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7日,为感受动车的高速度,我与老伴张玉发乘D5317次和谐动车,由太原南站直达永济北站,体验了一回高速河东游。这趟列车,上午8时32分发车,11时零8分便到达永济,仅用了2个半小时,真是快速如箭啊!
说起普救寺,知道的人并不多,但要提起《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那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西北12公里的峨嵋塬头上,西临滔滔黄河,南近巍巍中条山。寺前坡底,即是长安通往北京的古驿道,当年慈禧太后从北京西逃时,就从这里经过。此处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临壑,惟东北方向依塬平展。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这里地势高敝,视野开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风景独秀。这里是我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奇塔之一。
普救寺始建于何年,现已无从得知。但从古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推断,隋朝初年即已有普救寺了,不过那时该寺的名称叫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唐朝时,曾对该院大加修葺。五代年间,河东节度使叛乱,后汉高祖刘知远派郭威领兵征讨,久攻不破。郭威找院僧询问对策,僧人说,只要发善心,城池即可攻下。郭威当即折箭为誓,表示决不加害百姓。第二天,郭威的军队果然攻下州城,并遵守誓言,没有杀戮一人,从此,西永清院便更名为普救寺。宋朝对普救寺再次进行了修葺。1555年,该寺所在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寺院全部毁坏。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普救寺的建筑包括莺莺塔,才得以重新修复。1920年,遭受一次大火,后又受到侵华日军的破坏,普救寺便只剩下莺莺塔、石狮、菩萨洞,其余建筑已不复存在了。1986年,政府拨出数百万元,对普救寺进行了全面修复。我们游览时,莺莺塔四周,回廊围绕;峨嵋塬上,殿堂错落有致,僧舍鳞次栉比,一座按原样在原址修复的普救寺,又展现在三晋大地上。
来到普救寺,山门上悬挂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寺名横匾。眼前是一条用条石铺成的陡峭的台阶,坡呈70度左右。我们三步一歇,五步一停,气喘吁吁地爬了108个台阶,来到了17米高的二层大钟楼上。登高远望,山下全景历历在目。眼前这座大钟楼,在《西厢记》“白马解围”一折戏中,起到了“观阵台”的作用。如今,楼中最别致的景观不是悬挂在楼内重4吨的大钟,而是那些挂在台阶两侧铁链上的同心锁。各式各样的同心锁扣住铁链,一把连着一把,数以万计,蔚为壮观。这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们祈求爱情同心的结果。
普救寺的建筑由寺院和园林两部分组成,寺院在前,园林在后。寺内建筑分为3路,自前至后,西路有大钟楼、塔院回廊、莺莺塔、大雄宝殿;中路有天王殿、菩萨洞、弥陀殿、罗汉堂、十王堂、藏经阁;东路有前门、僧舍、枯木堂、正法堂、斋堂、香积厨等。大雄宝殿内供着三尊石佛,其中释迦牟尼像高3.9米,均是上个世纪80年代修复普救寺时,在塔后地下出土的。据说,另外两尊佛像出土时没有头,现今的佛像头是以后加上去的。
历史名剧《西厢记》,描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当年,张生从河南洛阳赴长安赶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游玩。碰巧,在寺内看见了扶送父亲灵柩回河北老家,滞留在寺内的前朝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张生当年的读书处西轩,就在大雄宝殿的西侧。莺莺和她母亲、侍女红娘居住的梨花深院,就在大雄宝殿的东侧。在这里有张生越墙会莺莺的跳墙处,也有张生上墙时,踩踏过的杏树。
莺莺塔塔内外呈四方形,塔檐呈微凹的曲线形式,这些都说明该塔保留了唐塔的特征。回廊围绕着莺莺塔,是用砖砌筑的。全塔共13层,高36.67米。七层以上突然收缩,使整个塔显得更为灵巧。塔内各层之间有甬道相通,一般人可以上到9层,9层以上再无梯可攀。我们去时因游人较多,时间关系,未能登塔远眺。早听说莺莺塔具有奇特的回声效应,出于好奇,我俩也随着人群到塔回廊西侧外的击蛙台前,以石相击,果然听到了类似青蛙“咯哇、咯哇”鸣叫的声音。据说莺莺塔还具有收音机、窃听器和扩大器的效能呢!在莺莺塔下,人们可以听到从塔内传来蒲州镇上的唱戏声、锣鼓声;附近的汽车声;人们在家里的说话声、嬉笑声以及鸡鸣狗叫声。另外,塔下的鸟叫声,通过莺莺塔的“扩音”之后,声音变大,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普救寺还有引人遐想的莺莺亭、拜月台,景色美丽,令人心醉。单说梨花院吧,它是崔莺莺一家人,路经河中府借居普救寺的临时寓所。古朴玲珑的垂花门上“梨花深院”的匾额引人注目,两旁“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联,道出这里的典雅幽静。匾额、诗联都是我国著名西学专家王季思先生的真迹。《西厢记》中“请宴”、“赖婚”、“逾垣”、“拷红”等戏,皆发生于此院之中。这是一座具有中国北方民俗特点的三合小院,坐北朝南,南设院门。院内北房为老夫人的居室,西厢房为莺莺和红娘的居室,东厢房为莺莺之弟欢郎的居室。此院之中,最引人入胜的有两处:一处是东厢南侧一段墙,墙外有一株杏树,枝繁叶茂,这里就是当年张生受莺莺之约,半夜跳墙巧相会的地方。如今,对对青年恋人来到这里,吟诵那“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千古绝唱,争相在此留影,表达了人们对崔张爱情的向往和羡慕。另一处是西厢南侧一方石碣,上刻“普救寺莺莺故居”七言律诗一首。跋文载,此诗是金大定年间,河中府同知王仲通游寺时所撰写的,因此称作“金代诗碣”。诗曰:“东风门巷日悠哉,翠袂云裾挽不回。无据塞鸿沉信息,为谁红燕自归来。花飞小院愁红雨,春老西厢锁绿苔。我恐返魂窥宋玉,墙头乱眼窃怜才。”这方诗碣,是这次修复清理地基时出土的,它是迄今寺内保留年代最久,直接记述崔张故事的实物佐证。
宝刹之地,清净之土,雄浑庄严,偶成一段佳缘,真乃奇事!至此,剧以寺而生,寺以剧而名,真乃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