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2019年,农历乙亥年春天,杨房村委在筹集的土地里种了百亩葫芦,一时间村里村外人人好奇,说这么多的葫芦种了能干什么?为什么种这么多葫芦?
面对这么多疑问,我要回答大家的是,其实“葫芦”和杨房营有很多的缘源,要想搞清楚这些缘源,还得搞得懂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请大家听笔者从一个古代神话聊起……
葫芦和神话的传说最早始于东汉时期,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当中,最早记载了盘瓠,民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一文中关于盘古的考证即为盘瓠,意思就是葫芦。
盘:古义解释为开端。
瓠:即葫芦,寓意为生命的繁衍。
引三国吴人徐整《三五历记》云:“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盘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创造天地万物的大神,传说他被孕育在一个大的“瓠”里,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长大了,混沌无序的大瓠已令他喘不过气来,他挥动拳头,抬起双脚,开始击打瓠壁,他要打破这浑噩世纪,创造一个新天地。
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声,这个大的“瓠”被盘古捅破了,他露出头来,贪婪的吸噬着这瓠外的新鲜空气,他分外地亢奋,拼尽余力,把瓠壳砸破,挣出身来,倒在瓠外,作为一个有使命的神来说,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他的精化作“伏羲”,他的气化作“女娲”,他的神化作“神农”,于是我们的故事进入了三皇时代,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和《吕氏春秋》。
《运斗枢》、《元命苞》等书载:三皇为伏羲、神农外,还有建立婚姻制度造人的女娲。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奉为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龙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伏羲、女娲开始创造环境,扫平动荡,开始补天,开始造人。
而“神农”则另有他的爱好和使命,他开始尝百草,验药效,悬壶济世。
他沿黄河逆行北上,再寻汾水继续向北,这天来到一个东西两面环水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后来的羊坊口)。
羊坊口两头环水,古树参天,地灵兽走,灌草芬芳,神农氏很喜欢这个地方,他在“羊坊口”驻足几天,并在一个向阳背风的肥沃地里种了几颗“葫芦”籽,以示这里是他特别钟意的地方。
于是接下来的岁月里,羊坊口这个地方便长满了葫芦。这是一种高约一掌到两掌间个头不等的大个葫芦,皮质厚实。那个时期也没有年月季节之分,只知道天气暖和的时候,就有被野禽野兽咬开或碰撞开的种子落地发芽,开始不断长蔓不断生叶,它有一种手指一样的青丝,可以抓住任何一个接触到的物件,如树枝或是高的山头土坡,便这么一截一截盘上去。临天气最热的时候,便会开白色的花朵,是晚上开的,一种空芯花一种实芯花,通过夜蛾子什么的昆虫采乱花粉,就结出了小的葫芦。这种小葫芦阳光雨露均沾,吸食天地灵气,日月精华,慢慢长大。
在羊坊口生长着数量很少的土著人,他们很奇怪这种怪怪的神奇的东西,青皮的时候可以吃,老透晒干了里面是空的,可以装东西盛水,真的灵哉妙哉!
三皇时代过去便是五帝时代,五帝之一的尧帝都城离“羊坊口”不远,他几曾率众或独自踏足羊坊口,尧帝很欣赏葫芦这种植物,他认为这种神奇多能的东西就是老天赏赐给世人的宝贝,大家都应该珍惜!
唐尧亲自摘了几枚大葫芦回去装水,装“醯”,并依照它的型烧制陶器,受益良多。
而后也是五帝之一的夏禹,率众治水,途径羊坊口,发现了大葫芦。葫芦这种东西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聪明的人见了脑塞开。聪明的大禹看见羊坊口的孩童们抱着大葫芦在河里戏水,那葫芦忽上忽下,总是漂于水上,小孩抱着葫芦,就如同始终在岸边不远,游泳累了便抱住葫芦休息一下。大禹率众治水,亲眼所见许多部下因为水中无助,力尽人亡,眼前这种大葫芦不正是治水之需吗,“老天助我也”夏禹高兴道。
接下来他和部下们一道,用绳索把四、五个大葫芦系在一起,牢牢绑在腰间,于是这种很简陋且实用的泅渡用具诞生了,这种简单易行的工具在中国古代有水泊河流的地方一直沿用到解放后许多年。
唐宋元明清时,杨房营一直有葫芦种植,杨房营村东西环水,为河上人员往来方便,善水的村民们在河岸赤身泅渡驼人,俗称“水驼”,浮水葫芦更是他们利于保身必不可少的随身物件,“水驼”们常常随身带着两件“葫芦浮水”,一件给客人戴上,自己戴上一件,由于葫芦浮水的作用,一般溺水身亡的事很少发生。
杨房营一带的村民们也都把葫芦当做神奇、宝贵的东西看待,虽然葫芦在这一带很普遍,很常见。葫芦也常常用它的神秘赋予生活中一些吉祥的事件。
事件一:杨房营某三,自幼体弱,年近四十依然单身,和老母亲相依为命,后来学会在刮皮素葫芦上烙画,画些菩萨、神像、关公绣像图,很受大众喜欢,有钱人买了回家供奉把玩。于是某三形成一种手艺,也从此多了种地以外的营生,收入多了起来,村民们们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三年后娶妻生子,一家人生活过得简单幸福,村里人都说“葫芦”给的“福禄”。
事件二:某氏嫁婿七八年未怀孕,家里人视为不详,夫妻争吵不断,某氏村南娘娘庙几乎登破,看遍村里村外中医大夫,始终未果,某氏自杀的心也起过多次。最后听年长者在自己院里种了葫芦苗几颗,生芽破土,入伏坐果,随着季节慢慢长大,神奇的是某氏的肚子也开始慢慢隆起,怀胎十月,一个七斤男娃呱呱落地,全家高兴欢呼,摆酒请客庆祝,知情人皆夸仙葫芦真神奇!
事件三:某老夫妻年老多病,膝下无小,自叹年轻时候不知努力,肆意了多半生,以至老无所依。
后心犀所致,老夫妻二人在自己庄稼地里种了半亩葫芦,青嫩时候当菜卖,秋后果实老到,自然晒干,捆绑成葫芦浮水,邻乡邻村赶集会推上推车去摆摊卖,生活逐渐有了起色。老夫妻这样做了一年,身体尽然好了起来,其实许多病都是歇出来的,活动多了,病自然就少了。心情好了,这好运就撞上门来,老夫妻这日在河西集会上,遇到一个河南乞讨路过的年轻花儿,衣衫褴褛,相貌可怜,老婆子心生善念,和老头子一商量,就把小叫花子引回家。
过得几日,小叫花子梳洗打扮一下,尽然是个眉目俊俏的女子,自称十七岁了,父母都病故了,老夫妻老泪纵横,可怜人相惜,于是这三个相依组合起来,小女子和老夫妻开始以干闺女自许。
老夫妻继续种葫芦制作浮水,干女儿在家做饭,也帮着田里干活,是个勤劳善良、勤俭落家的好孩子,邻里羡慕,二老更是吃了蜜似的从心里甜到脸上。
过得年来,有杨房营本村叫某四的,兄弟姐妹十一个,家境不好,经好事人牵红线,入赘上门。小伙心眼好,力气大,还没脾气,家里几年大变样,葫芦扩种好几亩,除了浮水葫芦外,还有舀水瓢,舀面瓢,漏粉瓢,沌油瓢,还有孩童们的耍葫芦,生意好得不得了。更重要的是小夫妻三年就生了两胎三个娃,本村邻村知道的人都说神仙葫芦保佑的。这个答案一家人都信服,老爷子尤其信服,如果不是几年前种了葫芦,哪里敢想眼前这儿孙满堂的幸福!
从以上三则葫芦与人的故事可以看出,其实葫芦在每个故事传承中都是起到了一个精神心理层面的东西,而能真正带给人类幸福吉祥的是人生的善良诚实,勤恳付出,是本真的努力创造了自己的幸福。
除了精神方面,在现实生活中葫芦也有其实际应用的一方面。在植物学分类上,葫芦归类于葫芦科葫芦属,有葫芦、细腰葫芦、瓠瓜等数种。
在《诗经》中,葫芦有多种叫法,《邶风》云:匏有苦叶,济有涉深。《卫风》云:齿如瓠犀。《豳风》云: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小雅》云:南有木,甘瓠累之。
这其中的“匏(páo)”、“瓠(hù)”、“壶”、“甘瓠”均指葫芦。
瓠即用来当菜吃的瓠子,细而长,犹如丝瓜;
匏即农家作水瓢用的瓢葫芦;
壶即扁圆葫芦。
《毛诗陆疏广要》则认为,葫芦有甘、苦之分,甘者叫“瓠”,苦者叫“匏”。
及至唐代,“葫芦”这一名称才开始流行。我们今天所说的葫芦,一般是指幼时可作菜,老熟能作瓢那一种,也就是古语中的“匏”。
元代王祯《农书》中说: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荤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条作干。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可见古人把葫芦作为美食,既可烧汤,又可做菜,既能腌制,也能晾干,吃法多种多样。
在社会文明的日益进程中,葫芦的作用越来越显得不广泛了,杨房营也因为多少年前汾河、潇河改道,已不在是原来那个濒水的村子,葫芦浮水也早没有了市场,种葫芦不再是个打紧的事。只是还有个别种植户种了葫芦加工工艺品卖,产量也大不如前了。
倒是今年村委有了依靠传统做旅游项目的念头,有了这个点子,于是种植了百亩葫芦园,勾起了这个陈久的话题,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新鲜却并不陌生的吉祥葫芦,原来一世纪前它和我们竟是这样的息息相关,近在咫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