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出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列夫·托尔斯泰。
一个家庭之所以能幸福,家庭的每个成员在保持紧密联系的同时并能履行职责是前提;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包容是保持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对爱情忠贞不渝是家庭幸福的坚固基石。而造成家庭的各种不幸,总是让人不胜其烦。就其出现的问题来说,一般性问题有夫妻三观不合、婆媳矛盾、儿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都是常见的家庭矛盾,但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我认为,真正影响家庭幸福的根本问题是“背叛婚姻”,也就是说,“婚外情”是坏掉幸福家庭的主要根源。
德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伯特·海宁格说:“家庭悲剧的最大根源是家庭成员的流离失所”。不幸的是,家庭有自身的原因,但是最大的原因是家庭成员的流离失所,而家庭成员的流离失所主要是由于缺乏边界。俗话说:娶一个好女人旺三代,娶一个衰女人败六代。比尔·盖茨坚定地认为:女人决定了一个家族的未来!由此可见,女人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妇女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悲剧:战国时期,身为一代名将的吴起,却杀妻求将;《三国演义》中的刘安杀妻招待刘备;北宋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陈世美等。最后,他们死得都很惨,吴起被乱箭射死,刘安被迫自杀,陈世美被包拯送上龙头铡。通过历史上惨痛的教训,让人们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追求荣华富贵,不能以损害他人的荣华富贵为前提,否则就有可能死得很惨。
在婚姻生活中,最不可容忍的就是背叛。那么人到中年,按理来说夫妻感情已经有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基础,并且也有自己可爱的孩子,虽然生活过得平淡无奇,毕竟安安稳稳地度过了漫长而又美好的日子,感觉应该是一种幸福。但总有一些人,不能安分守己,面对灯红酒绿的世界想入非非,实属身在福中不知福之人。自认为,自己成熟稳重,事业有成,有阅历,有魅力;反观自己的妻子,当年娇艳如花的美女已是如今的黄脸婆。容颜易老,人心易变。面对诱惑,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而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
在诱惑面前,有底线的人敢于与诱惑作斗争,敢于与煎熬同步行,最终他们赢得心灵的解放,赢得众人的尊敬和家庭的幸福。没有底线的人则选择了放弃自己的原则,接受了诱惑,轻易地选择了“婚外情”。出轨的行为被妻子发现后,只能抛妻弃子,最终走上了不归路。或是离婚或是用“包二奶”的形式来维系家庭。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说:富贵时不能过度,贫贱时不要动摇改变意志,面对威武之势而不屈服,这才叫大丈夫。人生一世,作为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维护好自己的家庭,要耐得住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要接受婚姻的平淡,不要与别人进行攀比,好好地去经营自己的婚姻,在平淡的婚姻生活中去感受爱的真谛。因此,诱惑是人类道德的摧残品,是蒙蔽在人们心灵的一层浓烟。诱惑就像是甜品、奶茶;而道德的坚守就像是一杯苦茶。在我们生活当中,有的人总会不自觉地选择甜品和奶茶。但他们却忘了那一杯被冷落了的苦茶,会给自己带来苦尽甘来的清醇和享受。
痴情女子负心汉,万千情殇总归恨。人常说“一见钟情很多人,两情相悦一些人,相濡以沫一个人”。如果夫妻感情确实出现了不可弥合的破绽,和平分手,然后各自再组建家庭的,我觉得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婚内出轨,玩起了“婚外情”,那就是道德的背叛。社会上常有一些渣男,他们风流倜傥,潇洒不羁,爱上了新欢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为爱痴狂。最常见是见异思迁,对于美女是见一个爱一个,不顾老婆孩子,全身扑上去,拜倒在石榴裙下。在一定时间里,他会和新欢生活在一起,有的还“婚外生子”;有的是在一起生活后,没有自己的孩子,却一直抚养着别人的孩子,反而对不是自己亲生的,比亲生的还亲。这就是一些男人背叛婚姻后的真实写照。那么,这样的结果、下场不容乐观,为所谓的“爱”狂欢后慢慢的才发现,身边没有至亲,也没有一个可信的朋友,想要找一个可以出来一起喝喝酒,聊聊天的人都没有。因为人们对他的行为已是皱眉蹙眼,敬而远之,最终只能成为孤家寡人一个。在与前任离开后的很长时间里,未曾参与原来家庭的生活,一心享受新欢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但当他老了,病了,却会想起,自己还有一个从来不闻不问的亲生儿女。
西汉时期,民族英雄苏武曾经说过:“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爱,并非没有争执,而是在每次争执过后,爱仍在。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幸福,它不仅是浪漫,富足的生活,甜言蜜语,而是知道对方的缺点后还能包容。当她满脸皱纹时,身患疾病时依然相爱,不离不弃。有句话说得好:妻子是一个家的上等风水,当妻子整天笑意盈盈,心情愉悦时,整个家庭的氛围都会变得其乐融融,和睦幸福。
幸福的家庭需要夫妻共同经营,同时更需要家庭的所有成员来维护。事实证明,毁掉一个家庭很容易,但是想要建设好一个幸福的家庭,是很艰难的一件事。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父母有多大成就,给予孩子多少金钱和资源,而是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