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翻看手机时,发现了一首台湾诗人张文亮先生写的小诗《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感触颇深,原文如下: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张文亮(台湾)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回味这首小诗,我仿佛闻到了字里行间的暖暖的爱的气息,听到了绿树丛林里的鸟语蝉鸣,看到了深蓝色夜幕下的一颗颗眨着眼睛的小星星,一切都是那么充满诗情画意。
突然,我想起了曾经的自己与我小小的儿子,我觉得我就是那个牵着蜗牛时而会催他、唬他或责备他的那个妈妈;因为孩子没按我的要求完成作业而大声责骂;因为孩子吃饭撒得满桌子都是饭粒而大发雷霆;因为孩子在卫生间洗手弄得满地全是水而暴跳如雷……我们成年人总喜欢按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全然不顾孩子幼小的身躯是否已经成长得足够自己可以照顾自己,嫌弃孩子不够完美,完全忽略孩子感受。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不仅我们自己走得快了些,似乎让我们的孩子也走得快了,现在才感悟到,其实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虽然也有被孩子的淘气气得崩溃和失去耐心的时候,这时我们往往会对孩子发脾气、训斥、失去理智。然而,孩子却在他成长的点点滴滴中向我们展示了很多的美和乐趣,只是我们的脚步太快,快得忘记了欣赏,反而是我们失去了很多无法挽回的东西。
总以为是“我”在牵着蜗牛在散步,其实是上帝让蜗牛牵着“我”在散步。
妹妹结婚的时候,我们一大家子去帮忙张罗,跑出跑进很多回,不争气的我受了热拉肚子,一趟一趟厕所跑下来,软得瘫在床上爬不起来。突然,清脆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妈妈,赶紧起来喝水。”我睁开眼睛、缓缓爬起来,喝了儿子给端来的温水,感觉身体的不舒服瞬间消失了。才想起这个家并没有饮水机啊?原来他是从另外一个家的饮水机接了水,端着水杯小心翼翼地穿过院子,走了好半天才给我送过来的,而且还把热水和凉水混合在一起,只为妈妈喝的时候不要烫着。当时儿子只有4岁,其他人忙得并没有发现我生病了,而他却细心地发现了;还知道如何控制水温,看来他平时没少观察,还真是小暖男一个!在他还需要被人照顾的时候,他却像一个小小男子汉一样主动照顾妈妈。我们总觉得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而孩子的爱又何尝不是?他们把父母看成了自己的全部,用自己全部的爱对父母好。
忙了一天,下班回家感到特别累,没有换鞋就坐在沙发上。儿子很快就拿了拖鞋走过来,蹲下身子,使出浑身力气把我的鞋子脱掉,把拖鞋套在我的脚上,然后又把我的鞋子放到鞋柜摆得整整齐齐,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看着他瘦小的身影,矫捷的动作,开心的笑容,我的眼眶有点湿润了……“妈妈,今天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二姨,门口的花儿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奶奶,我给你讲一下《乌鸦反哺》的故事”,不知不觉中,6岁的儿子已经会正确运用很多成语。儿子为了能够得到全勤宝宝奖,每天按时上学不请假,过生日也不例外。总觉得孩子还小,可是他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曾经忙碌的自己,当静下心来陪伴孩子时才发现他已经慢慢长大了,懂事了。下班后拉着孩子出来散步,发现门外花园里的花开得很鲜艳,发现东湖里又多了许许多多的小金鱼,秋千上玩的孩子笑声朗朗,人们三五一群在公园锻炼身体,满满的人间烟火气,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蝴蝶破茧成蝶,华丽转身,逆风翻盘,哪一次不是经历了漫长焦灼的等待;每一朵花开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给每一朵花花开的时间,只要时间足够,定有繁花盛开之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花骨朵儿,只要耐心等待、精心培育、有朝一日我们会听到花开的声音,会等到花开的绚丽。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家长又何妨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俗世的回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从没完没了的生活琐碎里探出头,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