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途经杨房村的大醋师“王来福”
日月交替,年岁更新。伴随杨房营村东西边的潇水汾水就这样漫不经心地流着,从北到南,时而急湍,时而和缓,还有个自然现象就是河水流着流着,水流前面遇到坚硬的土层或是石头,或是经过闯湾,就会变道,往旁边绕开走,这样河水就会跑向另一边。所以在江河管理落后的早年,河道两侧的村庄经常有受灾害的时候,房屋财产被洗劫一空。但如果河水变道,原来的河床空出来了,就是肥沃的土地,特别盛产庄稼,这边的村民就因此受益。
民间有句俗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意思是兴衰交替,没有永恒,就是说这个现象。
坐落于杨房营七百五十步河道的“晋言居”醋坊,伴随了村西汾水数千载,也习惯了汾水的节奏,醋坊时而旺盛,时而平淡,世事就这样,物随时运走俏,人走时运腿顺,活人行事都却忌个“背”字。
只要河水不断流,“晋言居”醋坊就不会断醋,这是晋言居东家、老板、所有伙计们的信念誓言,也是“醋姑姑”的托福照顾。是的,经过了数不清的岁月,这个据传有两三千年历史的老醋坊,依旧名号响亮,佳酿醇香。
时间已经是大清“顺治”年间,“晋言居”醋坊的这任东家依旧姓李,依旧又是位那么年轻帅气的小年轻,我们只好依旧还叫他青年得志的“李东家”。今天,李东家早早地就起床,拜过醋行神仙“醋姑姑”,然后就在院中等候一位素无谋面但仰慕已久的朋友,这位朋友也是一位做醋人,来自南县“介休”,少年入醋行,现在已经是远近闻名“大醋师”,掌握做醋的良方经验,和李东家相互崇拜,慕名已久。日近晌午时客人方到,而尽一上午时间等候的李东家,还没有吃早饭,他老怕端起饭碗时客人到,延误了及时见面,可见这位客人的重要。
客人是安排在南村口的伙计及时接住并带路到“晋言居”醋坊,李东家和客人相互见礼,拉手走近晋言居。这位客人就是在山西清徐醋史上有名的大醋师“王来福”。
王来福年长于李东家,已年近中年,脸颊清瘦,两目有神,举止干练,手臂修长,指关节突出,一看就是酵房翻醅出身,浑身精气神,言语简洁通达,又是精于经验理论知识之人。应客人之意,李东家先带王来福到厢房叩拜“醋姑姑”神位,以表示对醋业源头的尊重,也是对行业原始宗神的祭拜。毕,二位知交进客房落座看茶,寒暄几句便进入话题,从醯的由来到醋的进化,从储粮、粉料、溶料、蒸料到引种入缸酒精发酵,再到入醅房,翻醅,醋酸发酵,入淋缸出淋,多少道工序的序列火候,掌控窍门,无话不谈。还讲到大曲的温控,干湿的掌握,没有死角,坦诚相待,没有丝毫隐瞒。
等二人抬起头来,已是黄昏日落,将近掌灯时分,李东家道声“失礼”,他拍着脑袋道:“第一次与兄长见面,就忘了午饭,请大哥千万不要见怪。”王醋师也是忽然觉得劳顿,方知连日赶路,还没有休息。二人相视而笑,相知甚少,得一知足,这样的朋友,就叫“知己”。
一旁侍候的伙计早已等得不耐烦,一看二人要用饭,高兴的什么似的,立马掌灯端饭,饭解饿人饥,虽然饭菜丰盛,王来福已饥不择食,李东家也是如此,至于吃态如何,二位也无暇顾及,这就是知己,见面没满一天,仿佛已经是二十多年的老朋友,要不有句古话道: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出至醯头醋口的老陈醋工序
接下来大醋师王来福在杨房营“晋言居”小住下来,和李东家一起白天出入于酵房淋房间,检查环节工序,黑夜同榻而卧,秉烛长谈。
那个时期的醋还不能叫陈醋或者老陈醋,生产工序只是把发酵好的醋醅,装入淋缸内出淋,用大锅文火滚过,颜色呈黄褐色,闻着有一种酒精发酵的果香,也不能长时间放置,时间久了容易生一种白色的霉,做醋人叫白蛾子。再次还容易坏掉,直接发臭。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晋言居”老板、大醋师,二醋师,有经验的醋工们经常坐在一起研究,始终得不到解决办法。
毛病出在哪里?大家的看法一致断定为淋制出的醋发“生”,不熟所致,水分大,该加火去水分,问题是哪个阶段哪道工序加火?怎么加火?是该滚?还是蒸?还是有其它什么手段?王来福大醋师师承别家,虽然说同行同宗却不同师傅,他的到来如同“晋言居”加入一支生力军,醋坊大家对大醋师抱有很大希望。其实同样的问题也一样困扰着王来福,只是难得有“晋言居”这么一个大的集体,这么一群专注的同行,这么一个好的环境供大家来安心平静地解决问题。年轻的李东家把希望寄托于大醋师,经过几天的相处,他们已经更加地了解对方,也更加佩服对方,他们已经默契成了一个共同体,一定要攻克这个难关。“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群做醋人在王来福和李东家的带头下,先后在几个不同工序间隙加入“滚”“煮”“蒸”,几种加熟工序,经过长时间搁置尝试,还是不解决问题。
晚上,进行原醋技术研究的一班醋师们回到住处,一边吃晚饭一边还进行探讨,细心的李东家发现一位二醋师脚上沾着工作时候踩的醅料,脚就踏在取暖的火炉上,发酵的麸料被火一烤,发出诱人的香味,这是种糊焦的发酸的味道,李东家眼睛一亮,看看大醋师王来福,王来福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他俩目光一对,顿时有了主意,“熏!”他俩不约而同道。
又经过多少次的试验、淘汰,大家一起努力发掘,终于发明了“地火熏缸”,这个发明使醋颜色更深,发酱紫色,香味更淳,有种浓浓的薰香味,特色明显,醋师醋工们兴高采烈,信心满满。
于是大家再接再厉,又采取了“夏日晒,冬捞冰”的陈放提纯工序,去除水分,使醋产品放置时间更久不变质,终于形成了陈醋、老陈醋的工序做法,使山西老陈醋的工艺流程自成一派,更加完善。使得“晋言居”这个千年字号更加响亮,“杨房村”这个醯头醋口也始终站在醋行前列。准备在杨房营小住几天的大醋师结果在杨房营一住一年多,也和“晋言居”许多醋师成了老朋友,更和李东家结成金兰之好,他俩的友谊超过了亲兄弟!
这天,大醋师王来福终于要走了,好在他就到梗阳县城找他老表,路程不远,随时可以回来。李东家,“晋言居”醋坊老板,所有醋师醋工相送,依依道别。李东家给大哥准备了不少银两,搭船过了汾水,二人骑马相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再往前,梗阳县南门城墙已经清晰可见,王来福把马带住,朝李东家拱手道:“兄弟,送人千里,终有一别,兄弟请回,来日方长!”李东家落下泪来,哽咽道:“大哥日后落稳脚跟,记得给兄弟来信,如果有什么需要,尽管吩咐,兄弟尽全力支持!”“会的,会的。”大醋师连声致谢,兄弟二人洒泪而别。
果然后来王来福在梗阳县城开设醋坊,李东家帮助大哥置地盖房,打理照外,没有少出力出钱,大家都称赞这对好兄弟好同行!正是:
兄弟同心醋成金,“晋言居”内喜联盟。
梗阳处处有佳酿,“杨房营”村找醯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