和唐代安西都护府的衙署所在地。官署区北边是一处有几百座墓穴的墓地,每个墓穴深达40厘米,底部呈长方形,整齐地排列着。里面埋葬着200多个婴儿,被称为婴儿墓。这些婴儿是什么人?他们为何而死?又为何埋葬在这里?这大概也是一个难解之迷。大道的西边,除大部分为民居外,还分布着许多手工作坊,如纺织、酿酒、制鞋等。好多建筑还保留着宋代以前我国中原城市的建筑特点,同时又具有地方特征。这足以说明,当时的车师人同内地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创造了车师的古代文明。
  顺着大道我们来到北面,看得出这里原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区。它由山门、大殿、僧房、庭院、钟鼓楼、水井等组成。佛殿中央是一方形柱塔,大殿东、西两厢是僧房,寺院左前方,有一座10米高的土台,站在台上,整个城市景致一览无余。导游让大家猜一下,这个土台以前是做什么用的呢?有人说是佛塔,有人说是鼓楼,也有人说是烽火台,究竟哪种说法对,还有待考证。大殿东北面,还有一组排列整齐、壮观的塔林遗址,总面积约200平方米。中央有一座长方形的大佛塔,高约5米,巍然屹立。塔林西北方不远处是著名的佛塔寺院,寺院分地上、地下两部分,上部已夷为平地,下部内有残存壁画。这些可贵的历史遗存,为研究西域佛教提供了新的史料。
  古城最为传奇之处,在于它不是按照一般城池那样用砖瓦土石垒起来的,而是在一块巨大的黄土台地上,由交河先民一寸一寸向地下硬掏出来的一座城。寺院、官署、城门、民舍的墙体基本为生土墙,特别是街巷,狭长而幽深,像蜿蜒曲折的战壕。若非亲眼所见,难以想象它的模样。可以说,这座城市就像一个庞大的古代泥土雕塑,其建筑之独特,不仅国内仅此一家,国外也罕见其例,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巨大的创造力。导游说,交河故城在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后,城市建筑的主体结构,依然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得益于吐鲁番得天独厚的干燥少雨气候。这里年降水量仅有16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夏季最高气温达47.8℃,地表最高温度达82℃。同时,此处也是中国有名的“风库”。正是由于干燥、高温、通风,才使这些遗址得以保存。
  望着这状如柳叶的故城雄姿,吟咏起古人“黄昏饮马傍交河”,“紫驼夜度交河月”的诗句,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交河故城,就像是停泊在西域“丝绸之路”上一艘巨大的舰艇,在历史的江河中,在风雨飘摇中,就这样停泊了2000余年,等待着人们前来凭吊……此时,我心里顿生一种莫名的伤感,是叹息时光的穿越?还是感慨古人的才智?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