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醋史千年,香飘万里。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酿造万里香飘食醋的同时,也酿造了千年醋史的灿烂文化,其故事、传说更是举不胜举、精彩动人。
⑴汉帝御笔亲题“醋”
“醯”字产生于周以前,秦时虽然出现了“酢”字,但“酢”多以“酬谢”之意讲,所以在汉以前,一直称“醋”为“醯”。
秦汉时期,商业醋作坊的出现,是中华食醋酿造业大飞跃的标志。秦统一六国,结束战乱,实行中央集权和移民政策、扶植农业政策,因而,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十二万富家移民京都咸阳,皇城人口急剧膨胀,食醋需求量的猛增,为酿醋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也创造了条件。一些迁来的有经济头脑的“富翁大贾”,雇用“百工”开办了面对市场消费的醋作坊,打破了周以来“公室制醋作坊”的单一格局,使酿醋业有了新的发展。汉代前期,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商业醋作坊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制醋工艺已总结出了“观、摸、捏、嗅、尝”等“苦酒五察法”,酿醋已经用上了木炭火炉蒸煮醋料,以及“埵、橐、甑”等工具。促使酿醋工艺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史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通邑大都,醯酱千瓿……比千乘之家”。《饮食文化辞典》中载:“刘放(?—250年)奏曰:‘今官返苦酒,与百姓争锥刀之末,宜其息绝”。上述两段古文足以说明两汉三国时期,我国食醋酿制业已相当兴隆,制醋贩醋有利可图。
公元前187年,陈平、周勃诛杀吕后,拥立生于长安长于晋阳的刘恒为汉文帝。汉孝文帝12年,晋阳送来贡品——醯,照例要到后宫拜见孝文帝生母薄太后。薄太后是晋人,自然喜欢家乡的东西,特别是酸香香的“醯”。但是一听到宫女、太监左一个“醯”,右一个“醯”时,总觉得不是滋味,心里很不舒服,便想把“醯”字改个名字。孝文帝得知母意后,便召集文人学士,要他们起个好名字以取代“醯”字。一个学士想了一会便奏道:“今年乃癸酉年,今天恰逢腊月二十一日,不妨将年月日三者合起来。年月之合为大,取其年为‘酉’,再加日,即二十一日为‘昔’,‘酉’‘昔’相合为‘醋’,顺应天时起名必定大好”。众学士交口称赞起得好,孝文帝也龙心大悦,欣然提笔,亲书“醋”字,贴于装“醯”之器皿,全国效仿。于是“醯”从汉初便改名为“醋”了。
⑵杜康造酒又造醋
另有说法,则醋的创造与酒的创造是同一个人杜康。杜康造酒之说见于《世本》。后人转称酒为“杜康”。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据说杜康最初把酿酒后的酒糟都作废料扔掉,久而久之,越扔越多,便感可惜,想要利用起来,再酿出一些有用的东西。于是就把酒糟攒在一只缸里,试探着掺上水。过了二十一天,缸内始有香味,尝尝缸中的糟汁,又甜又酸,于是就把其中的汁逼出来,另放在一个缸里,称它为“调味浆”。杜康试探着把这种“调味浆”出卖,结果很受欢迎。就认为应给这种“调味浆”起个名字。他想来想去,想到自己是在第二十一天酉时发现这种“调味浆”的,把“酉”和“二十一日”合起来,就成了“醋”字。
⑶杜康造酒儿造醋
杜康的儿子叫黑塔,有一种传说醋是黑塔造出来的。关于黑塔造醋也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是:夏朝第五代国王杜康发明了酿酒技术,而醋则是由杜康的儿子发明的。杜康的儿子黑塔曾由河南汝阳县移居江苏镇江,在长江岸边开了一个酿酒作坊。有一次,他见马在放酒糟的地方舔个不停,便洗刷三个大缸,装上大半缸酒糟,又倒些水充作马料。21天后,有位买酒的老头发现这三缸马料味道醇香,便尝了一碗,连声称妙。黑塔也尝了一口,果然香气扑鼻,酸甜可口。这时正值酉时,黑塔便在“二十一日”旁加上酉字,拼成“醋”字。于是便有“杜康造酒儿造醋”之说了。
另外一种传说是:黑塔的父亲杜康是酒的创始人,他造的酒绵柔醇香,深受人们喜爱。传说大禹都喝过他酿造的酒。黑塔跟着父亲杜康学习酿酒技术,由于黑塔年轻爱贪玩,结果误了时辰,酒变酸了,成了“醋”了。黑塔因“祸”得“福”,做酒不成,做出了“醋”。按理说,“酒醋同宗”,父亲杜康能造酒,跟着父亲学习酿造的儿子黑塔能造出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⑷尧都唐人造“凑”“醋”
还有一种传说是:要讲醋的来历,还是从尧都平阳说起。“酒”在尧舜时期,算是高级饮料,上古时的人一般都是喝黄酒。黄酒存放的时间,顶多是半月二十天,过期就变酸了。本应当弃之勿用,可是过惯了俭朴生活的“唐人”,觉得把“酒”倒掉,太可惜,就忍着酸味喝“坏酒”。喝惯了,觉得离了它乏味儿,多喝还有点舍不得,因此就把它掺合到其他饮料中,经常食用。变酸了的酒,该有个专用名儿,叫“坏酒”,不好听,后来有人因它还能“对凑”着顶酒用,就把它叫成“凑”,有了名称紧接着就有人造出会意的专用字“醋”。意思是“酒放廿一日以后”就变成“醋”了。就将“酒”字前边的三点水去掉,只写“酒”字后边“酉”和“昔”(二十一日)。
⑸刘伶贤妻巧制醋
酢的制作究竟始于何时呢?还有一种说法是始于晋刘伶之妻吴氏。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酷嗜酒,曾作《酒德颂》,自称“惟酒是务,焉知其馀。”据说“其妻吴氏因夫嗜酒败事,欲节其饮,每酿酒则以盐梅辛辣之物投之酒内,致其酸盖不欲其饮,后人效其所为,因以作醋。
⑹国外造酒副产醋
国内对于醋的产生有多种传说,在国外也有不少传说。巴比伦是这样传说的:醋的产生一般认为是公元前3000年时的巴比伦,其后就传到了中东各地,那是啤酒制造者在无意中发现的。因为其原料也是使用酒糟。当时因制酒作坊均为家庭行为,因此醋也成了家庭生产的一部分。那时候制醋的方法是把在沙漠中施行时携带的谷芽(麦芽及其它谷物的发芽物)粗磨后制成硬面包,再把这种面包切碎,加上水和啤酒发酵而成啤酒,然后用其副产品制成醋,那是生活在沙漠中的游牧民族流传下来的方法。巴比伦人对醋情有独钟,他们把香料或香草浸在醋中制成香醋,如在香醋中浸些蔬菜,就制成了种种泡菜。这种泡菜至今仍为伊拉克人所喜爱食用的一种菜肴。
⑺太宗赐醋嫉夫人
唐代张鷟在《朝野全载》里记述着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贞观年间,宰相房玄龄是出了名的“妻管严”,惧内之事,百官皆知。一日唐太宗宴请诸位开国元勋,酒足饭饱之际,不少同僚又拿房玄龄怕老婆而开玩笑,房玄龄借着酒劲吹起牛皮,已有几分醉意的唐太宗,看在眼里,笑在心头,便赐给了房玄龄两个美女。房玄龄想到霸道的妻子决不应允,但不收两位美女是绝对不行的,一是自己对着诸位老臣的面吹了牛皮,二是皇帝的旨意岂敢违抗。他的为难之心,让尉迟敬德看了出来,便打气地说,你夫人再凶,也不敢把皇上赐的美女动一根毫毛。
房玄龄战战兢兢将两位美女带回府中,果不出所料,房玄龄夫人大发雷霆,将两个美女赶出府门。此事很快让唐太宗知道了,便立即召见宰相夫人问罪,怒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能?‘亦’酌(毒酒)可饮”。这句话的意思是,唐太宗指着两位美女和一坛“毒酒”说,我也不追究你违旨之罪,这里有两条路任你选择,一条是不要妒嫉,领回两位美女和和美美过日子,另一条是吃了这坛“毒酒”,省得再妒嫉别人。房玄龄知夫人性烈,怕夫人喝“毒酒”亡命,便急跪求情。李世民怒道:“汝身为当朝宰相,违旨抗命,还敢多言?”
房夫人见事已至此,与其日后受气之死,不如喝了“毒酒”痛快而死,于是“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下。房玄龄抱着夫人老泪纵横,群臣却哈哈大笑。原来皇帝赐的那坛“毒酒”是“苦酒”,是“醋”,根本不是什么毒酒,于是“吃醋”一词便由此传开。又经过多少年的延用直到约定俗成,“吃醋”一词便成了男人女人之间妒嫉之心的表达语词。
清代有人认为吃醋之说源于一种成见。某些南方地区,人们认为在一个家庭中不宜同时酿造两缸醋,否则必有一缸会坏掉。因此,在一个家庭中不应同时有两缸醋共存。借以暗喻:一家人中只应保持一夫一妻,否则妻妾之间难免会产生嫉妒。当然酿制食醋时必需具备多种条件,否则就会失败。早在南北朝时《齐民要术》已多次提到“坏醋”现象,可见酿制的难度。然而家酿两缸必坏一缸的说法没有科学道理,但却暗喻了民间对一夫一妻婚制的希冀。
作者是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醋文化研究室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