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于丹”张见素 访《十度深秋》作者、徐中教师张瑞红 作者:张月英 时间:2012-09-23 次数:295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张月英
  此刻,她就坐在我的对面。一身休闲装,满脸书卷相,眼前的她,究竟是怎样一位女子呵?
  她叫张瑞红,笔名张见素,《十度深秋》的作者,徐沟中学语文教师。
  究其笔名,“见素”二字语出老子《道德经》,其中“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道家所倡导的治国三举措。见素抱朴,即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之意。
  与其相交,交其文在先,交其人在后,当其合二为一时,而今,对于她的认识豁然开朗——此女子,真乃“清徐于丹”是也!
  A:人生观:一脚踏在现实里,一脚放在理想中!
  所谓成熟,就是虽然知道理想和现实的区别,还能将一脚踏在现实里,一脚放在理想中。
  遇到这句话,是在今年的“两会”上。原文联主席常箴吾老先生在我们几位“学生”前往拜访时,他便隆重地向我们推出一本书:《十度深秋》;推荐一位女子:该书的作者张见素。由于文集数量有限,常老在藏着掖着偷偷儿“赏给”我们三两位时,我翻开浏览,目光落下处,第一眼便巧遇文中这句话。这话来自一篇题为《成熟》的文章中,它正旧相识般注视着我,于是一口气读了六七篇,这文字,一篇篇哲理而励志,觉得似《读者文摘》中精选而出的一般。于是,身在会上,心在书中,叫人纠结不休。
  好在,“一脚踏在现实里,一脚放在理想中”这句话给了方法,使人稍稍得以解放。
  于是想着,读这本厚厚的《十度深秋》,要么不读,要读定要抽出大把时间来,好好儿醉读一番方可解馋;采访这位女子,要么不见,要见也一定要抽出大把时间来,好好儿畅聊几天方才过瘾。然而,愈是这样做着充足的准备,越是无法跨出第一步。索性顺其自然,得空便拿来读上一篇哪怕一段。同时,与她相约,教师节前夕见个面,看看前世可曾擦肩。
  于是,与《十度深秋》时不时的对话、与该书作者两小时的对话,成为笔者2012年一场盛大的思想饕餮。
  一书桌、一书柜、两椅子,在笔者办公室,对话这位笔名“见素”的女子,感觉极相宜。
  上午十时,我随她,一见如故地结伴迈进现实中的理想,去对话、去探讨。
  对于人生,她持这样一种态度:“工作、生活、艺术……这些都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需要特别讲究的。所以,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好!”
  哦,这就是她,育人追求百年茁壮之才,穿衣追求引领潮流之款,做饭追求色香味俱全的盘,闲暇时会去美容院做美容、做护理,最值得一提的是,她能将生活琐碎、工作片段娓娓道来,并凝练升华为一篇篇随笔、散文,结集《十度深秋》,有励志、有哲理,催人奋发,解人心结。
  《十度深秋》缘何而成?
  收纳了两季的天地精神,酿成深秋十度。
  何谓文化?
  一个人,轻轻地来,轻轻地走,轻轻地编织他生命的花环。文字和音乐,是花环上的美艳一束,是一只蜉蝣的巧笑一顾,婉歌一曲。人,用之开拓自己的自由。
  何谓“聪明难,糊涂难,聪明而后糊涂犹难?”
  懂事太多,太痛苦。
  何谓“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生命太美,但总不叫它彻底。
  何谓艺术?
  静一静,静一静,你会听到天与地的密语,光与影的合奏,叶与根的切磋,风与沙的约定。
  生活,为何需要艺术?
  艺术可以缓解觉得累的人的疲劳,可以使人不畏惧困难,使人知道一切磨难都是上天关照给人的必须也必能跨过去的坎。人的一生,离美越近,离丑就越远……
  我与她,两位不惑之年的女人,就这样傻傻儿将一只脚踏在理想中聊文学,聊人生。时光如流,时针转眼已迈出两大格。
  中午十二时正,已是下班回家时间,回不过神来的她与我,傻傻地依依惜别,之后,她连同我,将另一只脚踏入现实,各自回家做饭,回归到锅碗瓢盆的交响曲中。
  B:教育观:做蝙蝠,既有鸟的翅膀,又有兽的脚!
  “绝学无忧”,“见素抱朴”的下句,即谓把学问做透了,就不会再有忧虑不决的事情。见素笔名,也深藏这样的涵义。
  这是一次对话。
  儿子:这张美丽的书桌禁锢了我。
  妈妈: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被美丽的东西禁锢的。
  为人母、为人师的她,就这样与儿子共鸣,与儿子一样的学生共鸣。她与他(她)们是朋友。
  在她的《十度深秋》第四辑中,为人师、为人母的她这样说:孩子,我来陪你走一程……
  对于教育,她这样举例剖析:对学生而言,好多的烦恼来自应试与情趣的矛盾。这两点本应是统一的,但有的时候,长于阅读和写作的同学,反而为分数苦恼,觉得于自己的能力不相称,导致丧失原有的兴趣。协调这个问题也不难。蝙蝠不是既有鸟的翅膀,又有兽的脚?它完全可以一脚搁在鸟群里,一脚踏在兽群里。我就是这样做的。
  好一个“我就是这样做的”!言传身教,干脆利落。
  感情是相互的,她在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师生友情。这些细微的片段,她珍藏在心。
  一次晚自习,她给学生放一部影片。开演后,第二排边上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你坐这儿吧。”他就坐后边去了。
  不一会儿,另一个孩子递过来一根棒棒糖,她不喜欢甜食,但马上拨开吃起来,感觉很甜。
  两年前,一个男孩从东北打来电话:“听说暴乱分子22号有什么行动,老师你这两天小心点,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啊!”
  前不久,一位女孩给她来信:“我失落过,难过过,也失望过,但从未绝望过,因为你的淡定从容潜意识里影响了我很多很多。我努力过了,奋斗过了,无悔无憾。”这是一位实验班的尖子生,在复读一年后依旧只考了个二本,却能以这样坦然的心态对待挫折。
  瑞红爱学生、疼儿子,在儿子的照片下端,她这样感慨:我和你,我们今生今世的缘,就是,你大了,我老了……
  瑞红对学生的教诲,对儿子贾可——《谁的阳光》作者的教诲,如阳光般和煦地照亮着一颗颗茁壮的心灵,折射出同样耀眼的光芒,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一个少年,在很少有人的路上走着,只为享受路上的阳光。途中,邂逅一个拉着板车满身泥浆的人,听着歌,同样享受着阳光。此时此刻,少年发出这样的心声:“当亚历山大大帝前来用名利诱惑我们时,也许我会欣然接受,而他会说,‘别挡着我的阳光’。”
  这是谁的阳光?哦,张瑞红老师的阳光儿子、阳光学子,用心挥洒的阳光啊!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