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城,东依太行,西接吕梁,北靠云中山,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2500年古城历史文化气息,温润而有光泽,娴静得如一位美女,安详地端立于太原盆地。漾漾汾河水,奔流不息,从北向南川流而过,给太原搭了一条秀美灵动的亮丽绸带,似乎要将这个古老的城市涤荡得一尘不染,让千年文化在三晋大地熠熠生辉,又似乎要将这个年轻的城市雕刻得一举成名,让突飞崛起的新时代晋阳在神州万里声名鹊起。
滨河东西路,随着太原城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断向南延伸,将太原经济核心圈一直向南扩展,这两条路既是交通要道,又是经济发展的快速路。晋阳桥,如一只雄师,稳稳地趴在南延的滨河东西路之间。支撑桥的四根大柱,霸气地矗立在桥的两头,不容你漫不经心一觑,更不容你谈笑间斜睨,它的宏大而庄严,不得不使你静立桥头去仰视、端详,这样你才能感到它的端庄与厚重。
凭栏远眺,波光粼粼的汾河水,悠悠漾漾,清清灵灵,倒映着蓝蓝的天空和轻柔柔、白净净的云朵,蓝得如碧,白得如玉,又鲜亮又洁净,真想掬一捧汾河水将这玲珑剔透的碧玉赏个满怀,却想起自己还在高大雄伟的晋阳桥头站着。忽而起身,顺桥由西向东而下,踏踏的脚步声,伴着桥上的呼呼风声,在西斜的落日余晖里,留下追逐美景的足迹。
汾河东岸,平整的石砌小径,一直从北向南延伸,小径东,起伏的地势赋予东岸立体感,顺势铺草,植树育花,草坪绿绿的,无论你是从南看向北、还是从北望向南都一眼望不到边,这绿并不茫然,因为有地势的起伏,它便有了深浅,有阳光照射与高低错落的绿植,它便有了明暗,既有层次又有意象,既不单调也不繁杂。昨天刚下过秋雨,新新的嫩嫩的小草叶还滴着冰晶似得雨珠,起起伏伏的岸上,被草坪这么一覆盖,这种高低起伏的绿,像大地母亲的怀抱,真想躺下来,感受感受拥抱的温暖,软绵绵的,热乎乎的。
顺着岸边一路向北走去,高的低的松树、柏树、梧桐间隔开来,婀娜的山楂结着青青的小果,一边是汾河流淌,一边是青树荫郁。天上,飞鸟掠过,草里,蛐蛐儿齐鸣协奏,人游其间,仿若回归本真,忘了疲累的工作,也忘了思念的忧愁,忘了四季要更迭,也忘了落日要西归。眼前,只有碧如洗的天空,白如绢的云朵,绿如织的草坪;远望,山街圆日万峦层叠,余晖轻抚千里金色,汾河静静地流淌,无声无息,与金波相拥,粼粼的金子般的波光,似乎要折射出从远古传来的三晋文化。耳边,响着鸟鸣蛐和般的天籁之音,一切都那么宁静,一切都那么安然。
继续向前,一片粉色的世界,如万千只蝴蝶一拥而来,一瞬间落在绿植上,落在汾河旁,风一吹,如翻滚着的粉色的微波,一波推着一波,涌动出柔美的波浪似得画面,走近一瞧,原来是秋后的格桑花,一大片,一大片……深粉、淡粉、桃红色的花朵,轻轻盈盈地开着,飘飘忽忽,你若不细看,真如半个巴掌大的蝴蝶俯身停下正允吸着绿植的营养。这片格桑花与晚霞相映成晖,一下子把人置身于温馨的世界。
夕阳西下,日光短一寸,黄昏近一寸,余晖将整个儿汾河笼罩在柔和的光线里,向北几步远,一块巨石赫然出现,上面雕刻着“汾河晚渡”,对面,是古色古香的廊厅轩榭,整个儿形状如一艘二层楼的大船,走廊把这艘船与东岸连接起来,行人轻推门栏,顺着走廊便进了船,红色的栏杆红色的圆柱透着中国红的喜庆,仰望黄瓦翘檐、雕梁画栋,这古韵味儿折射着三晋建筑文化,翘檐高挑悬挂着铜铃铛,河面上的风一吹,响起了铃铃的悦耳之音,这清脆的声音叩响了人们的心门,奇妙之声大概是经过数千年川流不息的汾河的洗礼,才变得如此清澈,如此轻盈,轻轻柔柔地落在人们耳际,落在人们心间,又似乎携带着古城历史文化气息随着涌动的汾河水一起滋养着三晋百姓。
撑一把伞,斜依栏杆,遥望对岸,此时的自己似一位乘船晚渡者,摆着古城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双桨,读读唐尧舜虞,听听晋商摇橹呐喊,看看晋祠园林,摸摸龙门石窟……就这样缓缓地游向人生彼岸。
一声鸟鸣响彻云霄,定晴一看对岸茂密的绿植遮蔽了滨河西路熙来攘往的行人与穿梭不息的车流。夕阳落去,只留下晚霞泛出的红的、黄的光,万里云色一片彩,倒映在汾河面,天河一色,雄浑壮美,水的灵动,色的精致,人间大美!
华灯初上,远山静立,汾河默然,在静谧的夜色里,河面下依然涌动着千年之流,诉说着古城远古时的故事,又涂改着明天的新貌,这河是古城发展与传承的见证者,是沧桑与巨变的斧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