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认识中国现代史,则需认识山西;认识山西,则需认识阎锡山。从五台山游览下来,在返回清徐的途中,我们一行人顺路到忻州市五台、定襄交界的河边村阎锡山故居进行了参观。提起阎锡山在中国可以说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在山西更是家喻户晓。从辛亥革命开始,他统治山西38年。他的故居,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政治仕途升降沉浮的历史遗迹。1986年8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6月,被开辟为定襄县河边民俗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二级博物馆。
阎锡山故居位于忻州市定襄县城东北22公里的河边村(原属五台县),坐落在滹沱河东岸的文山脚下,是一块风水宝地。故居始建于1913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建成现在的规模。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现存都督府、得一楼、上将军府、穿心院、东花园、西花园、慈幼院等27座院落,700余间房屋,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总体设计分为上下两院,前后为东西花园。所谓东西花园,并非真正花草遍地、树木郁葱的去处,而是一套连一套的深宅大院。整体建筑庞大恢宏,错落有致,有民间四合庭院,有典雅亭台楼阁,有古朴砖石窑洞,还有新奇仿欧建筑,融民间与官方、中国与西洋建筑风格于一体,显示出别具一格的文化美学价值,是我国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旧中国最大的官僚私邸之一。
检票后进入大门,是东花园一院,名“归仁堂”,它是故居里最大的一个院子。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写有“阎锡山故居”5个大字的红底影壁。影壁背面是蓝底的孙中山先生赠与阎的手迹“博爱”。堂前楹联:“入孝出悌祥云迎吉地,履中蹈和淑气拥重门”。一院四面均建有厅堂,中间是花坛、假山和喷水池,周围则是用条石、鹅卵石和青砖铺墁的带有装饰图案的车马环行便道。这个院子为阎锡山的副官、卫兵等人居住办公的地方。穿过“归仁堂”东厅中间的过道,我们来到二院“居仁堂”。堂前楹联:“读书修福和年绵祖德,安分养神忠厚振家声”。从对联可以想象得出阎锡山那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风光。东厅楹联:“凭栏遥看,文山叠秀,莺语幽谷金陌美;倚石仙听,沱水流环,雁落衡皋暮云闲”。对联不但把文山沱河融入其间,而且努力营造出一种闲云野鹤的氛围。与此相适应,院内栩栩如生的石雕、砖雕、木雕以及飞檐、斗拱,均为典型的晚清宫殿式的建筑风格。据说,此院建好后,阎父书堂、继母陈秀卿即在此院正厅小住。过东厅一侧的过道,我们来到三院“当仁堂”。大概是取“天降大任于斯人,吾当仁不让”之意,主人踌躇满志之态,溢于言表。它比前两个院要小得多,但就建筑艺术而言,却更是精雕细刻,格外的考究。
在三院正厅的后面,还有一个比较隐秘的偏小院,那是阎锡山经常办公的地方。居仁堂南厅二楼有仅容一人行走的甬道与后宅相通,名曰“行得通”。沿“行得通”曲折迂回而行,爬过楼梯就到了“得一楼”。此楼是阎锡山被袁世凯封为一等侯爵后,建得一座三层大楼。“得一”二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阎锡山被封为侯爵,取“得一”之名,意义深远。该楼是阎府的最高点,原为阎老太爷避暑的地方。蒋介石、宋美龄、冯玉祥、朱德等均曾登过此楼,给这小小一楼赋予了神秘的政治色彩。我们顺着上楼的石阶通道来到了楼顶上。楼顶由方砖平铺,游人在这里可以登高远望,一览故居的全景。站在楼顶上凭栏远眺,不远处的山峦、河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果然气势不凡。
从得一楼前行,便来到了都督府。都督府中的一处中西合璧的建筑颇有特色。游览过程中,我们看到两处房屋里都有如真人一般大小的蜡像。一处是阎锡山在冯阎倒蒋前夕,软禁冯玉祥将军;一处是阎锡山款待蒋介石、宋美龄夫妇。随后跟着人群,我们转到了长工院,也就是当年阎府中劳动人民居住的地方。院中还放着劳动工具,墙上的壁画是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屋顶上的砖雕很细致,显示出山西大院深厚的文化底蕴。
故居中设有河边民俗博物馆。馆内陈列品以民俗文物为主,按照农、食、住、行、娱、信为内容的6大系列布局,包括民间剪纸、面塑、刺绣、雕刻、饮食、服饰、礼仪、婚俗等,共58个陈列室,总面积1980平方米。这些展室的陈列,相互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交叉关联,生动地反映了清末民初晋北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我已经记不清走了多少个院落,看了多少间房屋。只记得在故居,看到了有关阎锡山的家庭及其生平的介绍,看到他年轻时一身戎装、充满杀气和老年时慈眉善目、一介书生的照片形象。通过参观,对他的生平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阎锡山是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1883年10月8日,他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的一个地主家庭中。青年时进过武备学堂,并赴日本留学,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书法也遒劲儒雅。曾得到孙中山的教诲与赏识,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积极组织山西的反清起义。杀了陆钟琦巡抚,当上了山西都督,从此一直统治山西38年,成了山西的土皇帝。在民国时期,他开始拥袁,然后倒袁;时而拥蒋,时而倒蒋。他致力于山西的经济发展,建立钢厂、铁路、医院、学校。如现在的太钢,世界上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之一,其前身是阎锡山于1932年筹建成立的西北炼钢厂。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公开与八路军联合抗日,在暗中又与日寇勾结。周旋在日本人、国民党、共产党之间,他说是在3个鸡蛋上跳舞,一头都不能得罪。也许是他老奸巨猾的这一贯作风,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他在山西的长期统治。在解放战争中,坚决与人民为敌,推行“兵农合一”和“三自传训”暴政,残酷屠杀百姓。逃往台湾后,继续撰写陈旧理论,构想未来中国和未来世界之梦。阎本人于1960年5月在台湾病逝,享年77岁。
我出游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新的景点,总想找到它独有的特色。比如:北京故宫的气势;杭州西湖的秀美;常家庄园的儒雅;乔家大院的诚信……那么,阎锡山故居的特色在哪里呢?我转悠在闫府的每个院落,对随处可见的石刻家训,引起极大的兴趣。这些家训共24条,采用警句形式镌刻在高约1米5,宽不足1米的长方形石板上,并把石板镶嵌在房屋的墙壁上。这些家训的内容都是阎锡山为官、修身、处世的箴言妙语,十分精辟,具体可分为做人、处人和管人三方面。从家训来看,阎本人并非只是一个大军阀、大土豪反面人物,坏得一无是处。我觉得他应该也是一个哲人,思想很深刻,而且提倡无私、善良、仁爱。我当时随手抄录了几条,供读者琢磨,也许会从中有所教益。如自私的行为,开始是损人,结果是害己。仁者不忍自私,智者不肯自私,勇者能制服自私。自私的人是不仁不智不勇的人。短不可护,护则更短;错不可掩,掩则终错;长不可矜,矜则限长;功不可夸,夸则限功。以钱济人是以钱易德,以钱作乐是以钱损身。钱贱德贵,以钱易德是以贱易贵。身贵钱贱,以钱损身是以贱害贵。孰得孰失,甚易知之。常思己错,则律于处世;常思己短,则优于长进。阎锡山的家训非常多,阎府大院到处都是。这些警句,时常读之,促人长德;时常思之,利人进步啊!
阎锡山早已作古,他的功过早已成为了历史。这座故居既有过它的繁盛时代,也有过它的败落时期。如今,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又使这座故居沐浴在一片呼唤祖国统一的和煦阳光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