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作为一种微妙的生物,既需要集体协作又迫切的需要保留有个体独立意志。而作为加入星辰舞者的代价就是要部分的舍弃个人意志,或者用一个我们更熟悉的词,共享个人意志。这里需要人类抛开个体的概念,去全然接受自己的毫不特殊。这种不特殊体现在自己对事物的感知、态度不特殊,自己的才能不特殊,自己作为个体存在过的经历也不特殊。这实际上对个体的冲击十分巨大。每个人都在告诉自己,我是一个普通人。而之所以有这样的自我告诫,事实上是每个人内心隐隐还有期待自己并不普通。但是选择成为星辰舞者,与所有舞者共享这一切,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将直面自己是个普通人的证据,击破最后的一丝幻想。能否理解自己毫不特殊并接纳这个事实,是一个人能否成为星辰舞者的关键。
成为星辰舞者的另一个关键,是理解和接纳个体能够永生这一点。这实际上也回答了为什么星辰舞者选择了艺术作为最初的出发点、人类与外星生物的接触点乃至于共生后的终极形态。事实上,人类的行为受到的最大约束就是有限的寿命。我们的行动、追求、得与失都建立在生命有限这个前提下,每个人所做的选择都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寻去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一旦生命变得无穷无尽,当下一切稀缺的资源都变得无穷,代价就是一切快乐与痛苦都索然无味。这事实上是成为星辰舞者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也是在成为星辰舞者前必须要理解与接纳的。讽刺的是,每个想通过与寄生生物共生成为星辰舞者的人都是有目的的。这种有目的与星辰舞者之间的无所束缚构成了作品内在最重要的矛盾。而作者对这个矛盾的化解就是艺术。在某些极端的追求下,艺术可以替代生命,也因此作者选择了艺术作为最初的切入,让读者和书中的人物相信,只要还能歌唱还能舞蹈,永生似乎也是有意义的。
如果从写作本身来看,如何解决理解和接纳这个问题应该是本部作品乃至这个系列作品的关键环节;但是事实上作品中对这部分的描写并不多,主要以学员们通过寻求宗教的慰藉代过。作者倒是通过了一些侧面描写去阐释自己对于化解这个矛盾的看法。《星辰之种》中完整描写了成功共生成为星辰舞者的例子——基拉和本,他们虽然也是怀有目的踏上成为星辰舞者这条路的,但是他们的目的在脚踏实地的地球上看来都太过于缥缈,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资源里他们的追求无法创造收益。他们选择成为星辰舞者是合适的。另一方面,主人公的追求也有类似点,她选择成为星辰舞者是因为跳舞,这再好不过了,切中核心。但是另一方面,罗伯特的目标就显得太脚踏实地,要知道作为他的前辈,哈利做出类似选择事实上是基于更加缥缈的爱情。考虑到成为星辰舞者事实上摆脱了物质需求,这样对比衬托为主的侧面描写也算得上精妙。当然,私以为这也暴露了一点,即作者对自己所创作的星辰舞者的没有死亡的世界同样充满了困惑,以至于他无法去正面的描写如何“接纳和理解”,直到最终成为一名星辰舞者。
实际上,从本册开始,这个系列的一个问题就开始凸显了:主角塑造的很精彩,但是往往反派甚至是某些配角更能吸引人的注意。这或许是用了太多侧面描写而没有直击矛盾解决带来的。通过反派人物、配角无法“理解和接纳”来描写主角如何解决矛盾,不可避免的着墨于配角身上更多。更重要的是难得的描写如何解决矛盾又是依托于禅修等颇具神秘色彩的环节,让读者难以捉摸仅能靠体验。当然,考虑到作品的冷战背景,也能够理解作者的如此写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将现实中源于未来不确定性的不安摒弃,在作品中创造一个禅定而温柔世界的最佳选择。然而,对我个人而言,我也无法接纳“无欲无求”的无限生命。私以为,本册主角蕾恩最讨人喜欢的时候大概是重返地球的时候,而罗伯特则一直充满了个人魅力。或许,我将注定只能做个土拨鼠,仰望万千星辰,终了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