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是一种文化享受,从《论语》《孟子》到《大学·中庸》《道德经》,捧着书卷,嗅着书香,追寻着古圣先贤的足迹,聆听着涤荡心灵的教诲。
你会从文言警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品咂待人处世之道;你会从“富润屋,德润身”圣贤之语中悟出修身养德之理;你会明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理想;你会从“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逆向因果中悟出,遇到各种不良的境遇时反着想,会发现看似“不良”,其实很可能是“上佳”。
阅读文字,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感悟圣贤思想,积淀人生勇敢向前行的力量。
中华文华博大精深,在浩浩荡荡的文化古流中有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那就是唐诗,千年来一直传诵不衰,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一首诗就是一位诗人的人生境界。
同是“送别”,不同诗人,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不同心境,能读出不同的味道。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充满了诗意的送别;王勃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高尚志趣超出流俗常情的离别,诗人广阔的襟怀可以囊括世界,有大鹏展翅,直冲霄汉的气势;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阅读,是一种人生体验。畅游在语言文字情境中,你能从散文作者,从小说主人公,顺着不同的脉络线索触摸不同人物的思想、心理和人物性格以及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甚至在阅读产生共鸣时,不防可以将自己设定成自己喜欢的人物,想之所想,急之所急,感受不同生命的脉博跳动,体验不同人物人生轨迹,为悲而悲,为喜而喜,在同悲欢共愁苦中,品咂人生百态,反观现实,重新审视人生,你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原来人生本是一场不可预设的情境剧,久而久之,自己便有了一份安然又随顺喜乐的平静。
阅读不是要装下很多东西,而是要从中学会放下很多东西,最终获得生命的自在与愉悦。
龙应台的散文《目送》有这样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读完这段话,我想作为母亲的自己,给予远方求学儿子的应该是什么呢?不是情到深处的担心与焦虑,而应该是放下个人的执着,在安静的陪伴中给予他源源不断的力量。
麦家的小说《人生海海》第9章,上校把喝了农药自杀的小爷爷,用塞肥皂喷壶注水的方法,从死神手里救回来时,对他说了一段话:“世上命最值钱,我被人骂成太监都照样活着,你死什么死,轮不上。”
人生海海,苦难万千,如若一遇难处就赴死,人一生要死不只千万次。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人活着不单单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与远方。在阅读中,寻寻觅觅,去寻找那个最赋有诗意的自己,一起读诗,品诗。
从泰戈尔的诗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爱,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空间的隔阂,而是心灵的孤寂与荒漠。
残疾诗人余秀花的《穿越半个地球去睡你》只题目就已大胆地道出对爱的追求与向往。直白,勇敢,有爱不仅大声说出来,且要大胆地去追求。
人,要么心在路上,要么身在路上。阅读文字,是心灵畅游文海,旅行,是用身触摸大地山川,触摸大自然的文字,当身心一起神游在文化之海时,自己会集聚自渡人生彼岸的力量。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文化之旅系列书籍之一。记录了作者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随着作者的足迹,一路走来,才读懂文中所说“人类有比常识更长的历史,更多的活法,更邪恶的遭遇,更寂寞的辉煌。”
追随着作者的文化足迹,如饥似渴地品读《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读着读着,字忘却了,文忘却了,只留下作者对文化追求的执着与他深厚底蕴带给自己的震撼,读着读着,景忘却了,风忘却了,只留下伶伶俐俐从文中脱颖而出的伟大文人形象,与他带来的文化气息,如丝丝春雨滋润着阅读者的心灵。
从此,开启了自己的文化之旅,远赴额济纳,与千年胡杨约会,探访莫高窟,与神秘的莫高窟文化对话,游山玩水中回味从书中阅读来的经验,再次在人生之旅重温阅读带来的乐趣,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读自己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是人世间的平凡人,都是路遥笔下《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或孙少安,田小霞或润叶,只不过时代不一样,人生境遇不一样,但心中的梦想如此相同,人生坎坷带来的痛苦如此相同,幸福的滋味品咂起来如此相同。
读书,是精神历程,从无知到智慧,从懵懂到开悟,从浅薄到丰厚,从渺小到伟大,书是阶梯,只要你肯阅读,就会一步一步提升境界。
一起阅读吧,阅读会带给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也会带给你“居高声自远,不是藉秋风”的自信,它会引你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自然和谐之境,也会带你入“锦样年华水样流,鲛珠迸落更难收”的岁月无情而落泪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