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⑥金瓶梅中的醋
《金瓶梅》是明代著名的古典小说,其中写到的风味菜点,俗不失雅,雅俗共赏。既是家常菜,又可入宴。如第三十四回中提到的“红糟香拌鲥鱼块”(南国风味佳肴),作法是把鲥鱼“打成窄窄的块儿,拿它原归的红糟儿培养,再搅些香油,安放在一个磁罐内,留着一早一晚吃饭……或遇有个人来,蒸恁一碟上去”即是一个菜。同类的还有“糟鹅胗掌”、“糟蹄筋”、“糟鸭”等。第六十一回中介绍“酿螃蟹”:“四十个大螃蟹,都是剔剥净了的,里边酿着肉,外用椒料,姜蒜末儿,团粉裹就,香油碟、酱油醋造过,香喷喷酥脆好食”。第二十回中“醋烧白菜”,至今北方仍盛行。
⑦其它小说中醋的描述
唐人的《朝野佥载》记的是关于兵部尚书任瓌的佚事:唐太宗李世民赐给任瑰宫女,听说宫女受到任妻的迫害,李世民一怒之下令人送去“饮之立死”的酒以示震慑,任妻一饮而尽。但是酒中并末下毒,而是一坛醋。
章回小说《清夜钟》第二回有“石匠樊八……怕陈氏吃醋,……又怕陈氏捻酸怪他”的描述。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也有关于“凌家这两个婆娘彼此疑惑……争风吃醋,打吵起来”的相关情节。人们又把爱流露出醋意的人称为醋缸、醋瓮、醋钵儿、醋罐子、醋坛子或醋瓶子。有时还把没来由的嫉妒称为吃寡醋,如戏剧《百花亭》就有“我几曾调他来,皆是他心上自爱上我,你吃这等寡醋做甚么?”
清代的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一书中转述了一则关于盐官不管吃醋事的趣闻。浙江盐运使张谈玑是一个性情宽和而又爱开玩笑的山东人。有一天他刚出任设在杭州的官署就被妇人拦住投递状子,状纸告她的丈夫轻妻宠妾。张谈玑学着杭州话的腔调说:“阿婆,我是盐务官,并不是地方的行政官;只管人们吃盐的事,不管吃醋的事”,于是笑着便把那位妇人打发走了。
明代博学家李日华(公元1565—1635年)在《紫桃轩又缀》中说过“(明代)正德中(公元1506—1521年),狮子房二号日食活羊一只、白糖四两、羊乳二瓶、醋二瓶……”说明狮子确有食醋的习惯,那么狮子食醋又与妒妇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还有一个关于“河东狮吼”的故事。佛教经典称“狮子吼则百兽伏”,所以佛家用“狮子吼”来比喻佛祖讲经时声震环宇的威严。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公元1036—1101年)有一个朋友叫陈季常,他妻子柳氏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女子,每当陈季常宴客,并有歌女陪酒时,柳氏就用木棍敲打墙壁,把客人骂走。平时陈季常很喜欢谈论佛事,事后苏东坡借用狮吼戏喻其悍妻的怒骂声,作了一题为《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的长诗,其中有这么几句:“东坡先生无一钱……只有霜鬓无由玄。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诗中的龙居士指陈季常;河东是借用唐代诗圣杜甫关于“河东女儿身姓柳”的诗句暗喻陈妻柳氏,另外柳氏也是河东郡(今山西省)的显贵姓氏。这首诗极为生动地记述了作者困窘、柳氏凶悍以及季常无奈的景况。后来人们便把“河东狮吼”作为妒妻的代称。有人还把怕老婆的现象戏称为有“季常癖”。那么吃醋的“狮吼说”则源于宋代。
宋代“开门七事”作为常物,正式进入百姓人家。那时不但常见的“山家三脆”(即嫩笋、蘑菇和枸杞头),民间已用酱油和滴醋拌食,而且有的地区甚至到了“凡羹味煎熬无不用之(指酱)”以及“非醋不可举箸(筷子)”的地步。据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杭州)“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或稍丰厚者,下饭羹汤尤不可无;虽贫下之人。亦不可无。”南宋偏安江南以后,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有一则关于“兵职、驾、库,咬姜呷醋”的载录。当时中央政府六部之一的兵部直辖职方、驾部和库部三司,分管图籍、與马和武库,由于兵部是清水衙门,其所属的官员没有油水可捞,只能落得吃姜喝醋。这则戏说的政治笑话虽然针砭的是南宋的贪官污吏,但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醋已经普及的事实。表现了醋的另一个喻意,即贫穷、没油水。
在封建社会里,男子可以享有多妻制的婚姻特权,对此妇女只能以嫉妒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南北朝时宋明帝刘彧(公元465—472年在位)非常痛恨妇女的妒嫉,不但有时把大臣家里的妒妇处以极刑,而且还叫人汇编了一册题为《妒妇记》的专著借以警世。那时社会上只是以意为倒生鳞片的“妒鳞”来比喻妒妇,说妒妇的威严有如逆鳞而不可冒犯。由此可知在南北朝时嫉妒还没有和食醋发生联系。到了唐代,随着酿造业的普及和发展,食醋不但逐步进入社会生活领域,也进而融入人们的心理活动以及道德关系之中,所以在唐代的文学著作中应该有着相关的反映。经过大量的钩沉工作,在敦煌鸣沙山石窟的文献宝库中终于发现了珍贵的线索。在《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中已有关于“醋气时闻,每念糟糠之妇;荒淫不择,岂思枕席之姬”的语句。文中的“醋气”原指食醋的气味;“糟糠”原喻粗劣的食物,后因东汉时宋弘说过“糟糠之妻不下堂”的话,人们就以糟糠作为妻子的代称;“枕席”本为卧具,可以借指为睡眠。通观全句的内容,食醋与嫉妒两者之间的关系跃然纸上。而这篇名赋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公元772—846年)之弟的白行简,因此可以认定“吃醋”与“嫉妒”的“联姻”应该追溯到唐代。
形容男女之间嫉妒心,而引起心酸,也称着“吃醋”或曰“醋意”。“弄约他老人家心上面有点酸挤挤的不高兴,所以今天仍旧不出门。”(《官场现形记》六十回)这里“酸挤挤”已成为描写吃醋时心理的形容词。不过,“醋”字含意,有时也被引至惧怯、怯阵方面。如《西游记》第二十六回中,“他见拿我不住,尽有几分醋我。”(孙悟空语),这里的“醋”字已不作嫉妒心解释了,而是作害怕的意思,大约是“醋”和怵音近,借用的缘故吧!
以上诸多小说中可以看出,醋,不仅在人们生活中早就占有重要地位,就是在我国一些文学名著中,也占有一定比例,为小说的形象、生动起到了润色的作用。因为醋含酸意,古时候就有人用醋来挪揄清苦的读书人,称他们为“穷醋大”。由于嫉妒而伸引出来的意思很多,并组合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词汇。比如对嫉妒不怀好意的人,人们往往称他们为“吃醋调整”,对没有来头,莫名其妙的嫉妒称为“吃寡醋”。又比如“酸文假醋”,这是形容生活中那种假装斯文的人;“私盐私醋”,这是暗示一种事情暂时不能公开;而“咬姜呷醋”,确是形容生活中省吃俭用的人。姜辣、醋酸,一个人依靠咬点辣姜,呷口酸醋过日子,那也真是够勤俭的了。“拿糖作醋”,则是指那种摆架子,装腔作势罢了;古人还把贫苦的念书人称为“穷酸饿醋”,对那些不懂装懂,一知半解的人,群众往往称之为“半瓶醋”这是再形象贴切不过了。
由上可见,醋实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又为人们语言表达丰富了生动、形象的词汇。这要感谢我们的老祖宗为我们发明了醋。
作者是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醋文化研究室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