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缕来自“治愈系”的清风 ——“赤脚医生”阎晋文与他的“保健站” 作者:张月英 时间:2021-07-23 次数:978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他是一缕来自“治愈系”的清风
——“赤脚医生”阎晋文与他的“保健站” 

阎大夫与患者交谈

  以初心治愈理想: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大夫
  这是一个小小的诊所,走进去,就这样不期然遇到自己的童年。
  记忆中,童年时的乡村卫生所,就这样简约,几块钱的包包药,三两顿服下去,那些小毛小病早已大好了。而这些保健站的大夫们,仿佛神一般的存在,全村人谁有个头昏脑热肚子疼,亦无论妇科儿科男科甚或擦破碰伤,到保健站去,把把脉、看看舌头,中西医结合,“一站式”看病,个个都是全科大夫。除非有特别严重的病,才会去县城或省城的大医院,去做个B超拍个片子什么的,大多数的小毛小病,这些“保健站”的“赤脚医生”,几乎对村里每一户每个人的体质情况,都了然于胸。大家的小毛病,在他们而言,用时下的一句话表述就是:这都不是事儿!
  位于县二中后门处的阎晋文诊所,正是这样一处给人以童年时村保健站感觉的所在。
  年近古稀的阎晋文,是清徐县有名的中医大夫,其实,更准确地说是有名的全科大夫。他的名气,不仅来自于市县卫生系统授予的“清徐县名中医”、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称号,更多则来自于众多患者粉丝的口碑。好多次,身边的朋友或家人遇有身体不适,都会听他们不约而同说一句:二中后门找阎大夫看看。于是每每路过这个地方,看到里面外面时常人满为患时,便知道在县城一隅的这个地方,便是其诊所所在地。
  出生于集义乡桃园堡村的阎晋文大夫,家中兄弟姐妹四人,他是长子。
  从医52年、党龄47年的他,回首自己的人生履历,一个“医”字贯穿始终:受其当村医的大伯的影响,打小儿他就想要当一名像大伯一样受人爱戴能为大家解除疾苦的医生。每每看到当医生的大伯,将一个个痛苦不堪的病人,吃点药打一针就能治得精神抖擞时,他就感觉太神奇太了不起啦!以至于和小朋友玩过家家,玩得最多的游戏,就是用听诊器给人看病,用注射器给人打针。再大点,一次上语文课,当老师问大家长大后要干什么时,他第一个举起手,毫不犹豫地响亮答道:我的理想是,长大了到“保健站”,当一名啥病都能够治好的好医生。1969年,年方15的他,因缘际遇成为本村桃园堡大队保健站的一名赤脚医生,这一干就是四年。
  1973年,这名年轻的赤脚医生,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一方百姓,进入山西省中医学校,开启了为期二年的中专学习。期间于1974年1月光荣入党,成为全班50名学生中仅有的两名党员之一。
  1975年7月,完成学业面临毕业分配之际,作为班里的学习委员,因其学业优秀深得学校器重正准备留校时,在国家“三不留四面向”的大潮中,身为党员的他,第一时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并于1975年8月回到清徐,成为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大夫。他发挥自己所长,中西医结合,先后在县医院外科、内科、医务科、中医科等科室工作,曾担任县人民医院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住院部主任、中医科主任等职。 

阎大夫订阅的书报与读书笔记

  1981年11月15日,荣获“新长征突击手”的他,其典型事迹被《太原日报》以诗配图的形式,对其进行报道点评:
  理想在哪里起飞?
  青春在哪里闪光?
  你认准了“救死扶伤”这一行。
  晨曦微露,
  你轻轻地来到病人身旁。
  用一颗滚烫的心,
  把一个个生命的火焰燃旺。
  中西结合博采众长,
  巧治阑尾炎,
  受到患者热情赞扬。
  一本二十多万字的笔记啊,
  描绘了你美丽的青春和理想。
  清徐县人民医院医生阎晋文,通过攻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摸索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的路子,获得了显著成绩。
  这一年,他27岁。一本20多万字的笔记,中西结合巧治阑尾炎的医术,生动记录了青年时代的他,是多么的好学上进,多么的爱岗敬业。
  1985年,县中医院刚刚成立,31岁的阎晋文大夫在县医院工作整整10年后,再次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觉悟,服从上级安排,调任县中医院,成为这里首任分管业务的副院长。这一干,又是16年。
  喜欢专研业务的阎大夫,对于自己的定位是:适合专业技术岗位,不适合当领导。为此,经多次主动申请后,2001年,时任县中医院副院长的阎大夫,在他的一再要求下终于离开领导岗位,被调往县城二中当校医,这一干又是14年,一直到2014年退休。
  初入社会“赤脚医生”的4年经历+2年省中医学校的中专学习生涯+10年县医院全科医生+16年中医院业务副院长+14年县二中校医,退休前的阎晋文大夫,其职业生涯完完全全可以用“全科医生”四个字来概括。 

阎大夫为患者看病中

  一路走来,从年少时光到青年岁月再到夕阳初上,他以一颗来自童年的初心,用理想治愈现实,更从现实奔赴理想!
  以坚守治愈患者:啃硬骨头是他最大的人生乐趣
  不为名相便为良医!喜欢“啃硬骨头”的阎晋文大夫,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潜心攻克医学难关,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他认为,医术求精,只有在攻克疑难杂症中,方可与自己一决高下。
  治病救人是一份令人“上瘾”的工作。为患者治病,阎大夫乐在其中。他这样形容自己为病人治好病时的快乐心情:能够治好患者的病,特别是一些疑难杂症,那一份快乐与成就感,甚至比患者本人都要开心激动。
  对于患者的感同身受,作为一名医生的他,那份最初心,缘起于他自己的母亲患上糖尿病。面对亲人的苦痛,身为医者倍感这份职业的分量。为医治母亲的糖尿病,他做过最细致最认真的研究。每天,他定时给母亲查七次血糖,他用连续3个月的平均值,用来分析母亲胰岛功能状况,那一份医者仁心与为人子的拳拳孝心,启迪他从此以患者为家人,努力把患者的病痛当成家人一般换位思考。
  多年来,勤奋好学的他,不仅治病救人当医生,而且教书育人当健康讲师。他曾是县卫生局多年来评定医生职称的评委,清徐卫校的兼职讲师,县城二中的校医兼健康课老师。提起阎大夫的医术,县城二中的老师无不伸出大拇指。每年开运动会,有学生崴了脚、扭了腰,阎大夫一针见效;附近幼儿园的老师们,也多次见证了阎大夫的医术,幼儿园小朋友脱臼,阎大夫轻轻一摁,胳膊就完好如初啦。源于此,每年的县运会,阎大夫都是运动健儿们的守护神。 

小黑板是阎大夫的宣传栏

  而今,年近古稀的阎晋文大夫,依旧以朝气蓬勃的精气神,守护着一方群众健康。要问阎大夫治啥病最拿手,听听患者对他的评价:阎大夫是全能手,普通的小毛小病随手拈来不在话下,特别是对医治妇科病、肝病、肾病、嘴眼歪斜这些病,均为他的长项。
  阎大夫慈眉善目,一脸慈祥。只要诊所一开门,他就会被一群患者包围在中间。而他也仿佛一颗定心丸,不慌不忙地坐在凳子上,一脸气定神闲地为桌子对面的患者一一仔细诊断,开处方,打针,亦或娴熟地用药钵子捣药、碾药,包药,同时与不同的患者聊着不同的话题,润物无声地为其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更从心理与思想上给予疏导。正如有患者对阎大夫的评价,他看病特别有耐心,无论有多少病人都有条不紊犹如练太极一样,慢慢儿细细儿不慌不忙一个个来。特别是村里来了的,阎大夫更会多一份偏爱,他总说,村里人好不容易大老远来一趟,多为他们分析解释一阵子,就可以让他们对战胜疾病更有信心。
  对于传统中医,阎大夫情有独钟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一个好中医就是一个好厨师,因为中药离不开五味。实际上我们日常饭菜中用到中药的地方就很多,所以在饮食方面要科学搭配。
  关于中西医的特点,阎大夫认为,真正的中医必须会辨证施治。同样一种感冒,以中医角度,就分为好多类:有风热、风寒、暑湿、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一样的感冒分七种,须对症治疗才行。西医则往往是一种药同治,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病人,西医吃的药几乎都一样。
  中医看病和西医看病不一样,西医以化验为主靠仪器诊断,中医靠“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根据临床表现推到发病原因。比如一个病人身上长了瘤子,西医化验出来用割除的办法处理,追究的不是为啥有瘤子?根源在哪里?中医则是通过一步步推理,寻根治本。此外,对于现在医院分科太细,阎大夫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身体是一个整体的大系统,分科太细免不了会识之偏颇。关于医术高低,阎大夫的观点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再差的医生也有治好的病人,再好的医生也有治不好的病人。但是比例不一样,概率不一样。普通头昏脑热都一样看病,真正医术高的医生,体现在对疑难复杂病的诊治上,昨天自己看不好的病今天能看好了,别人看不好的病咱能看好了这才叫过瘾。
  早些年,有个晚期肺癌的患者,因无法手术,从大医院转回家里保守治疗。阎大夫刚接诊时,老人一天能吐半盆血。在他的中医调理下,老人不到20天就不再吐血,之后又活了10多年直至90岁去世。 

晨练中的阎大夫

  几年前,六合村刘姓患者,因持续高烧在大医院住院久治不愈,打听到阎大夫后,抱着试试的心态吃了几副中药,结果当天服药当天见效。经阎大夫分析,其只要原因是因大便不通所致,用泻药处理后加以调理,很快便得以痊愈。对此,阎大夫也多次发表自己的感慨:其实,中医疗效未必比西医慢,只要用对药,一样能立竿见影。
  阎大夫人品好医术高,他的名气也不胫而走,大家口口相传,他的病人除了清徐本地的,更有来自晋中、太原、吕梁,甚至北京等地的都有。遇到他出去学习走了几天,他的患者就是铁杆粉丝,死等!
  以静气治愈浮躁:剪一段慢时光留给自己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用这首来自《荷塘月色》中的歌词,来描述阎大夫的业余生活恰如其分。
  爱好广泛的阎大夫,总能在忙碌的生活中,“自私”地想方设法腾出一点时间留给自己,去拾回一份从容与淡定,同时也更加可持续地为患者保留一个更好的自己。
  剪一段时光去学习充实自己。一日三省,爱学习的他,一直以来便以曾国藩为毕生偶像。阎大夫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中医的四大经典名著:《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阎大夫都一字一句抠过四五回,好多篇章他至今都能随口背来。
  爱学习的他,不仅从经典中深挖细究不断钻研,而且通过报刊杂志等各种途径不停学习:《健康指南》、《中医杂志》是他多年来必订的报纸;中央十台的《健康之路》,中央四台的《中华医药》是他每期必看的栏目。
  剪一段时光给自己的业余爱好。阎大夫还是一位爱好广泛的时尚达人。打乒乓球、练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形意拳、下象棋、吹笛子,他都能蛮专业地来两手。他爱惜时光从不浪费时间,疫情期间宅在家里,他愣是通过自学学会了拉二胡。
  “作为一名医生,你本身的专业就是搞健康的,所以,医生本人身心健康,对于患者最有说服力。如果医生自己浑身是病,作为医生也是一种失败!”阎大夫常常这样自勉。退休后的阎大夫生活更加自律,他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6-8点去广场晨练。早饭后,上午9点准时到诊所上班。中午的午睡时间雷打不动,下午三点到诊所接着为患者看病。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健康不仅限身体,而是要身心健康。对于患者,他不仅是医生,更是知心朋友。百病皆生于气!阎大夫经常这样告诫患者。为患者看病时,他的耐心不仅用之于对患者身体不适的诊治,而且更用之于心理的沟通疏导。
  阎大夫诊所简约温馨,三两间低矮的小平房,常被朋友们调侃出清徐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琴友,往来患者多。可以下下棋,练太极,拉二胡……
  大道至简,在阎大夫诊所的墙上,挂着一块蛮有怀旧情怀的小黑板,熟识他的人,都把小黑板称作是阎大夫的“黑板报”,上面的内容,常常会不停更新,有时是名人的格言警句用以励志,有时是健康小知识与大家共享,有时是温馨提示语与大家互动,阎大夫的“宣传栏”方便实用,没有现代显示屏的高大上,无需电脑链接的现代化,只一支粉笔在手,结合近期患者所需与自己心得体会,坐个小凳子一行行写出来,一手粉笔字还蛮漂亮!
  诊所门口,常聚着一群棋迷朋友,有时三三两两,有时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得闲时,阎大夫也会坐到棋桌前杀上两盘过过瘾。
  家庭中,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阎大夫和身为教师的老伴儿,总教导孩子们要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学习,诚诚实实做人。而今,孩子们个个懂事。特别是他的小儿子,一直就是他的骄傲:上学时一直名列前茅,从县城二中到山大附中,再到上海交大,而今在微软公司工作。
  知足常乐的阎大夫喜欢简约生活,这不,不爱穿新衣服的他,却最爱穿儿子们退下来的旧衣服。他总觉得,这些收藏着岁月的旧衣服,穿在身上特别熨帖。这天,晨练归来的他,身上穿的是一件小儿子上海交大的夏季校服,穿在身上,穿出了独特的青春感觉,穿出了父子情深与亲肤之爱。
  做健康卫士,守一方安康。他是一缕清风,一缕来自医卫界“治愈系”的清风,以初心治愈理想,以坚守治愈患者,以静气治愈浮躁,以一份出世与入世的脱俗,诠释着医者仁心的使命与担当!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