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青堆是一个小村子,多年来村民以种大田菜为生,要是遇上个雨涝的年份,村里的菜都出不了村,村民们只能望着烂在地里的菜痛惜、抱怨、哭泣、恼恨……
2011年12月12日,一个令全村人难忘的日子!一个阔别家乡多年的人回来了,并从此走进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他就是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张永刚。
张永刚从十几岁就离开村里,独自到外面打拼,后来,看准了爆竹生意,他诚信经营,并小有成就,车也有了,房也买了,小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2011年年底,在亲朋好友的反对声中,张永刚走马上任了。
◆“保洁员事件”
——村长是公道的
张永刚多年不在村里生活,村里的情况不是十分了解。村民们心里到底在想什么、盼什么?对新一届村委会班子有何期望。于是,一上任,他就有事没事这家走走,那家串串,坐炕头,谈经济,聊发展,一个多月下来,把村里走了个遍。
47岁的村民吴润琴,上有8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20岁正在读大学的儿子,丈夫却因车祸折断三根肋骨,不能再干重活,家里没了经济来源,举步维艰;48岁的范爱香,大女儿已休学在家,15岁的小儿子正在念书,丈夫却因给别人拉架,被打得受了重伤,生计指不上,全家人还得担待他的坏脾气……
怎么才能让这些“特困”户维持好眼下的生计呢?接连几天,永刚除了上门关照,他一直在苦思冥想这个问题。“保洁员!对,让他们先干这个活,一个月也有900块的收入,起码的生计就能保障。”于是,他赶紧召集村干部“碰头”。当了三十多年支书的老吕悄悄提醒他说:“原来干这些工作的,可都是有门道的,怕是不好弄!”永刚一听,笑着说:“哪个有门道的人家还去扫马路?我们先征求一下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吧。”四议两公开会上,永刚神情严肃,说明心意:“都是乡里乡亲的,如果村里有人还吃不饱、穿不暖,挨冻受冷,那就是我们当干部的失职!”
这几户特困户想也没想过,这样的“好事”能轮到自己头上,当永刚上门通知“上工”时,一个一个都感动得热泪直流,“新村长真好,我们几乎连话也没多说过几句,可他心里却这样惦记着我们!”
可是,离开这些工作岗位的人怎么办?被人“取而代之”这件事又如何解决?张永刚当晚就去前任村干部家里去“请教”,到原来的保洁员家里去做工作,希望他们不仅能够理解,并能够伸出缘助之手,帮助这些特困家庭度过生活的难关。自始至终,这件事没留“痕迹”,并未因此引发其他矛盾。“保洁员”这件事虽小,但永刚却赢得了全村人的信赖,大家觉得这个村长他们选对了,村长的心是“公道”的,他真的是在为全村老百姓谋福祉。
◆“没有办不成的事”
——有志者事竟成
2012年初,全县农主干领头雁创业培训会召开,县委书记车建华亲临大会做了动员。车书记讲的一件事让永刚触动很大:某地种温室草莓,一亩净赚27万元!永刚震惊了!27万?!天文数字啊!南青堆村自古以来就是种瓜种菜的,全村1400亩地,有7眼水井,不仅土质肥沃,而且水源充足,看来,只有发展“设施蔬菜”——建大棚、盖温室,才是南青堆未来发展的出路!培训课上,永刚心中的致富蓝图已然敲定!
难度可想而知:建大棚、盖温室,村民能否接受?起码需要流转200亩土地,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每家每户要掏2万余元,投资就有风险,村民愿不愿意?能否拿得出这笔钱?“没有干不成的事!”永刚虽然心里纠结,但他有商海经验,他一直认为:只要认准的事,只要想方设法去做,就没有办不成的!说干就干,他自己先垫资,到美锦农艺园培育了西红柿、黄瓜、茄子等一些菜苗。为了让村民将来大棚菜销售时有“拳头产品”,永刚找到省农科院,经过一番考证,他为村里成功引进了“雪甜宝”甜瓜新品种。与此同时,他请来了县委党校的讲师,给村民讲“强农、惠农、富农”知识讲座;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给准备大棚温室的村民“答疑解惑”;他自己北上南下,四处奔走,对大棚、温室进行了解,本县的西贾村、拔奎村,榆次的东阳,小店的新庄和孙家寨等村,远至天津、山东寿光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因为南青堆村建大棚、盖温室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他要一步到位,给村里建最好的温室!
最难的就是土地流转。虽然许多百姓从理论上“认可”,但动真格的时候,他们又犹豫了!永刚给村干部“打气”说:“新生事物,村民总有个认知的过程,着急归着急,还得慢慢来。”他还嘱咐村干部:“做动员时千万要和气,遇上有异议的,咱们更得耐心。”于是,他和村党支部书记吕瑞每天带领村干部走家串户,宣传富民政策,讲村里的土壤水利优势,动员大家建大棚、盖温室,走致富的捷径。
土地流转的价格,永刚也从邻村打听过,一亩地600元、700元不等,可有的村民不满意,甚至还提出:“流转我家的地也可以,要拿你家的那两块水地来换……”
土地流转眼看快陷入僵局,怎么办?永刚陷入沉思:多年来,村里老百姓就靠这几亩地谋生,他们都和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多要几个钱——不怪!换我父亲的水地——同意!只要能把土地流转回来,每亩1000元也干……
永刚主动主向村民提出:“每亩土地补偿1000元!愿意的村民到村委会签合同!”其他村干部都“惊诧”了——“村长,你疯了!不仅不还价,怎么还自己抬价?”永刚笑笑,说道:“一个村里的,都是自己人,多给几个也无妨!要是大棚、温室建起来,还差这么两个钱!”
不到2个月的时间,200多亩地就成功流转了回来!永刚为此垫资了200多万!
◆“没钱,大棚怎么建?”
——办法总比困难多
“小村巨变!”多年沉寂的南青堆村大搞设施蔬菜建设,动作之大,效率之高,均是史无前例的!乡里立刻派出包村领导增援,上传下达,外联内调,协助工作!
大家的积极性高涨报名要建大棚的村民挤破了村委会的门槛。可是,永刚之前头疼的事情来了:建一个大棚需要2万元,许多村民根本掏不出这么多钱,怎么办?
永刚家在县城,有一天他开车行走在文源路上,看到了开业不久的“惠民村镇银行”,他忽然想起朋友们说,这是家银行办理专门支持“三农”的小额贷款。永刚进去咨询,结果令人兴奋:可以以“三户联保”的方式进行小额贷款!
这下好了!永刚拿着一堆资料,一回村就趴在大喇叭上广播起来。时间不长,已报名建大棚的村民们三五成群地来到村委会,带着户口本去办手续,永刚赶紧安排人做“三户联保”登记,派专车,由吕端书记带大伙去县城办理贷款。此时,想种大棚而没有报名的村民们也赶来了……短短几天时间,30多户菜农就成功贷回了60多万。
建大棚是个费工费力的事情,请人扎一个棚需要1000元,为了给村民节约这一千钱,永刚选择购买山东寿光的钢材,条件就是要求他们来帮助搭建。当这些“专家”施工时,永刚找了村里的二、三十个精明强干的后生在一旁打下手,等大棚扎完时,南青堆村也培训出了一支成熟的扎棚队伍。不光给自己村扎大棚,而且,还为省农科院的蔬菜基地扎大棚,质量得到了省农科院的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南青堆村建大棚的事在全县传开了。县农业综合开发办专程为南青堆村送来了500米的塑料水管,县菜办派出技术人员上门作指导,县图书馆送来了种植瓜果蔬菜的专业书籍,省农科院的专家们成了合作伙伴,随叫随到……各方面的支持,让张永刚心里暖暖的,觉得不管付出多少,都值!
6月15日,“2012年甜瓜新品种‘雪甜宝’设施栽培技术暨南青堆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展示会”在柳杜乡南青堆村举行,“雪甜宝”喜获丰收!南青堆村的大棚中,甜瓜成了最先让百姓受益的品种!每天雪甜宝刚摘下来,在地头就销售一空了!仅此一项,村民们就平均每户收入一万多元!
7月初,南青堆村的大棚西红柿喜获丰收!每个棚平均产量在3万斤,平均每户增收2万余元!一前一后,村民们不仅收回了种大棚的成本费,而且小赚了一笔。
◆“南青堆的春天来了”
——坐在地头数大钞
“嘿,老哥,吴晋国请客呢!”“请什么?他不是二十年都不喝酒了吗?”“为什么不请呢?吴晋国一下种了四个大棚,这一回可是打了个翻身仗!”
“这个多年都不会笑的‘怪人’,终于敞开胸怀笑一笑了!”。
永刚介绍说,吴晋国从小就爱种菜,也因为种菜,他家达小康了。可是,他用多年积攒的钱买了个运输车,却因车祸背上了十几万的外债!从此变得少言寡语,一蹶不振。
“来,刚儿——我们的好村长,我先敬你一杯!”吴晋国满满斟了一杯酒,起身说道,“没有你,也就没有我吴晋国的翻身之日!”这个二十年都不滴酒不沾的人,今天畅饮起来。
“设施蔬菜就是村长引进来的,现在搞批发的菜商天不亮就来俺村排队了,最远发往武汉呢!我们只管在地头数钱就行了!”吴晋国一盅一盅啜着小酒,不知是在给大伙讲,还是在自语,沉浸在了一种幸福当中。“村长!”正在这时,一位三十多岁妇女走过来。“村长,我也来敬你一杯!吴晋国二十年没碰酒,我是从来不会喝酒,我就想对你说声谢谢!”说话的是该村的蔬菜指导员常霞,她是河南嫁到南青堆村的外来媳妇,也是自学成材的蔬菜专家。
常霞告诉记者:“这个蔬菜指员是我自己讨来的,并且随叫随到,分文不取,我只想支持村长,帮助村民。我嫁到这村里十来年了,亲眼目睹了俺村的变化,所以我特别赞同吴晋国的那句话:俺村的春天来了!感谢我们村长,他现在正忙着从农科院引进一种微生物土壤还原消毒技术,治疗菜地无间隙生产的病原菌呢……”
欢快的笑声、祝酒声,在南青堆村的上空飘荡!人们难以掩饰心中的喜悦,难以掩饰对这个致富领头雁的感激,难以掩饰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