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奎村稗史 作者:张继源 时间:2022-02-11 次数:1837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一
  值此春节农闲时节,万千思绪付诸笔端,尽我所知,为生我养我的家乡,汇成如下文字。
  柳杜乡拔奎村是清徐河西南一个三县交界的大村。西邻交城县段村、郑村,南邻文水县榆林口,现有人口三千余人,土地六千余亩(农业社时我担任统计,80年左右统计数据人口3千3百余人,耕地面积5924亩,农田面积6611亩,此数据应该比较准确。)历史上拔奎村有土地一万余亩,园田化,农业学大寨期间为机械耕作方便等原因,村干部将北面的几畛土地割给了东闫、张闫、郑村,周边邻村大都无偿获取过拔奎村的土地。
  村内有大姓张、潘、郁、薛、刘、王等数十姓氏组成。农业社成立后,全称为清徐县柳杜公社拔奎大队管理委员会,原下辖九个生产队,后将老四队拆散,合并为八个生产队。大队一级各机构为青武妇(团总支、民兵营、妇联、)卫生所、科研组、林业组、水利组、电工组、治保会、调委会、财务组等组织。村里多种经营,有猪场、马场、米面加工厂、车队、修配厂、化工厂、醋厂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当时农业生产方面以学大寨为主达纲要、过黄河、跨长江为农业主要奋斗目标,400斤为达纲要,翻倍为过黄河,1200斤为跨长江(均为亩产),经过多年努力过了黄河,始终没有跨过长江。因为拔奎的土地有一首歌谣可形象概括:村西飞机场,村东盐碱滩,沙篷滚蛋四处跑,不长庄稼只长草。
  在农业社集体化的优势下,每年冬天除对外出工参加县里、公社的重点项目如治汾河,挖水库,修公路,治理汾河建桥等都是义务出工,一干一冬天,由集体负担一切开销。剩余农闲时间平田整地,挖渠修路,将村西的三个大疙瘩(土堆,高数十米,占地数十亩。其中最大的七十回疙瘩据奶奶说即为我家所有,獾、狐、野兔、刺猬、蛇、鼠杂居)经过多年努力,道路横平竖直,土地平展。排灌水利设施顺畅齐全,粮食产量一年一个新台阶。社员每年领的毛粮以高粱、玉米为主,小麦杂粮为副,在400斤以上,加上自留地的收获,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工分值在8角至1元左右(大队平均水平),壮劳力挣450个工分左右。年可达到三百多元的收入,经济虽不宽余,但在邻村上下算得上是好村子,这主要得益于村集体的副业收入,计有化工厂、修配厂,当时产值就在数十万元。还有副业队(各队马车、小平车、推车在省城太原的劳务运输收入在内)年终各队分红工分水平不一样,略有高低。生产队实行的是一心为公劳动。自报公议工分。每天出勤按五早算,早上敲钟上地为一早,上午两早,下午两早,一天三出勤。月头生产队开会,推选队内德高望重的人和队干部(一般设生产队长、政治队长、保管员及团分支书记、民兵排长、妇女队长)。记得我刚高中毕业参加劳动时,队长念到我的名,银福老汉拉长声调:七分儿五。真羞,闺女们也挣八九分。到了后来农业社解散的时侯,村集体经济已经有了雄厚的资本和积累,各小队都有了手扶拖拉机好几台,大队车队有30、55大型拖拉机、推土机、播种机等大型农机具。村办企业的油漆、腻子、敌敌畏在市场上畅销,多业并举,以副养农。拔奎村当时的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
  二
  民校位于拔奎村坐东朝西,南北走向的一排瓦房,角门进去是一掏通的五间,西墙有通风窗户,类似于一个不大不小的会议室。多年来一直是村里议事办公、决策村务的村公所。解放后改为扫盲教育的民校,现已由个人买断后改为拔奎村卫生所至今。
  在旧社会时,贫苦村民交不起苛捐杂税,便会被关在村公所内(民校)的一个地下大旮斗里。(上面是做大锅饭的霸王火,旮斗是盛灰渣的池子。)这个旮斗可容纳三至四人,高度没有一人高,上面盖子一盖,里面圈的人便得弯下腰。可恶的二战区的村丁们吃喝完毕,便往下捅火,倒面汤,一时间火气,温气,乌烟瘴气弥漫整个旮斗,又烤又燎又烫又憋,弯腰在里面的穷人又哭又叫,喘不过气来。上面的恶人置生死于不顾依然耍钱摸牌,吃喝玩乐。村公所的旮斗令村民们谈虎色变,听奶奶说我爷爷张烈就被关过,放出来后病了好几个月才缓过气来。这个旮斗特殊的功能使的我特书一笔,留存追忆。
  民校从扫盲开始,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与时俱进。村民们在这里学文化,学科学技术,参政议政,确立了民校这一政治、文化、技术中心的地位,为拔奎村的发展培养了不少的人才。
  民校一到冬天,便成了村里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排练节目的首选场所。由村政工书记领导,团支部书记牵头负责,民兵营长、妇女主任协办。老一辈的团干排练过愚公移山,样板戏沙家浜,还有朝阳沟等小戏,其它如快板、三句半、表演唱等节目应有尽有。排练阶段是不允许社员观看的,因为过年演出时图个新鲜,一露白就没意思了,因此每天有专人把门不让人观看,只有演员、乐队和村干部才能出入。因此上民校外面涌满了人,本事大的拿凳子站在外面窗户外轮流看,没本事的只能圪墩在那儿一边抽卷卷烟一边听。当时又没个扩音设备,也不想让外面人听见。反正就是个这情况,一冬天民校门口人山人海,红火热闹。可见当时人们文化生活贫乏到了何等程度。
  到七十年代中期,我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便成为宣传队的掌门人,当时配合农业学大寨排练了不少节目,粉碎四人帮后排练批判四人帮的节目没人演张春桥(丑角)便自己上阵,后但凡反面角色没人演便自己担当,记得在东南社大队慰问演出时开场讲话,鼻子上抹得白,化了丑角装的我讲了两句,弄得台下人哄堂大笑。民校一冬天排练好的节目,过年在本村演上两三天,便到有关系的邻近村慰问演出。当然东道主也打发吃顿好的并赠送一个镜框,做为荣誉挂在了民校墙上。
  拔奎民校,解放后数十年里,是一个给村民带来欢歌笑语的地方,是一个传播政治、文化、技术的摇篮,它见证了新中国的不断成长壮大和飞速发展的历程,值得在拔奎史上留下一笔。
  三
  拔奎村祠庙,最早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隋开皇元年的晋中平川古老大村。在历史的长河中,村内庙宇如灿烂的珍珠,点缀在村中的各个角落方位,扮演着庇护村民幸福安康守护神的角色,年年代代,代代年年延续下来,下面据传说加以记载。先说老爷庙:坐落在村西口中央,原修建年代不详,计有正殿、配殿,内塑有关公塑像及周仓捧刀,关平捧印等塑像,四周墙壁彩画三国故事栩栩如生,琳琅满目。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威严壮观,属村内第一大庙。尤为神奇的是山门外两壁各绘有骏马一匹,意为关公坐骑也。每逢天旱年间,农人们便观察马身上是否出汗,赤兔,黄膘马身上一旦汗珠淋漓,三、两日内必有雨至。虽属传奇,但笔者揣摩亦有一定的道理,地气潮湿,马身上自然有水珠出现不足为奇。更有村民夜间撞见灯笼亮,马铃响,意为关老爷出巡,如此传说种种不一而足。只是破四旧时将塑像摧毁,后解放军4659部队驻村种水稻,开设农场时作为马车班养马的场舍。现在修建的是在原址上的小庙,由村委会出资修建的。
  此处顺便提及的是村内庙宇彩绘壁画,均出自本村薛家巷夺儿老汉(木匠)亲属长辈之手,无名画家姓王,以绘画大型壁画为生,在祁县太谷、汾阳孝义、清源徐沟等地远近闻名,据说在晋祠做画时,父子俩各用苇席遮挡,做完画后维妙维肖,活龙活现,堪称一绝。至今晋中各地祠庙壁画尚留有无名王氏画师真迹。然作者本人藉然无名,已化做历史尘埃中的微粒而永无现身之时。
  四
  拔奎村的送子娘娘、井龙神、雨王爷爷庙,坐落于薛家巷南口。至于送子娘娘、井龙神、雨王爷爷何方神圣,何人所封,大概是谁也说不清的事了。不过求子、吃水、求雨都是关系到各家各户的切身利益需要,一并供俸到一起亦未尝不可,反正能体现出供俸者内心的愿望就行了。
  其中送子娘娘有的说是观音菩萨,有的说不是,是另有其神,也不知姜太公封神榜上有名没有,多少年来特别有灵气,村里好多人说是真灵验。庙前有一大花坛,长满各种花卉和无数不知名的药草,一到夏秋,气味芬芳,浓香扑鼻,亦成为村内的一大景观。
  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据说是送子娘娘的生日,善男信女纷纷到此插花还愿,虔诚拜神,久而久之,便成为古节流传下来,一直至今香火绵延不断。过去医疗条件差,不孕不育、妇科,儿童疾病没有很好的医治条件,便去求神拜佛,祈求显灵庇佑安康得子。偶尔遂愿的,便在第二年插花还愿,在花坛内种植花草以显其诚。后来便演变成拔奎村农历六月十九日的庙会,也唤做:女儿节。到这天,必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商贾云集,一派欢腾景象。出嫁了的小姑娘、老姑娘,携儿带女,不管多大岁数的都忘不了女儿节这个刻骨铭心的记忆。都以能够重逢回到生养的地方一聚为人生一大幸事。有父母老人的,尽孝正当时,努力做贡献。没有老人的,亲友共相欢,其乐融无比。
  适逢大旱年,便祭拜雨王爷爷,井龙神,又是一番虔诚的景象不再赘述。一旁唤做照壁儿的水井,虽然水质有点苦涩,不太好喝,可是再旱的年份也没有干涸过,也不失为一奇。哺育了多少代人亦是功不可没,当然现在是弃之不用了,但依然保存完好,全是村民自发维护修缮保护的结果。
  五
  原村东口有观音堂,供俸观音菩萨;村东南有真武庙,供俸真武大帝;村北有财神庙,供俸财神,至今每年祭拜放火。村民自发捐资建一小庙,可见财神威力之大。其它观音堂、真武庙,早已没有任何踪迹了。村中有五道爷庙,(也是有个供俸五道神的牌坊)村内逢村民去世后烧纸,意为一烧断头纸,五道爷便接纳送入阴间报道,灵魂便收走了,阳间留下的只是一具躯壳罢了。其它庙宇一是不知晓,二是不记得,留待拔奎后辈贤人继续考证吧。祠堂现存的有张家祠堂,每年大年初一挂神衹供后人上香祭拜,老人去世后往神衹上添名字排代归位。再就是郁家祠堂,原来坐落村中大街北,解放后占做供销社使用。历史上郁氏出过官,故该祠堂具有明清建筑风格,很是气派,庄严雄伟。后村建小区盖大楼于2008、2009年拆除。
  拔奎祠庙虽然随着历史的变迁已不复存在,但作为中国北方太原盆地晋中平川的古老村落,当然彰显其特色与特点而与历史共存。时序轮回,岁月如歌。犹似朵朵飞溅的浪花,溶入滚滚不息的历史潮流之中。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