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荫下,退休的左老师又在修他的自行车了。我走了过去,与他闲谈起来,他向我说了件近五十年前的事情。
1963年,左老师在太原教师进修学校学习。那时候,交通很不方便,只好骑自行车往返于太原清徐之间,周六下午少上两节课离校,星期一凌晨四点多起床上路,到了学校也误不了第一节课。每周骑自行车往返太原清徐一趟,既能帮父母做点事,又不误学习;还省了车费,又锻炼身体,是一举数得之事。
1963年11月的一个周末,左老师与一同进修的程老师结伴返回清徐,跟往常一样,一路上说说笑笑,愉快前行,快上“晋王岭”时,二人你追我赶,于其说是赛车,不如说是“归心似箭”心情的释放。正兴奋不已时,程老师的车胎“放炮”了,如果不是程老师反映敏捷,两腿叉开着地,非重重地摔倒不可。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晋王岭”上,去哪里找修车补胎的地方。他们只好推着车子,走了七八里路,来到了“晋王岭”坡底的枣园头村。公路边的修车师傅看了看车胎说,外胎磨得也不成样子了,在破口处还需打上一个“卡”……问他要多少钱,他竟然要三元钱!三元钱抵得上半个月的伙食费。他俩一共只带着两角钱,苦于囊中羞涩,只好推着自行车继续南行。黄昏时候他们到了姚村。在姚村供销社门外正好有个修车摊,左老师主动对修车师傅说,我们在太原学习,要回清徐拿点伙食费,谁知不走运气,胎破了,这里有换洗的两件衣裳,先留在你这里,日后交钱赎回,求你,行行好,给我们补补胎吧!修车的师傅听罢,侧隐之心油然而生,他说,出门在外,谁都会遇到一些麻烦,这辆车子我“白修了”,分文不要。他的技术娴熟,很快把胎补好了。并嘱咐他们说,天快黑了,你们赶路吧,家里人惦记你们嘞。再三谢过这位好心师傅后,他俩怀着感恩的心,乐滋滋地上路了。
从此之后,他们每当路过姚村,都要在修车摊边歇歇脚、喝口水,与修车师傅说说话。左老师因此也学会了修自行车,并且经常为同事们、乡亲们义务修车,左老师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修车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