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有时是很虚弱的。
精神的极度匮乏,往往引起人对物质的狂热追求;物质的极度富有,也往往使人的精神极度缺失。
但,人是需要精神的,不是一点儿,而是很多。
那年那个很受人关注的高考作文题,当渡船过河的那个少年不得已要扔掉自己所拥有的“财富、容貌、权力、智慧、美德……”这些东西中的一个时,他选择了“美德”。看起来他仅仅失去了美德,但他不懂。很多人也不懂,载着他渡过那条波涛汹涌的大河的船,就叫“美德”。“精神”和“美德”一样,它们的重要性无与伦比,但它们被抛弃的容易性也无与伦比。设想你已经在沙漠中挣扎了七天七夜,所有的食物都吃光了,所有的水都喝光了,只剩下口袋里的一百块钱。这时,你看到前方有一片绿洲,绿洲上有两座建筑,一座是剧院,正在上演音乐剧;一座是自助餐厅,正在营业。你问问价,音乐剧的门票一百元,自助餐餐厅的就餐券也是一百元。你选择看音乐剧,满足“精神”的享受,还是去自助餐就餐,满足物质上的需求?所有的人,没错,所有的人,都会选择后者。显而易见,“物质”是“精神”的基础。
即使是圣人,也只能做到协调“物质”与“精神”而已。
子曾经赞叹他的弟子颜回:“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的精神境界已经很高了,虽然他“物质”贫乏,但精神上富比陶朱。不过,假如颜回失去了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也没有,他是否还会“不改其乐”?恐怕很难了。人都穷困潦倒而死了,精神境界再高又有什么用?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是哲学界的巨人,他洞察人生百态,明晓世态人情,但他最后穷困潦倒而死。画家凡·高也是,音乐天才莫扎特也是——许多人的现身说法告诉我们,“精神”有时很虚弱。
首先,很多人忽视它,这说明它没有诱使人们去追寻的魅力。其次,看重它的人都发现,即使他们拥有了很多很多精神,他们依然很容易被打败——只需要很少的“物质”。
那么,为什么还有许多人前仆后继冲向精神的天空呢?
往往因为那些勇士们知道,即使它比不上物质强大,即使它那么容易被打败,但它可以永恒。
晋时石崇太尉与皇亲王恺斗富,“以酒沃釜,以蜡代薪,锦步障大至五十里,坑厕间皆用绫罗供帐,香气袭人。跟随家僮,皆穿火浣布衫,一衫价值千金。”可谓出尽了风头,攒足了喝彩,挣够了脸面。后来却因受到皇上猜忌,身首异处。石崇因富而死,为我们磨光了一方铜镜。
邓通虽有铜山,最终却饿死了;胡雪岩敌国之富,亦土崩瓦解了。这些人,自然是“物质”的模范。可是,既然物质那么强大——不仅有人至死不渝地追求,尚且似乎拥有解决一切问题的能力,为什么也这么容易失去呢?
纪伯伦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美和丑一同到河里洗澡。丑先上了水岸,穿着美的衣服走了。美后上了岸,找不到自己的衣服,又不能光着身子,只好穿了丑的衣服。所以直到现在,很多人分不清美丑。
不管社会是否太平,文化是否繁荣,人民素质是否够高,总有丑被当成美的时候。但真理知道,丑可能被人当成美,但它终究是丑;而美,即使没有一个人知道什么是美,它还是美。
精神,就是美。所以,精神并不弱,反而是天地间最强大的东西。孔子死了,他的“仁”还在;颜回死了,他的清高还在;纪伯伦死了,他的智慧还在;莫扎特死了,他的专注还在……石崇死了,只有遗憾和教训。精神永恒。什么能战胜时间?显然,只有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