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渺远的古代缓慢地发展到今天,虽然星斗转移,朝政更迭,沧桑巨变,但对于与人类生存关系至大,“不可须叟离也”的饮食问题却一直被人们所关心,而且也一直在发展。随之来的饮馔文献也越来越丰富。不少古代饮馔文献都记录了醋的食用,现摘录部分于后。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撰,此书十卷,所述内容,“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饮食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卷七至卷十中,着重反映以山东为主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饮食风味。卷七、卷八专记食谱,包括各种菜肴和食品的烹调方法,如作鱼胙、脯腊、羹臛法、蒸糕法、煎消法与素食、饧餔等。所记以烹调法为宗,各种方法内汇集多种不同食品的品种,这一体例对后世烹饪论著有很大影响。在素食第87篇内,分别详记11种素菜的名称及其烹调法;在饼法第82篇内,集中记述面食制法。如白饼法、作烧饼法、髓饼法、膏环、细环饼、截饼、水引等10余个品种的制法。书内记载烹调基本技术近30种。如鲊(腌鱼、腌肉)、酱(肉酱、龟酱)、菹(泡菜)、羹、汤、臛(炖肉)、蒸、瀹(煮)、炒、炙(烤)、奥(走油肉)、糟、苞(风肉)、煎、蜜、拌、炸、烧、醉、冻等。对烹调工序的记述,大致包括选料要求、刀工处理、调味用料、火力与加热技术、烹调要领与成品菜肴的色香味形等。不少地方提到了烹调用酢的方法。记述文字简练、明确,如炙猪法(烤乳猪)的成品,其色香味要求是:“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状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是研究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
特别是在卷八中,用很大的篇幅记述了24种酿醋的方法,是对前人酿醋的系统全面的总结,对中国酿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金匮年略》
该书是古代人谈饮食类书,作者为张仲景。张仲景(约150-219),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大医学家。在他著的《金匮年略》卷下《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中,谈论了饮食与治病的关系。有的饮食与病有益,有的无益。他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切见时人,不闲调摄,疾痰竞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病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肝病禁辛,心病禁酸(含醋也),肺病禁苦,肾病禁甘。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
《食经》
《食经》我国古代专记饮食之书。隋代谢讽撰。一卷,收入日本酢田统等编的《中国食经丛书》上卷。此书历记我国自南北朝至隋代的各种食品约50种。内容大致可分为王候贵族饮馔、风味菜肴和糕点面食三类。在贵族饮馔类内,每种食品前均标有王候名称,如北齐武成王生羊脍、越国公碎金饭、虞公断醒酢、永加王烙羊、成美公藏蟹、含春候新治月华饭等,计10余种。风味菜肴类食品大多以动物肉为主料加工而成,如飞李脍、别缕鸡、煎云斫鱼羹等,计20余种。糕点面食类,食品则有卷、饼、面和果等样式,如爽酒十样卷,为佐酒点;其他还有千金碎香饼、浮萍面、朱衣饭、乾炙满天星含浆饼、撮高巧装坛样饼等。惜所记仅存名目,末述制法。
《食谱》
《食谱》,古代饮馔类专著,唐代韦巨源撰。系韦氏拜上书令后撰成。今存残本,收入《唐代丛书》第三集。谱列饭菜58种,面食点心有饼、面、膏(糕)、饭、馄饨、粽子等。菜肴大多为用鱼、鳖、鹅、熊、鹿等动物为料制成的各种荤食。每种饭菜名目下,均附简注,说明主料或制法。如生进二十四气馄饨附注称:花形馅料各异,凡二十四种。葱醋鸡附注称:入笼。凤凰胎附注称:杂治鱼白。这些食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王室饮馔状况,具有陕西地方特色。附录四种:(一)附谢讽食谱中略抄五十三种;(二)附张手美家,列举当时设于苏州阊门外的张手美家按节日供应的著名食品与日期,录苏州风味小吃19种;(三)附建康七妙,述金陵(今江苏南京)士大夫家饮馔特点;(四)附花糕员外,简记此糕名称由来及其用料与制法。
《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唐初,由欧阳洵等十余人费时三年编成。“分门类事,兼采前世诗赋铭颂文章附于逐目之后。”武德七年(624)九月成书,凡100卷。引用古籍1431种,引文比较完整,并非片断实录。宋人陈振孙说:“其所载诗文赋颂之属,多今世所无之文集。”以1965年中华书局印本为佳。属饮馔部分,集中于此编第72卷食物部。部之下又分9类,依次为:食、饼、肉、脯、酱、酢、酪苏、米、酒。此外,第73卷杂器物有食具类,第81、82卷药香草部香料、蔬菜类,以及卷85百谷部,卷86、卷87果部,卷90、92鸟部,卷93至95兽部,卷96、97麟介部,分别记有粮食、水果、食禽、兽、水产品的艺文。各类之下,先释名记事,然后随标引书名记载抄录的诗文歌赋,对研究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孙思邈(约公元581—682),是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活过百岁,人称“药王”,在他的巨著《备急千金要方》卷26中专讲“食治”,即饮食疗法。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食疗与药疗两者应结合起来。因“食能排邪而安脏,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求也。”他指出饮食能排除邪气以安脏腑,资养血气,使精神爽快。他认为节制饮食也是养生法之一,应当“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饱则伤肺,饥则伤气,咸则伤筋,酢(即醋)则伤骨”。
《清异录》
在调味品中,宋初陶谷《清异录》称“酱,八珍主人也;醋,食总管也。”他把酱列为第一,醋列为第二。李石《续博物志》:“仙家谓醋为华池左味精。”
唐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酱醋在饮食生活中分别被提升到“八珍主人”和“食总管”的显著地位。“八珍”原是我国古代对烹饪方法及其制品的总称。《周礼·天官·膳夫》说,周天子在用膳时要求
作者是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醋文化研究室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