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继祖(1913-1983),又名张富全,西南坊村人,祖籍榆次鸣李村。1931年,他和李延年在本县组织了“耕心斋”读书会。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担任中共上海局交通员期间,为革命根据地输送了大批青年。后任陕甘宁边区保卫处办公室主任、陕西省科技厅任职。
革命历史纪事
(61-66)
61.上级领导机构调整
1941年8月22日,中共晋西区党委决定,在原晋西区八地委所辖范围内划出清太徐、榆、太、祁等平川县委组成七地委,中共清太徐县委改属中共晋西七地委领导。晋西区七地委至1942年8月撤销后,中共清太徐县委仍归中共晋西分局八地委领导。
62.清太徐敌工站成立
1941年秋,为开辟敌占区工作,上级选派干部在清太徐地区建敌工站,胡耀东任主任。敌工站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日伪动态,收集情报,建立内线关系,铲除死心踏地的汉奸,对日伪发动政治攻势,瓦解敌人。清太徐敌工站受上级党委和清太徐县委双重领导。
63.日军推行第三期“强化治安”
1941年9月1日起,日军在清太徐推行第三期“强化治安”,日军在其“彻底掌握平川占领区”的口号下,实行:一、经济总封锁;二、军事、政治、文化全面突击;三、对边山游击区进行“扫荡”。清太徐抗日形势急剧恶化,斗争进人艰苦阶段。
64.清太徐党政军各组织分批向山区根据地撤退
1941年10月,接地委指示,县委决定全县党、政、群干部和地方武装有计划地进行暂时撤退,具体方案是:一、先将妇女干部全部撤回山区根据地;二、将分散在各区的基干游击队编入游击四大队:边山公安基干队、清三区基干队、太五区基干队等三支游击队组成第一连。青年基干队、平川公安基干队、清东区基干队、太三区基干队、太四区基干队等五支游击队编为第四连。整编后,四大队四个连撤回交城山根据地;三、留工人基干队在清太边山坚持对敌斗争;四、地方行政干部实行精干隐蔽,除留少数人坚持斗争外,其余撤回根据地学习或分配其它工作。至11月底,暂时撤退工作基本完成。
65.中共清徐(秘密)县委成立
1941年10月,为适应日趋恶化的斗争形势,中共晋西七地委决定成立中共清(源)徐(沟)(秘密)县委(与公开的中共清太徐县委并存),任命张云为书记,洛风为副书记。内设组织、宣传两部。下属清东、徐东、徐西、太三等四个(秘密)区委,苗庆滋、李景文、米峰分别任清东、徐东、徐西区委书记。秘密县委曾驻柳湾等村呈流动状态。干部多采取职业隐蔽、单线联系的活动方式,县委领导入驻南社、里旺村和太谷县城等地。秘密县委的任务是:主要保存革命力量,在保存原有党组织的基础上力求发展;开展向敌占城市派遣、打入、建立内线关系工作;收集情报,建立秘密交通和联络站。
66.秘密县委召开扩大会议
1941年11月下旬,秘密县委在洛阳村召开扩大会议,张云、洛风、王瑞生、李景文、苗庆滋、孟鲁青、赵晟等参加,县委书记张云主持会议。会议着重研究了如何巩固平川农村党组织的问题,决定干部职业化隐蔽,不与公开的党政干部接触,党员分小组以群众身份进行活动。会上,县委主要领导进行了分片包工:洛风在南社职业隐蔽负责潇河以南、汾河以东工作;张云负责清源汾河以西工作;赵晟负责太原汾西及汾东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