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网格化 服务心贴心 ——西谷乡农村网格化管理工作小记 作者: 时间:2012-10-14 次数:132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常映红“建立县乡村三级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完善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形成县、乡、村、网格“四级联动”,组织架构、运行管理、信息支撑、组织保障“四大体系”完善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真正实现基层社会管理水平、公共服务能力、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明显提升……”全县加强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以来,西谷乡高度重视,责任到人,结合“文建明工作法”的“两下”工作以及“向人民汇报、让人民评议”活动,通过实行“三步走”,在全乡范围内大力推行农村网格化管理体系,真正做到了“管理网格化,服务心贴心”,截至9月份,该乡共摸排反馈问题45件,解决38件,其余问题正协调有关部门积极解决。
  抓学习,提高服务水平
  2011年,西谷乡在全县范围内率先成立了乡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积极推广“文建明”工作法,今年以来,他们多次请来省、市、县相关部门领导、大专院校专家、基层一线调解员给乡、村两级干部“授课”,并深入各村开展调查研究,和一线社会管理人员进行座谈,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升以往工作经验、借鉴发达地区网格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理念,提出在全乡各村构建“立体分类式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这种服务模式突出强调“面对面”,要求党员干部下移工作重心,变“坐等群众上门”为“主动下村服务”,变“下面一根针”为“下面一张网”,变信息传导“上对下”为“下对上”。参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管理服务团队,除乡、村两级干部和广大党员外,还动员了民警、教师、医生等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基层妇女、青年、老年等群体中的优秀分子,在管理服务过程中,参与者经常深入群众进行走访联系、解决民情、采集信息,拓宽了党委、政府听取民意、集中民智、解决问题、形成共识的渠道,为决策部署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促进了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抓覆盖,实现机制科学
  所谓网格化管理,就是把农村像围棋棋盘一样划分成若干小格,每格内安排一名网格长,使每一个网格成为社会管理服务的基本单元,全面实现农村管理和服务的全员化、信息化和精细化,使管理和服务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按照村民分布特点和人口数量,西谷乡以20---50户为一个小组,100---150户为一个网格,将全乡精确划分为9个中心、63个网格、264个小组,由村“两委”干部担任网格长,村民代表担任小组长,确保全乡范围内全覆盖、无盲点。同时,建立了网格长和小组长工作职责,要求大家按规定办事、按规章行事。网格员们通过上门走访、电话联系、发放联系卡等形式,采用拉家常、交心谈心等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方式,定期、不定期地联系服务群众,帮助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为做到“排查全覆盖、管理无缝隙、服务全方位”,该乡还制定了《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网格化管理流程图和便民服务流程图、《村干部周例会制度》,各村每周召开一次会议分析研判、部署工作,乡党委、政府每月召开一次通报会暨民情分析会,将本月工作详细分析研判,部署到位。良好的工作机制和服务流程促进了工作的顺利、正常开展。
  抓党建,确保扎实推进
  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实行党小组全覆盖,通过党建带网建、网建促党建,该乡在63个网格内全部建立了党群温馨小组,并开展“三亮、三比、三评”(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成效,比学习、比奉献、比服务,领导点评、党员互评、群众测评)活动。党员温馨小组的职责是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反映和协助群众处理突发事件,联系群众、反映社情民意,及时了解掌握本网格内群众的思想动态、调解矛盾、化解纠纷,发现和培养优秀群众加入党组织,协助党组织做好本网格内的信访和稳定工作,开展群众之间、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等。实践证明,党群温馨小组的建立,不仅增进了党群之间的鱼水情谊,增添了群众之间、邻里之间的团结互助意识,而且拉近了党与群众之间、居民之间的距离,为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全乡上下真正做到群众事情有人管、群众问题有人解,群众心声有人听,许多百姓高兴地说:“网格化管理真正成了‘百姓网格’。”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