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上的“仙女”甩动水袖,悠扬起伏,如行云流水;周围人群中叫好不断,喝彩连连……10月15日,全省宣传文化工作观摩检查团在我县观摩检查时,欣赏了精彩的背铁棍表演,参观了宝源老醋坊,对我县文化事业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产业大县跨越和全省文化强县向全国文化强县跨越两个目标,倾力打造“文化名城、醋都葡乡”,大力开展全面素质提升工程、品牌形象塑造工程、文化服务创新工程、文化产业集聚工程,全面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挖掘本地的传统文化资源,打响特色文化品牌,逐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文化产业走进基层、走向市场,使休闲旅游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成为推动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文化清徐”逐步誉满全国。
我县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是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全国“四大葡萄名产地”之一,古典文学巨匠罗贯中故里和晋商发祥地之一,素有“文化名城、醋都葡乡”的美誉,尧文化、醋文化、葡萄文化、贯中文化、晋商文化、背铁棍文化历史悠久,绚烂多姿……
近年来,我县把打造特色城镇作为文化建设的“形”,不断加快古城开发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按照“一河两中心”的空间布局,加快清源古城、徐沟古城的开发建设,科学编制了保护开发规划。进一步充实了中国醋文化博物馆、罗贯中纪念馆展览内容,实现提档升级;分别新建了展现老陈醋传统酿造工艺和背铁棍技艺的宝源老醋坊、徐沟背铁棍传习馆;积极筹建暖气片行业发展的工业博物馆;在醋都广场竖起罗贯中塑像,整体提升了清源古城的文化品位。同时,乡镇文化建设也取得优异成绩,公共活动场所和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依托这些文化设施,我县掀起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新高潮。依托地理区位优势和农业产业优势,我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并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成为全省的“标杆”。
在抓好文化建设“形”的同时,我县将构建和谐作为文化建设的“神”,大力传承历史文脉,进行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老陈醋传统酿造工艺、徐沟背铁棍、清徐砖雕和清徐彩门楼等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续多年举办醋文化节、架火节、葡萄采摘月、桃花节等节庆活动,带动了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醋文化节、架火节、葡萄采摘月三项活动,成为我县三张具有全国知名度的特色文化名片;大力弘扬传统戏剧艺术,民营剧团异军突起,由“梅花奖”获得者胡嫦娥创办的“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成为晋剧领域的一枝奇葩;深度挖掘“贯中文化”,成立了“罗贯中研究会”。去年,全国罗贯中与《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在我县举行,掀起了又一股“罗学”潮。
宣传的引领,有效扩大了清徐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我县积极创新形式,挖掘内涵,“中国清徐”成为全国一流的县域形象品牌。2009年12月,我县荣获首批山西省文化强县称号;2011年1月,荣获全省文化建设示范县称号;同年,醋文化节被评为“2011中国十大品牌节庆”;2011年12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会上,我县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县城”……
“喜迎十八大、推进大跨越”系列宣传活动中,我县集中宣传全县在转型综改先行先试、扩权强县、项目落地年建设中的新举措、新成就;引深“走转改”活动,组织开展了“走基层、写生活、唱和谐”系列活动;大力宣传清徐历史文化、基础优势、发展前景,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提升我县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背铁棍艺术亮相上海“世博会”,在国际舞台上一展魅力;今年的国际醋文化节上开“坛”评醋,醋韵氤氲全国,香飘域外;葡萄采摘月活动上,来自省城和周边地区的游人如潮如织;嫦娥文化艺术公司在中国戏剧节上折桂,进京献演受文化部表彰,还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的充分肯定……形神兼备的“文化清徐”逐渐成型,昂首走向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