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疫情偷走的这两年 作者:杨晓霖 时间:2022-01-19 次数:188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又到辞旧迎新的时候了,各种的年度账单纷至沓来,对照年度账单写一篇流水账是我惯常的做法,其中一大块内容就是晒旅程,但是这两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我基本没出远门。都说我爱旅行,不旅行的我能做什么呢?被疫情偷走的这两年,时间都去哪儿了?说实话,一下子我也没答案,且容我对照年度账单、翻开数以万计的照片、掰着指头、时不时还得敲两下计算器来慢慢捋。
  1.工作好多好多天
  我想大多数人的大半辈子都是用来工作的,所以回答时间都去哪儿了,答案首当其冲应该是工作。
  2.读书115721分钟
  115721分钟,这是喜马拉雅两年来的听书总和,不包括读的纸质书和杂志。115721分钟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不分昼夜,一天24小时不停地读,需要80天,如果人性一点,除去一半吃饭睡觉的时间,需要160天,也就是五个多月,不瞒各位说,面对这个数字,我也感到很吃惊,年轻时候也没这么努力过。
  读的多的是茅盾文学奖作品和莫言的作品,不为什么,就是因为是获奖作品。读书的初衷,用语文老师的话说,原是想多掌握些好词好句,结果呢?小时候读两遍就能背会的内容,现在读一百遍也背不会,所以收效甚微。不过读书多了,发现脑子好使了,遇事不急了,工作更条理了,效率高了,这就是所谓的“读书明智”吧。
  3.看月亮两个月
  2021年夏天突然就冒出来“看月亮”的念头,愣是雷打不动地坚持了两个月。那两个月,可以总结为一个信念、两个词:一个信念是支撑我每天出去的信念——今天不出去,明天的月亮就不一样了;两个词是“披星戴月”和“盼星星,盼月亮”。
  其实看月亮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其意义就是坚持做了一件事。那段时间,每天脑子里就盘算月亮,盘算去哪儿拍、怎么拍,两个月后拍完了,早上不用天不亮出门了,晚上不用深更半夜在外面守候了,多出来的时间却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感困扰了我好长时间。
  4.生病住院+在家养病一个月
  2021年1月4日,元旦假期后第一天上班,突发急性阑尾炎,于是开始了漫长的打点滴,6月份,又住院,两次住院及在家养病花掉了一个月。生病是件痛苦的事,好在期间发生了两段令人愉快的小插曲,减少了不少痛苦。那我就拣愉快的说,痛苦的略去吧。
  阑尾炎打点滴期间,我发现每天早上窗玻璃上都有一层厚厚的冰花,每天都不重样,拍下来稍做裁切,冰花里居然藏着山川大海、日月星辰,大自然有多美,真的无法想象。
  6月份住院时,每到傍晚时分,飞机频繁地从医院楼顶飞过。有一天,我突然想拍一张以医院大楼为对角线、飞机刚好落在黄金分割点上的照片,然后老公在大楼另一侧,看到飞机就要飞过楼顶了,瞅准时机大声喊:“拍——”,于是一张经典的照片便诞生了。不过悄悄地说,这个“瞅准时机”,其实是练了很多次才练成功的。
  5.参观博物馆15天
  我在很多城市参观过博物馆,可是疫情前在太原却只去过山西博物院,我总觉得家门口的博物馆不必着急去,这两年出不了远门,只好可着劲儿在家门口转,省博转了4次,青铜馆3次,动物园3次,市博2次,地质馆2次,晋商博物馆1次,每次去都拍回来一堆照片,都还没顾上整理,但我相信,总有一天,这些照片会派上用场的。
  参观博物馆的好处之前的文章里提过多次了,今天就不再啰嗦了。这次我要给各位推荐青铜馆里的一只盘子,它叫晋公盘,青铜礼器,盘面上有许多小动物,据说盘里倒上水,小动物们便会动起来,我觉得太神奇了。每次去青铜馆,我都要特意去看它,最近一次去,它不在了,听说去清华艺术博物馆展出了,强烈建议各位有机会去参观参观。
  6.运动4288分钟
  运动4288分钟是份非常羞于拿出手的年度账单,好在还有借口说这只是2021年的账单,2020年的因为换手机没保存下来,而且2021年又生病住院,自然有理由少一些。
  运动主要是早上在跑步机上走,还有颈部和肩部运动。印象最深的是在大同参加培训时,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天不亮就在城墙下走步,越走越有劲,走得浑身暖烘烘的。
  7.和鸟儿们在一起5天
  2020年冬天,我发现了两个鸟儿们在汾河里的聚集点,没事就去看看它们,看着它们在水里踱步、啄鱼吃、在岸边晒太阳、在天空展翅飞翔,我一待就是一下午。
  2021年冬天再去,鸟儿们不见了,河道里挖掘机在工作,不知道在搞什么工程,但愿工程搞完后能再见到鸟儿们。
  8.去武汉5天
  2020年9月,开车送儿子去武汉上学,这是疫情后我们第一次出远门,也是这两年唯一出的一次远门。送了儿子,我们拐到十堰登了武当山。
  2021年我想过去运城乘直升机俯瞰盐湖,想过秋天去额济纳看胡杨,也想过重游满洲里,结果这些地方先后都有疫情了,然后我不敢乱想了。
  9.经营公众号若干天
  疫情前我的公众号里只有游记,通常是去年的行程今年才着手写,边写边创造新的旅程。疫情开始后,等我把以前的行程都补写完了,为了公众号不被荒废掉,只好乱七八糟地写,就差沦落到写阿猫阿狗的地步了。不过,令人欣慰的是,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清徐报导》竟大部分刊登了。在此,感谢《清徐报导》的编辑们。
  2021年五一假期,接待了一位来山西游玩的大学同学,他老婆也做公众号,聊到做公众号的“难”,我深有感触。一篇文章,从策划,到撰文、摄影,再到文字编辑、图片编辑,最后到审校、发布,通常只有我一个人,而且能力有限,做不好我一点也不奇怪。还有,你说粉丝不多吧,还不甘寂寞,多日不更就取关了,逼得我经常抓耳挠腮。
  但是,做公众号我是认真的,从不敷衍,所以,我在公众号前用了“经营”一词,真的跟经营家庭、经营公司一样,是需要付出心血和努力的。
  10.和家人在一起
  因为都要工作学习,所以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一想到他们,我心里就满满的幸福感。在过去的两年里,家里也是喜事连连,老公在第二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夺冠了,儿子考上大学了,哥哥的书出版了,侄女结婚了,还有最最重要的是父亲身体健康,依然充满活力,所以说,家是我幸福的源泉。
  想到的就这些了,其它的零七八碎,本来不很重要,早忘却了,被疫情偷走的这两年,也就定格在上面的那些文字里了。对于已经到来的2022年,我有一点点小计划:
  1.写《我的父亲》,这个压力很大,因为老人家经历太丰富,报纸杂志报道过很多,我怕一时找不到独特的切入点;
  2.写一位我的美女同学,是谁呢?暂时保密;
  3.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出趟远门,还想去看望一位远方的同学;
  4.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初步想的是葡萄;
  5.记录老家的一棵杏树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
  6.拍摄太原境内的汾河大桥;
  7.继续读书、锻炼身体、打卡博物馆。
  暂时能想到的就这些了,剩下的慢慢想,然后慢慢去实现。
  愿2022年,我,家人,周围所有的人,伸手有拥抱,抬头有阳光,心之所向,行之所往,加油!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