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邵飘萍与石评梅 作者:郭小龙 时间:2021-08-25 次数:438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京报》在民国时期初办时,仅有一种副刊(《小京报》),主要刊载一些剧评、小说、游记及文艺掌故之类。随着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我的外公邵飘萍欲扩充副刊,无奈人力不足,资金匮乏,于是萌生了借助社会力量办副刊的念头,登出了广告。不久,一些社会名流学者、专家教授及学术团体纷至。北大学生欧阳兰等人为了争取主编《京报·妇女周刊》,组织了一个“蔷薇社”,请石评梅出面与外公接洽交涉(因此前石评梅在《京报》副刊多有诗作发表,与外公较为熟悉)。
  一天,外公接待了石评梅。得知她的来意后,外公先讲了自己一路办报的坎坷——屡遭封馆、通缉、坐牢等经历,试探评梅对时政的看法。她直言不讳:“积弊日久,欠债愈多,作为喉舌,报纸不去抨击,谁去抨击?报纸不替民众说话,谁替民众说话?邵先生,您做得极对,我十分佩服。不过,我们几个,才疏学浅,当然不敢效董狐之笔,步邵先生的后尘。但是我想,总不至于给《京报》抹黑的吧?”外公听了,颔首微笑。又问:“如果办《妇女周刊》,石小姐作何打算?”评梅说当今中国有多少女子还被束缚在封建礼教之中,她们谈何平等?有多少女子还被湮埋在柴米油盐之中,她们谈何自由?有多少女子还奉贤顺贞节伦理之中,她们谈何博爱?《妇女周刊》就是要唤起女界大众去创造新生……她的侃侃陈词,令外公为之动容,随即答应她,由“蔷薇社”承办《京报·妇女周刊》。嘱咐评梅回去即着手筹备,可将刚才的讲话作为《妇女周刊》的宗旨,拟一份发刊词。一周后,《妇女周刊》问世了。一时间,成为女界之舆论喉舌,成为新时代女性言论消息之总机关。
  此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惨案翌日,外公赴女师大,给烈士刘和珍拍照,遇评梅,向她约稿。评梅连夜赶写了《血尸》一文,控诉反动军阀之暴行。
  一个月后,外公因“宣传赤化”,壮烈殉难。评梅含泪撰写悼文,谓联军进京,邵先生便背上“赤化”,在天桥被枪决了。《京报》从此永别了!可如今我还觉得《京报》是最能反映青年思想、民众愿望的。
  说来有缘。后来,外公之长女、我的母亲求学于师大附中,有幸成了评梅的学生(还是石老师最喜欢的学生)。评梅老师去世后,学校举行追悼会,文静而内向的母亲抽咽着走上讲台,做了沉痛的发言。当时我的父母同级不同班,因文学牵线成为恋人。他们曾多次赴陶然亭为石老师祭奠。父亲当时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我们访评梅墓,立于碑前三鞠躬致敬,后又至高君宇坟头,细读评梅所题之字,最后一句‘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真让人心里感到一种凄楚。”
  嗟乎!先辈们远离而去,其英灵永存。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