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坛 论 醋 从北魏前的“陈醋”到清徐“山西老陈醋”(二) 作者:武润威 杨宗新 王茂华 时间:2021-11-24 次数:529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通气发酵法是一种在醋酸发酵阶段,采用人工搅拌发酵醪液,通入空气使酒氧化为醋酸的工艺过程。正如《齐民要术》回酒酢法所记:“凡酿酒失所味醋者,或初好后动未压者,皆宜回作醋。大率五石米酒醅,更著麹末一斗,麦曲一斗,井花水一石;粟米饭两石,掸令冷如人体,投之,杷搅,绵幕瓮口。每日再度搅之。春夏七日熟,秋冬稍迟,皆美香。清澄后一月,接取,别器贮之”。其中的“杷搅”与“每日再度搅之”即为人工通气的手段。
  到了清代,李化楠的《醒园录》又介绍了一种“极酸醋法”:“五月午时,用做就粽子七个,每个内各夹白曲一块,外加生艾心七个,红曲一把,合为一处,装入瓮内,用井水灌之,约七八分满就好。瓮口以布塞得极紧,置背阴地方,候三五日过,早晚用棍子搅之。尝看至有醋味,然后用乌糖四五园打碎,和烧酒四五壶,隔汤炖至糖化,取起候冷,倾入醋内,早晚仍不时搅之,俟极酸了可用。要用时,取起醋汁一罐,换烧酒一罐下去,永吃不完,酸亦不退”。
  这是一则十分有趣的通气液态法制醋工艺记录,可以说是集液态通气法制醋工艺之大成。早在200多年前记载的工艺技术,蕴含了现在的全部工艺过程。诸如制醋用的原料:江米(粽子)、糖、烧酒;糖化剂用的是白曲、红曲;通气方法:早晚用棍子搅之。现代本行业概括制醋的工艺过程是粮、糖、酒、醋。那时人们已经熟悉地运用了这一规律。而最重要的发现是:“用酒换醋,永吃不完”。可以这样说:此说即现代深层液态法制醋工艺当中的“分割法”,它也是驯化培养高酸度“醋酸菌”的雏形。
  固态发酵法在北魏时期已经出现,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的“酒糟酢法”便是实例:“春酒糟则酽,颐酒精亦中用。然欲作酢者,糟常湿下;压糟极燥者,酢味薄。作法:用石硙子辣谷令破,以水拌而蒸之。熟便下,掸去热气,与糟相拌,必令其均调,大率糟常居多。和讫,卧于涓瓮中,以向满为限,以绵幕瓮口。七日后,酢香熟,便下水,令相淹渍。经宿,涓孔下之。夏日作者,宜冷水淋;春秋作者,宜温卧,以稂茹瓮,汤淋之。以意消息之”。酽,指酒醋味浓;硙,石硙子,即石磨;辣,为研磨的口语;用石硙子辣谷令破,是说用石磨把谷皮研破,涓,涓瓮,是一种近底部有孔洞的瓮。醋坯子成熟后采用淋醋法从醋孔中可淋出醋液。淋醋时应注意:夏季用冷水,春秋两季用温水。
  上述两种固态法酿醋,都使用糟、糠中的酒精为原料。说明在1400多年前的古代,以粮食为原料造酒都采用液态法工艺,最初造的酒是连糟一起吃掉,如同现代的酒酿、醪糟,酒度比较低;但是如果酒度高了,糟渣就不能吃了,因为以淀粉质为主的粮食原料,经较为彻底的分解后,剩下的粗纤维一类的物质,只能用沉淀、压榨等方法分离出来。古人对酒糟有几种利用方法;《本草纲目》中说:“酒糟须用腊月及清明重阳造者,沥干入少盐收之。藏物不败,揉物能软……”。再有就是用来做醋了。文献中记载,从古至今,都有酒糟造醋的记录。《齐民要术》中的两种固态法制醋工艺,一种就类似于淋浇工艺,另一种接近于用缸制醋的方法。
  到了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一书介绍了十种制醋方法和一种收藏醋法。兹将其中两种固态法酿醋工艺列下:
  第一种是造糟醋法:“腊糟一石,水泡。粗糠三斗,麦麸二斗。右件和匀,温暖处放,罨盖。勤拌、捺。须气香,咂尝有醋味,依常法制造淋之。按四时添减。春秋用糠四斗半、麸二斗;夏糠三斗、麸二斗;冬糠五斗、麸三斗。觑天气加减造之”。
  第二种是造糠醋法:“每糟二十斤,用水一担,不拘。冬月浸一宿,搅匀。以烂为度。如是,新糟使水一担半,稻糠随水拌糟,须按,令极匀。装入瓮。将满摊平,以糠盖或再用荐盖瓮口。频频看觑。候热发,便倒入别瓮。热不得太过,太过则损味。如未熟,不得动,依前盦盖热。候四度,逐旋随次按匀,再腾入淋瓮中。踏,令极实,虚则不中。煎汤淋之,为头醋。再煎汤淋,取第二醋。如要极酸,即将头醋煎,重淋新糟,其酸极佳。如此,欲得酸,即将第二醋煎沸,汤淋新糟,已是重淋醋。若更将逐瓮头醋再淋,恐太酸了。造成,用川椒装入干瓶,泥起。不可返湿气。煎了,候冷装。造醋之法,惟要酸,酸之诀在发热时。不可发过。化糟时须着水淋下,再淋,自然妙也”。
  觑,看;盦,器皿。与《齐民要术》的记载相比,元代这两例制醋方法在生产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扬弃了一些迷信做法与讲究:一年四季都可以做醋;不同的季节,只需要调整原、辅料的淀粉多少与粗细比例就可以了。另外还表现在取醋的方法上:采用了开水浸淋、用套淋的方法提取极酸的醋,不再在原瓮中取醋而单独设淋瓮。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掌握了一些重要的规律性认识。总结出诸如:“造醋法,惟要酸,酸之诀在发热时不可发过”的结论,即在醋酸催化中要控制温度。这种600年前的“诀窍”对今天的食醋生产来说,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在这篇古代文献中,还首次提到了用炒焦麦入瓮搭色、增香的工艺方法。
  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曾引用《唐本草》的相关内容说醋有十几种:米醋、麦醋、曲醋、糠醋、糟醋、饧醋、桃醋,葡萄、大枣、蘡薁等各种杂果醋,也很酸烈。其中制造糠醋、糟醋仍然是采用固态发酵工艺。
  到了清代,在薛宝辰撰写的《素食说略》一书中也提到了固态发酵的制醋工艺。
  其造米醋说:“小米一斗,煮成浓粥,倾入大缸,入酒曲末一斤许,和匀发之。如嫌发迟,可加烧酒少许。俟发过起泡,以麦麸和匀,置大箩中,以厚被覆之。俟其发热,又复搅凉。再覆再搅。至尝之醋味甚浓,则成矣。可入淋瓮淋之。头淋甚酽,二淋、三淋则渐淡矣。大瓦瓮于底之侧旁,穿一小孔,又削大锥以窒其孔。实醋料其中,以水浸之,俟醋味尽出,然后稍升木锥,令淋出。”俟,等到意;窒,封堵意。在瓦瓮近底部开孔,平时用木塞子封严,淋醋时可以打开木塞使醋液淋出。此法与古时大同小异。
  唐宋以来,由于制曲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至明代已有大曲、小曲和红曲之分,山西醋以红心大曲为优质醋用大曲。因改部分白醋为熏醅,其风味大增,醋醅熏制是造就山西食醋独特风味的重要工艺之一。《介休市志》中说:“介休酱醋业历史悠久。明万历年初,介休商人侯大升在安徽颍州开办醋坊,酿造的“大升陈醋”独具色泽黑亮、酸中微甜、气味清香、久藏质不变、味不散等特点。”清末到“民国初年,城里经营醋、黑酱、甜面酱的字号,北门外有‘通德裕’,顺城关有‘自成功’、‘七香居’、‘复香园’,蒜市巷有‘通源永’、‘聚美和’。”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六月(1934年),中国早期微生物学家方心芳、孙颖川二位先生曾来山西省清源、太原、介休等地调研山西醋的优劣状况。调研之后,以“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名誉,用4500字的篇幅,发表了题为《山西醋》的调查报告。对山西醋的原料、清源水质,曲种并生产工艺都做了充分肯定。文中指出:“我国之醋最著名者,首推山西醋与镇江醋。镇江醋酽而带药气,较之山西醋犹逊一等。盖上等山西醋之色泽气味皆因陈放长久,醋之本身起化学作用而生成,初非假人工而所制,不愧为我国名产。”这是对山西醋的权威性肯定。日本井正博士在《古酢礼赞》一文中也盛赞世界上两大名醋:中国的山西老陈醋与意大利的芳香醋,代代相传,代代昌盛,今朝更好。
  由于酿醋技术的提高,山西醋不仅为晋人所嗜爱,而且被作为山西名特产品运销省外,山西的制醋业也随之不断扩展。据1936年刊印的《中国实业志·山西省》载,在当时我省某些地区已有一定规模的制醋作坊53家,其中太谷县12家,蒲县7家,清源(今属清徐)6家,曲沃5家,汾城5家,襄陵、汾阳、新绛各3家,徐沟(今属清徐)、翼城、河津、沁县各2家,祁县、平遥各1家。以上作坊资本额共为1,801,300余元,其中汾阳69,000余元,清源50,000余元,太谷43,000余元,汾城3,200元,徐沟3,100余元,蒲县2,700余元,曲沃2,600余元,祁县2000元,沁县、新降、河津各900元,翼城560元,平遥300元,平均资本每家为3400余元。以上作坊全年醋的总产量为23700余担,其中清源(今清徐)7900余担,太谷4700余担,汾城2900余担,曲沃2200余担,汾阳1300余担,徐沟900余担,襄陵800余担,新降800余担,翼城500余担,河津400余担,祁县100余担,平遥100余担。
  与此同时在清源县南边的杨房一带,先后出现了:“元山”、“同泰庆”、“顺泰号”、“来鼠鼠”等多家远近闻名的酿醋作坊。“顺泰号”所产的“拉丝老醋”,曾名振京华,成为祁县乔家钱庄特定食醋。并被钱庄老板装醰带出关外,当名贵礼品赠送俄罗斯商人。至后,连太谷孔祥熙家的“轿车车”也常来杨房拉醋。
  清徐山西老陈醋,是我国最著名的食醋,这个品牌,是山西特创,是历朝历代清徐从事制醋事业的师傅们,你增砖,我添瓦,共同打造的。
  作者是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醋文化研究室研究员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