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了腊八就是年。我小的时候,每逢过了腊八节,家乡的逢双日赶集便改变为天天都可赶集了,进清徐县城赶集便成为全县男女老幼的头等大事。
县城四周的各条道路上,骡马大车满载着丰收的粮食、蔬果。养殖户满载着猪仔、乳羊,准备出售。牲畜拉着的圆顶轿车里,坐着年老的夫妇,抑或怀抱孩子的妇女,急匆匆地向县城赶去。年青人推着独轮车,将自己的亲爹亲娘推进县城,孝敬父母赶集。各色行人兴致勃勃涌向县城,真是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县城的物资交流与各家各户年前的采购,勾勒出一幅喜迎春节的繁华景象。
南关大街的各家商铺早已张灯结彩,廊柱上贴着迎春的对联:清平世界多欢乐,华彩神州竞风流,展示着满满的家国情怀。廊檐下挂着龙凤灯笼,门前垒起发财发福的旺火,过街条幅上布满精工巧匠们裁剪出的各种黄红纸作,店员们以整齐的衣着与灿烂的笑脸,迎接顾客的光临,整个县城里洋溢着春节将临的热烈气氛。绸锻铺里,年长的主妇,引领着年青的子女,挑选着称心的衣料。烟酒店内,青壮年男士争抢采购驰名中外的汾酒、竹叶青。杂货店内更是人声鼎沸,购买糊窗户的麻头纸,鲜艳亮丽的对联纸,以及锅碗勺筷等日常用品,购置齐全,迎接过年。不时有车辆,行人,以及提篮挑担的叫卖声夹杂期间,整个县城花团锦簇,热闹非凡。
西门坡是县城物资交流的集散地。从珠市巷向西去,上坡便走进了西门坡大集市。大道对面是久已闻名的“西门坡饭店”。店面上方高悬着著名书法家李景文亲笔书写的《西门坡饭店》横匾,那苍劲的楷书墨宝,彰显着清徐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店面开阔壮观,不时从里面传出跑堂人大声报的饭菜品名:“过油肉一碗!”“红烧里脊一碗……”随着这高吭的叫卖声,一股股饭菜的馨香便弥漫在人们的心中。饭店前面横列着一排美食的摊点,由南向北第一位是“杀房”的货架,上面用铁制的挂钩,勾挂着一片片的猪、羊肉。屠宰师傅手持锋利的刀具,在采买人的指点下,将一条条的“五花肉”、“里脊肉”,一个个的“猪蹄”、“肘子”送到采买人手里。紧挨着的是徐考成老人的“老豆腐”,并排摆放着两口大铜锅,一个里面是雪白带黄的“老豆腐”,一个里面是香味四溢的“豆腐脑”。老豆腐的馨香,里面的虾仁、豆瓣瓣、细粉条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徐考成老人将一小撮香菜洒下,再滴上几点芝麻香油,那股令人流涎的香味,一直飘向四面八方。锁奴儿的割糕,自然又是人们倾心的美食,人们在喝着老豆腐的同时,再加上一块软糯香甜的割糕,真是天下绝配。西关村曹氏家的滚元宵,仍然吸引着赶集的人群。大大的圆笸箩上面,架着一只三角架,下面悬挂着一只圆圆的小笸箩。当曹师傅将饱含炒芝麻、花生仁、熟杏仁、玫瑰酱、红糖、白沙糖等配制成的馅料小块过水之后,便倒入小笸箩里,加糯米粉不停地滚动。在不停的加水与滚动之中,一个个圆滚滚的白色大元宵便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旁边又支起了一只架在大灶火上的大铁锅,在滚沸的开水中,飘拂着一个个大元宵。人们有的购买一纸袋离开,有的坐在摊位上,喝着香味扑鼻的大元宵,尽情地享受着腊月集上的美味。紧挨着的还有“炒灌肠”、“炸油糕”、“稀条、麻糖、蜜棍棍”等,各种各样的美食真是数也数不清。
西门坡饭店的后面,就是享誉省内外的梗阳物资交流市场。骡、马、驴、牛等各色大牲畜成交后,便被牵拉着离开。那些购买到小猪仔或小羊羔的人,手牵心爱之物,企盼着来年的丰收,喜滋滋地向回家的路走去。在粮、油、水果、蔬菜市场,叫卖声与购买声交织成一曲春节大合唱,唱响了丰衣足食幸福美满的赞歌。
我们一群那个时代的小朋友,手拿才买到的“稀条麻糖蜜棍棍”、“琉璃圪蹦蹦”、“二踢脚、起火、打灯、滴滴金”,兴高采烈地向回家的路走去,在珍贵的童年里,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