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秦华
初见智丽,是在团县委组织的一次“爱心助学金”发放仪式上,她轻挽着母亲刘富莲的胳膊一起走上台,紧抿着嘴唇,羞涩地伸出手接过救助金。抓拍这一场景时,我把镜头的焦点移落在智丽渐渐湿润的眼睛,刹那间,取景窗中这一双澄澈干净、满是感动的眼睛触动着我,好似在悄然传递着它背后藏着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活动结束,我留下了智丽的联系方式。在团县委书记蔺志新的帮助下,我还联系到在县公安局网监科工作的程艺,他是曾走访过智丽家并给予过他们帮助的社会爱心人士。九月的一天,在程艺大哥的引领下,我们来到徐沟镇张楚王村,虽然离上次走访已过去很久的时间,但程大哥还是熟记着通往智丽家中的那条水泥小路,经过30多分钟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智丽生活的这个地方,一起围坐在简陋潮湿的小屋,倾听着这位90后女孩的漫漫求学故事。
一
从智丽记事起,“被抱养的女孩”这个概念似乎在心里早已根深蒂固,它没有被回避,没有被隐瞒,没有成为一个被小心翼翼藏在潘多拉盒子中的秘密,而是她从小就开始接受的一个事实。只是生活中需要面对的事实太多,相比同龄人,智丽接受面对着太多残酷事实的发生。小时候,家里的贫穷让智丽更早地面对了生活的艰辛,理解了父母的不易,懂得了自己肩负的那份责任。
一本方格子作业本,她会为了省下几毛钱而不舍得浪费一张一角;她喜欢用铅笔写字,因为本子写满就可以擦了再写,写满再擦,直到每个小方格中反复擦写的印记再看不清字的笔迹。“七八岁的时候,不知怎么的,就是爱写,家中的墙壁上,地面上,火炉旁,废报废纸上都曾爬满我幼时歪歪扭扭的字。”智丽微笑着回忆童年写字的美好。
“以前院子里有个西房,智丽常常用粉笔在房子的土墙上写字,这娃娃,爱写……”智丽的母亲说完话总会有一声长长的叹息,流露着这位母亲对生活太多的无能为力和不能满足孩子生活需求的内疚感。
生活的穷困让母亲刘富莲日夜忙于生计,忙于田间劳作,对家中的事务和幼小的智丽无暇顾及。那时,智丽便成了操持家务的“小大人”。“那时候,爸妈中午不常回家,晚上也会回来的很晚,我就是那个时候学会的做饭。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看看炉子灭了没,然后放下书包开始准备和面、炒菜,到时间见爸妈还不回来,自己就先做着吃,然后再把菜搁在炉子旁温着等他们回来吃,这之后才开始写作业。”
“周末的时间,我跟着妈妈去地里干活,那时家里养了一些羊,自己常会和妈妈手拉手一起去放羊。放羊太苦闷了,我会带作业来消磨时间,结果作业本被羊群吃掉了,惹得我哇哇大哭。”回忆起童年的生活,智丽总会仰着头,她说着,笑着,那声音充斥着这间不大的屋子的每一个角落,母亲也会时不时的扭过头来看看坐在床边的智丽,她总是一声叹息后把眼眸垂的很低,不再说话。
身为同个年代,不过相差三岁的自己,这样与智丽并肩坐在床边,看着她总是一副很释怀的笑脸,和仰起头想要把快掉下来的眼泪流回去的一刻,自己一时竟不敢再抬头与她相对。
二
升入初中的智丽,曾单纯地以为这一切坏的情况都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上苍没能满足她的小愿望。而是又一次的在她单薄的肩膀上加了一些沉重的东西,让她又一次地面对着生活不易的事实。随之而来的烦恼、不快乐、眼泪,越来越多,超出这个年龄本身的抉择,也越来越艰难,越来越复杂。
初二那年,智丽的大哥为改变家中穷困的现状,决定与自己、与命运赌一把。他从外面借来一笔钱养牛,却因为经验不足栽了一个大跟头,赔损了十几万元。“十几万啊,那对我们家而言,真的是一笔天文数字。”智丽红着眼眶,声音中夹杂着无尽地悲凉。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家中原本艰难的生活变得更加寸步难行,母亲的黑发也在一夜之间变得全白,如今,岁月的沧桑赫然出现在刘富莲那张蜡黄的面庞上,落满了绝望的褶皱。“那一时间,家里几乎天天都挤满前来要债的人,父母伤心痛骨地变卖了家中所有能卖的东西,可这远远不够大哥欠下的债。”智丽的声音越来越哽咽。
是啊,当智丽在深夜看到母亲流着眼泪,用满是厚茧的双手不停地数着五毛、一块的零钱准备用来还债时;当她看到母亲整日整夜超负荷劳作而引起的关节疼痛时;当看到母亲为了自己的学费东跑西跑,东借西借时……她突然惊醒,如果继续选择上学,对这个家,对母亲,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们抱养我,是为了年老有所依靠,而如果我的存在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累赘,家里的温饱都成了一个难题,我还如何能够心安理得的去念书?”
没多久,智丽用决绝的姿态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学校。给母亲辍学的理由,只是简单潦草的一句“我学习不好,上也没啥用,干脆退学打工挣钱吧。”面对一个生活穷困潦倒的家庭,整日为还债奔波的一位母亲,智丽的选择并没有太多人在意,家人也没有觉得有何不妥。
而就在智丽以为自己再也无法走进校园的时候,已经调整好心态准备撑起这个家的时候,丁俊丽老师出现了。“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让我永远尊敬,永远爱戴的人。”智丽语气严肃而坚定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丁俊丽是智丽的初中班主任,在智丽辍学回家的一周里,她不停地打电话劝说智丽回校读书,发动同学们到家中和智丽谈心,向学校说明智丽的家庭情况并争取帮智丽免除学杂费……
三
有了丁老师和学校的帮助,智丽重新返回了校园。只是能够再次坐在教室上课的智丽,远没有想象中的快乐和高兴,她需要承受的压力和烦恼实在太多。在学校上课,她的脑袋总会浮现出家里一团糟的情形;回到家中,却又总想着逃离这个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地方。初中时代的智丽,承载了太多与年龄不符的情绪,她阴郁、烦躁、沉重、忧伤……生活的遭遇让她感到悲凉,生活的苦难让她觉得不公,负重前行的感觉让她疲惫。
初三那年,智丽在重压下再次辍学回家,她不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能够如何做出选择。想上学却又不敢、不能,辍学了又茫然无措。离开学校半个月的时间,智丽一直在这种挣扎矛盾的状态下撕扯。而就在她濒临绝望,走投无路的时候,来自社会的爱心悄然涌向她的身旁,这一股强大的爱的力量如一颗幸运彩蛋般的“砸”在了智丽苍白无力的小世界中,而这样的“幸运”和潮涌般的暖流给智丽艰难的生活带来了转机,对智丽自己而言,这更像是一次“重生”。
终于,爱心的传递让智丽又一次重新回到学校。生活上,学习中,作为班主任的丁俊丽时刻给予智丽最真切的呵护与帮助;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学得累不累,丁俊丽在无形中给予智丽亲情般的温暖和关爱。
“丁老师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扶,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对丁老师,我有太多太多说不尽的感谢和感恩,那不是用言语就能够表达出来的。”
每谈起丁俊丽老师,智丽的情绪都会显得很激动。“你知道过几天大学入学报到是谁送我去吗?是我们丁老师。我妈身体不适,她知道没有人能够送我,所以主动提出要陪我去学校。”这时候的智丽,就像一个小孩儿有很多糖果般的幸福和快乐。
从智丽初中毕业,高中毕业,考入一本大学,这期间,丁俊丽从来没有中断过对智丽的关心和帮助。记得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魏老师,她角色中所诠释的“他是我的学生,我不能让他失学”的信念和坚持,那样淋漓尽致,那样感人肺腑。而这,不正是丁俊丽老师的真实写照吗?
四
“高中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但更多的是充满了爱。”智丽这样形容她在清徐中学的日子。那时候,智丽的故事受到越来越多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他们一点一滴的关爱让智丽倍感温暖和有力量。“好多好心人的名字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只能通过写信或是交由蔺书记来转达我的感激之情,我在心里面也会一直祝福着他们。”“还有还有,我的杜志茹老师、董晓玲老师、张生平老师都给过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真的特别感谢她们。”智丽眨巴着眼睛,嘴角上扬的时候,眼眶中打转的眼泪从她的眼角轻滑落。我想,现在的智丽,是快乐的。她在这样坎坷挫折的命运当中遇见这么多的美好,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幸运和幸福呢?
说起自己的未来,智丽充满信心。“当然是做一名老师了。接受过这么多人的关爱和帮助,我唯一的心愿,就是把大家对我的爱和帮助一代代的延续下去,我想用我自己的爱和力量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知道,生活没那么糟,生活有多美好。”
友爱之手为挣扎在困境中的智丽托举起希望,让她能够像所有年轻人一样紧握自己最初的梦想,一路前行。如果每个人都能伸出友爱之手,用爱汇聚成坚实的力量,那我们心中的希望就会是永恒的,那些梦想也将不再是一种渴望……
最初的梦想 永恒的希望
——记贫困大学生智丽
作者:秦华 时间:2012-10-14 次数:269 语音阅读: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