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源县,春秋始建梗阳邑,依山面川,汾河纵贯,傍太汾公路,为省城太原西南门户。虽乃弹丸之县,但因西部山区为中国四大葡萄之乡而小有名气。县城西行两公里有一白石沟,葡果延绵,气象万千,沟内重峦叠嶂,沟壑纵横,进深起伏,苍松翠柏,构成一道独特风景线,清源古八景之一“白石云松”即座落于此。
依托险要地形,自打日本侵略军进来,城乡沦陷,这里便成为晋绥抗日根据地前沿阵地和连接太行战略区的重要通道,并与同处城乡结合部的原太原县和徐沟县组成清太徐联合县,与敌对峙,血雨腥风十余年,直到1948年7月解放,三县分治。
党的早期活动可追溯到三十年代初,自1924年中共太原支部建立以来,省城不断掀起反帝爱国革命风暴,工运、学潮步步升级,政治空气日趋活跃,并波及到清太徐,民众逐渐觉醒起来,党的早期活动引发的葡乡春雷响起。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持续高涨的救亡热潮中,清徐一批在太原求学的进步青年,率先投身学运洪流,参加“社联”、“读书会”、“反帝大同盟”等进步组织,受到党的启蒙教育,有的在斗争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本县青年李宝森、李延年便是清徐最早投身革命的早期中共党员。
李宝森(1911—1989),清徐北程村人,早年在山西大学读书,193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山西“社联”党团书记、上海中央局交通员、北方局交通科长、中共山西工委书记、决死四纵队党委书记、游击六团团长等职,多次历险,功绩卓著。
李延年(1913—1942),徐沟县南尹村人,早年参加党的外围组织,主编过宣传马列的进步刊物《学生新闻》和报纸副刊,1934年12月,经李宝森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在徐沟秘密发起创立“耕心斋”读书社和“左翼联盟”徐沟支部,广发传单,遭到当地警察5次上门搜捕,后在群众掩护下脱险。
以李宝森、李延年为代表的一批进步青年,受地下党的派遣,曾多次回乡组织发动当地爱国青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秘密活动。通过聚会、讲演、印发进步刊物,教唱救亡歌曲,向民众宣传革命道理和党的主张。
在日益活跃的革命气氛中,清徐相继成立了号称“红学堂”的上闫村读书会和清源县“救国剧社”等外围进步组织。
之后便经历了红军东征、牺盟兴起,直至中共清太工委建立,迎来了武装抗日救亡新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