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之过大年 作者:丁作昌 时间:2022-01-12 次数:336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我的老家在山西清徐,14岁前,我一直是在父母身边生活,享受着童年时代的幸福,尤其每到过年,更是欢乐无比。1947年我14岁时,离开父母随叔父到了上海读书。1949年参军后,半个世纪转战南北,在不同的环境里过了各式各样的“年”。尽管有的“年”过得也不错,但印象最深、最愉快的还是14岁前在老家过的那些“年”。
  自“文化大革命”以后,过年被视“四旧”,每到春节既无对联、鞭炮,更无祭祖、拜年一说。提倡的是过“革命化的春节”,不但不放假,而且还要加班加点,最多吃顿饺子就算不错了。改革开放后,在政府的提倡下,虽然恢复了一些传统,也带来了一定的祥和喜庆气氛,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际关系变得有些冷漠,过年的味儿已被逐渐淡化,心中觉得实在有些遗憾。好在近几年“过年”开始升温,我认为,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应有自己最降重、最欢乐的节日。比如:外国有“圣诞节”、“狂欢节”、“斗牛节”,少数民族有“泼水节”、“雪顿节”。当然,我们以汉族人数居多的中华民族也有自己的大节,那就是“春节”,也叫“过年”。
  “过年”是什么?我们的祖先按历法把阴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既有利于生产,又有利于生活,人们用最隆重的方式去庆祝。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过年”表示旧的一年的结束,新的一年的开始,庆祝已取得的胜利,迎接来年的丰收;是身心休憩的机会,是亲情欢聚、交流的时刻。试想,如果没有“年”过,人们整年累月的干活,在外奔波辛劳,何时是个头?何时是个尾?如果没有“年”过,亲朋好友何时能团聚、交流,人间真情何以延增。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对“过年”情有独钟。自离休后,每到春节我都要和孙女一齐在屋里贴年画、贴对联,给外地的亲友写信或打电话,年三十组织全家人一起包饺子、看电视、守岁。大年初一也还是要向附近的亲朋好友拜年的,这些活动都会给家庭带来一些祥和欢乐的气氛。当然,由于时代不同“今非昔比”。儿时过年的情景只能在回忆中重现。
  “腊八”到。“腊七腊八,冻死王八”。说明此时的气候已经非常寒冷,但人们的情绪却活跃起来,因为“年”快到了。实际上进入了腊月,“年”味儿就开始来了,有一种说不清的喜悦爬上心头,邻村的集市复市了,卖东西的人多了,人们谈论“年”的话题多了,村里的秧歌班开始排练了,在外做事的人有的已回到村里。到了“腊八”这一天,可算是正式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在我们老家是不吃八宝粥的,而是吃软黄米和枣蒸成的“溜米”,清香可口,甜而不腻,特别好吃。其做法是:头两天把米用温水泡上,放在火炉边,以便让其发酵,到腊八早上,把米和枣用一层米一层枣的方法共铺三层,上火蒸一小时即成。做好后首先由大人从中取出一碗,分别供于神像前、门顶上里,以示纪念。然后全家人吃“溜米”,喝美味可口的“豆腐脑”。据老人们说:佛教创始人释迦哞尼在成佛前曾度过六年的苦行生活,还是没摆脱人生的各种苦恼。有一天,他走得又累又饿,昏倒在路边,正巧从远处走来个放羊的姑娘,看到地上躺着一个人,怪可怜的,就把自己剩下的一碗有点发酵的黄米饭给释迦哞尼吃了。没想到,释迦哞尼吃了之后,顿觉精神百倍。千恩万谢、待姑娘走远后,他跳进河里洗了个澡,然后上岸坐在大树下静思七天七夜,终于成佛,后人把这一天,十二月初八定为纪念日,吃腊八粥的风俗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迎“小年”。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我在小的时候,每年过了“腊八”就数着指头盼“小年”。不为别的,主要是在这一天能吃到父亲从城里买回的糖瓜。那时候物资贫乏,平时很难吃到糖瓜。买糖瓜为的是祭灶,但祭完后肯定就是我们几个小孩的口中之物了。祭灶的知识,我还是从奶奶那里学来的。奶奶是个对佛非常虔诚的人,每节必祭,就是对灶王爷也从不马虎。过“小年”,晚饭也是吃饺子,到了晚上,在灶王前供上饺子和糖瓜,然后奶奶领着我和妹妹跪在灶王前一边叩头,一边默祷,无非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之类的话。祭完后取几块糖瓜扔到火炉里给灶王吃,烧完后才敢说:“灶王爷爷本姓张,糖瓜粘住你的牙,灶王奶奶本姓李,糖瓜封住你的嘴。”现在想起来,这种祭法好似社会上某些人的行贿,既要讨好,心中又不情愿,实在有点可笑。据说:“灶王爷姓张名禅,灶王奶奶姓李名卿忌,张原是一个地方小官,常带着老婆到各家各户轮流吃白饭,但也为百姓办些好事,后来玉皇大帝就封他为灶王,规定每年年底上天汇报主家的情况。是否真实,无据可查。
  过“大年”。过了小年实际上就进入“大年”的直接准备阶段了,从腊月二十四五至年三十,这是孩子们最愉快的日子,心中充满了希望,盼着“过年”穿新衣、戴新帽,吃好的,放鞭炮,或许还能挣到一些压岁钱。而大人们却是最忙、最累的,在这几天里,既要打扫卫生,又要买年货、写对联、蒸面食、考“麻粘”,还要杀猪宰羊。在我们清徐除了馍馍(不准叫馒头)外,还要蒸各种花样的“枣山山”。“麻粘”就像现在的花生芝麻糖,只有“过年”时才做,是用花生豆、芝麻、炒熟的黄豆、膨化大米用糖混合在一起,用模具压制而成,大人小孩都爱吃。
  我们村是个大村,地处平原,紧靠汾河,人口在千人以上,村中枣树成林,农业比较发达,虽然也有贫富之分,但大都在温饱以上。我家因祖父(已去世)曾是商人,生活较好一些,所以在“过年”的程序和规格上也就比较全面一些。经过几天的忙碌,我家的卫生打扫好了,东西买齐了,自制“麻粘”做好了,猪也杀了,羊也宰了,猪羊肉卖给邻居一半,自留一半。肉食做好了,对联也写好了,这两件事都是由我父亲亲自完成的。
  到了年三十上午,贴好新请来的神像和对联后,可以说是一切就绪,只欠“东风”了。吃过午饭,“过年”已进入高潮,孩子们跑来跑去到各家各户去参观。在我家的大门口,挂着两个大灯笼,院里摆了一张供桌,奶奶和妈妈把该供奉的东西都放上,有香炉、供器,有肉食、面食、干果,也有少量水果,可以说非常丰盛。我父亲在桌前用砖垒起一座“旺火池”。天刚擦黑,供桌上点燃蜡烛,全家人洗完手跪在供桌前上香、叩头、祈祷。当时的气氛可以说是非常严肃、神圣的。这是在迎接财神爷的归来。祈祷完毕,我父亲点燃三个“二踢腿”和一挂小炮杖。此时全村炮声大作,一片欢腾。上完供,开始包饺子,要包三种形状:一种是“元宝饺”,一种是“鱼形饺”,另一种是“团圆饺”,每一种都有一个是包着铜钱的,如果谁吃到,在来年就要交好运。两个姐姐帮大人包饺子,我和妹妹满院跑,简直高兴极了。第一锅饺子先上供,第二锅才能轮到我们,奶奶和妈妈照例是最后吃。
  那时候没有电视,吃完饭后,全家聚在奶奶屋里“熬年”,我和姐姐、妹妹、弟弟坐在热炕上听奶奶讲有关神仙、佛祖、鬼怪方面的故事……还不到午夜,我和妹妹、弟弟就困得“和衣而卧”了,两个姐姐和大人继续“熬年”。
  久已盼望的“大年初一”终于来临了,鸡刚叫两遍,天还未亮,不知是谁家已经先放炮了,我们赶快起来换上妈妈准备的新衣服,点上“旺火”,送到院子的“旺火池”里。说起“发旺火”来,恐怕是我们清徐独有的风俗,很有意思。所用材料比较简单,是两至三个高粱穗和几片柏树叶组成的。全家八口人都把“旺火”点燃了,同时送到池子里,在添上些松柏枝,形成熊熊烈火,照得满院通红,而且有一股清香味,真有点“来年人财两旺”的好兆头。发完旺火,我们接着就洗脸、上香、吃饭,每年我差不多都从饺子里吃出钱来。饭后,我迫不及待地跑到街上,约上几个本家兄弟到各家拜年,目的无非是想要挣几个“铜钱”或吃的东西,当时给真钱的人很少。女孩子是不出去拜年的,在家和大人们玩纸牌,这是一年中最轻松的日子。
  说起“过年”来,讲究可是很多的。首先是要多说吉祥话,比如“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健康长寿”、“合家平安”、“工作顺利”等等。但禁忌也是很多的,我家大人从小就告诫我们:年三十晚上不准在门口坐或站,以免堵了神仙进门的路;初一早上不准说“起来吧”,只能说“快穿衣服吧”,怕来年生臭虫,大年初一不准打、骂孩子,不准说杀、死、倒、塌等字眼:不准打坏东西,如果一旦打坏,必须立即说一声“岁岁平安”;初一不准扫地,怕把财气扫走:初一至初五不准动针和剪刀,实际上是为了保障妇女能休息几天。“闹元宵”。过了初一,“年”的高潮是过了,但“过年”仍在继续,而且是从家里向外发展,初二初三一般是回娘家、走亲戚、外出拜年的时间。村外乡间路上有坐马车的、有骑驴的,也有步行的。人来人往,红男绿女,手中大都提着礼品。平时寂静的田野里,顿时形成一派生机盎然的风景线。村中秧歌班,每日都演出,平时很少出门的姑娘、媳妇们,此时手拉手、肩并肩在一起有说有笑,一边吃瓜子,一边看秧歌,可以看出,她们心中是充满了欢乐。孩子们在露天剧场的边上玩“打瓦”、“滚铁圈”、“踢健子”,也有“赌铜钱”的。有的小孩存有压岁钱,就在小摊上买莲花豆、蜜棍棍吃。
  到了正月十三,又进入了另一个高潮,那就是迎“灯节”,也就是元宵节。村中组织壮年人在主要路边挖坑、埋灯杆、搭“三官棚”、搭“架火架”。到了十五这一天,白天闹“社火”踩高跷、跑旱船,热闹非凡。到了晚上,全村路边挂上点亮的灯笼,对平时夜晚漆黑的农村来说,简直就是“灯火通明”了。此时全村男女老幼吃完元宵后齐到村中的“三官棚”里为天官、地官、财官上香,然后看放“架火”。当架火点燃时,炮声震耳欲聋,发出的火焰好似百花齐放,万箭齐发,好看极了。百姓们喜笑颜开,一片欢呼。直到深夜,人们才陆续散去。
  到了正月十六,“年”就全部过完了,在外做事的人该走了,孩子们该准备上学了,农民们该准备春耕了,一切恢复了正常,人们带着满足的心情和美好的希望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奋斗。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