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从好友建平处看到一副厅堂联,不禁让人惊叹。这副联从作者、内容,乃至书法艺术均十分珍贵,具有非常的收藏价值。
这副厅堂联的作者为清中期政治家、诗人、书法家刘墉。联曰:“天地大观尽游揽,今古无多独行人。”书法浓墨重彩,雍容大气,充分体现出刘墉书法艺术的特色。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谥号文清,清代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生于山东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知府、江宁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于世。其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贴学大家,列入清代书法四大家,与成亲王、翁方纲、铁保齐名。因其书法用墨浓重,世称“浓墨宰相”。清代名家徐珂评价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又说他“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清史稿》评价“墉工书,有名于时”。可见对刘墉书法评价之高!
这副厅堂联从内容方面评议,可谓大气磅礴,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意义。上联“天地大观尽游揽”。世之大者,莫过于天地。天,苍穹浩渺,空无涯际,却有日月星辰点缀,风云雨雪变幻;地,广阔无垠,视极辽远,也有山川湖海驻行,草木鱼虫繁荣。正所谓天戴地载,包容万物于期间。天地如此之大,人处于其间,或许太渺小了,自然让人敬天畏地。可世间却有人面对浩瀚无垠的天地,竟能“中正以观天下”《易·观》,汉代贾谊在他的《鵩鸟赋》中对这两类人说的十分中肯:“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意在贬低那些耍小聪明,从一己私利出发的卑贱小人。他们往往会贬低他人而抬高自己,心胸狭隘,唯恐他人看不起自己。而于豁达豪放的“达人”,却有接纳天下的胸怀,无物不为我所有,无论优劣,无怪乎明代李东阳有“达能洞大观,孝足慰昭考”之语。那么“游揽”也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遊赏观览了,而是要将天地世间的“大观”之境统统揽入胸怀,为我拥有,不拒也不惧世间的卑贱浊污,蝇营苟且了。天地大观任由我辈尽情享用,玩赏于耳目之间,何等的情怀抱负啊!下联“今古无多独行人”,用语平实,略无险崛,但其哲理却耐人寻味。自古及今,凡能成大事者,谁个是仅凭一己之力而走向成功的呢?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成事三要素中,孟子非常重视“人和”,当成首要因素。“人和”是什么?就是人心归向,组织内部各个成员间为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奋斗,同心同德,精诚团结的精神要义。俗语云,“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语虽俗,理确深刻。能为自己团队理想信念奋斗不息,为自己从事的事业甘于奉献力量和智慧,甚至鲜血和生命。有了这样一群人,路可开,险可闯,移山填海,无往不胜。草木繁茂,因有阳光雨露滋养;事业昌隆,岂无仁人志士经营?晋文公称霸春秋,无忠贞之士相依,必隳于安逸温柔之乡;刘邦建立大汉,无生死之交相拼,不过泗水岸边之钓徒。泱泱数千年中华文明,在险境中求生,在失败后崛起,在胜利中繁荣,凸现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团结—奋斗—强盛!
总之,此联道出了这位诗书大家处世立身遵循的法则和他宽广的胸襟。作为世代高官厚禄的官四代的刘墉,无论为政、为诗、为书,都享有盛名,与他坚持遵循这两种品质息息相关。尤其是在政途宦海中屡跛屡跌,却能坚持特立独行,更源于他的宽广胸怀。
乾隆二十年,父亲刘统勋因办理军务失宜,刘墉受到牵连被惩治。乾隆二十七年,刘墉在太原知府任上因失察阳曲县令段成功侵贪国库银两,被判极刑。乾隆五十二年,因泄密被罢免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三年,兼理国子监发生贿赂案被弹劾处分。乾隆五十八年,因失职被降职。如此多的沉重打击,多因遇人不淑,刘墉宦海沉浮,几起几落,并无消沉,竟官至吏部尚书。嘉庆帝授予他体仁阁大学士,封太子少保。官越做越大,终以清正廉洁享有盛名,其胸怀可广纳天地!
从这幅对联的形式而言,称不上是工整严谨的联语,其内容现代书法家启功先生也曾书写过,世人因以为是启功先生之原作,实则是刘墉之先笔。其书体朴实沉厚,结体圆整,有魏晋遗韵,拙朴中显灵巧,柔弱中藏刚劲,丰腴肥厚中深潜遒媚之趣,平淡舒缓中则雍容脱俗,全无法度中透出古人法帖的雅韵,举重若轻,转化妙用而不留痕迹,充溢着清高富贵之气,浓墨粗笔而精神外溢,真为建平先生的收藏感到庆幸,也为建平先生的鉴定功力深感钦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