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日的早晨,天亮得迟一些,漆黑笼罩着整个冬,人还沉浸在夜里,梦似乎仍被厚重窗帘包裹得严严实实,手机闪烁的光把自己从梦中拉回了现实。
脑海里慢慢浮现出生活与工作中出现的一幕幕交集的画面。工作在教育单位,每天干着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活儿,生活在教师家庭,茶余饭后谈得最多的也是有关学校的话题,偶尔有亲朋领着孩子来家串门,也都离不开读书与教育的话题。
曾经有位朋友专门到我办公室问过一个问题,她说:孩子自从上了初中,就嫌我烦,你说是不是到了叛逆期的娃娃就难管了?
我问:“她烦你什么?”
她苦着脸说:“嫌我唠叨,嫌我逼她报补习班,嫌我让她多阅读。”
我又问:“孩子目前成绩不太好吗?”“倒还可以,她小学时就非常出色,老师们都说她是个好苗苗。”“呵呵,那你急什么?是你自己焦虑了,又没有更高的教育智慧指导帮助孩子,只能用发泄情绪的方式去唠唠叨叨,自己的患得患失,让孩子起厌烦的心理了。”“那我该怎么办?”“我倒是觉得,你先把自己安静下来,先做好自己的事,不要用充满负能量的语言干扰孩子。当你心静了,整个人进入最佳状态,积极上班,快乐生活,耐心地给孩子做好一日三餐,多用心观察孩子的需求与心理活动,当发现问题时,先闭嘴,让问题在大脑里思考思考,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然后再与孩子交谈。”“我看见她一有问题就想说。”“太急了。如果你还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说明你先得学习,成长,增长教育智慧了。教育是一门艺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把你作为家长的思想总想一瞬间强加于孩子,那是不可能的。家长对于孩子来说,基本任务,是养她长大,更主要的是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那我作为家长,主要的教育责任是什么呢?”“呵呵,你说说看,应该尽到什么责任?”“我给她创造有利条件,选择优质教育资源,报补习班,让她考高分,进名校,考个好大学。”“这不仅是你的愿望,更是千千万万个家长的愿望,上211大学,上985大学,考研,考博,拿最高文凭,为自己进入社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为竞聘更好的工作岗位搏得更具优势的资格,为过上更好的生活奠定良好基础。”“是么,因此,我就想让她进入初中后更努力。”“你的出发点没错,问题是,作为家长我们的教育责任不是不择手段、倾家荡产去帮孩子拿高分,而是从小导正孩子的思想观念,端正思想品德,立定志向,至于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有时操之过急,就揠苗助长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校内就已经开齐开足了课程,只要孩子积极向上,学习方法得当,智力又好,用不着自己在家干着急。我倒是觉得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上好另一堂人生必修课。”“什么课?”她好奇地问。“引孩子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自然,拓宽孩子的视野,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孩子认识世界,认识家乡,认识自我的能力。双休日或寒暑假,不妨带她爬爬家乡的山,访访名胜古迹,走走老街小巷,听听老人讲讲过去的故事,如果有条件,带孩子走访祖国的名山大川,体验体验不同的民情风俗,触摸祖国大地的不同地貌特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继续说,她侧耳听着。“我们作为家长,帮孩子培养的是向万事万物学习的兴趣,提升的是终身学习的能力。给她一本书,不单单求她记了几个词语,几句话,更主要的是她喜欢嗅着书香捧书阅读的兴趣,求得是她从书中主人公身上汲取的正能量与做人的智慧,求的是她在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优质品质的种子深深地埋在心里,在生活实践中开花、结果!”
她若有所思,若有所悟。笑嘻嘻地说:“看来我花高价钱给她报班,有时还真不一定是好事,钱花了,她还厌烦,惹得全家不高兴,我得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自己好了,就都好了。”
她站起身,长舒一口气。“当你想让孩子读书时,你给孩子创造个好的读书环境,她读她的书,你读你的书,这是最好的身教;当你想让孩子勤奋积极时,你能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勤奋做好每件事,这是最好的榜样;当你想让孩子和言悦色和自己对话时,你先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是否是和言悦色的……教育,是陪伴与呵护而不是指责与埋怨,是警醒与鞭策而不是恐吓与制裁。”
朋友高兴地离开了,至于之后孩子是否真正走上了属于自己的学习之路,两年了,没听到任何消息,最少,朋友没再带着焦虑,一幅苦瓜像和我再埋怨过什么。或许,朋友也放下了自己曾一直执着的那个教育迷点。
上周五,我参加了“市双减”会议。高兴之致,政府已下决心,解锁教育桎梏,为下一代营造一个轻松,民主,欢快的教育氛围。
凭窗远眺,凝视天空。
我继续思索着什么是教育?上所施,下所效谓之教;教人使作善也谓之育。抓住教育的根本,无论改革的浪潮有多么湍激,都不会偏航,无论竞争有多么激烈,都不会焦虑。
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工程,只要能使其孝亲尊师,有责任,有担当,就是成功的教育,无论孩子将来在哪个岗位,能秉持一颗“上善若水”的心,能“处众人之所恶”,而安于当下,能“利万物而不争”,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