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我七岁,我们全家从县城回到了故乡西青堆村。虽然离开了繁华的居地,故乡的十字街头,却深深地吸引了我,那些动人的故事,时至今日,仍然萦绕在我的心间。
十字街头有一个宽阔的广场,这里是全村人活动的中心。西北角有一个饼子铺,如果我嘴馋了,就向妈妈要上几个铜板或铜子儿,就能买回来一个香甜的烧饼。西南角有一个轧、弹棉花铺,村人将籽棉送过去,就轧成皮棉,再将皮棉弹成雪白而松软的棉花,就可以制作衣服和被褥了。十字街头的东北角,有一个粮油米面店,是人们购买粮食的中心,也是村人议事的地方。
每逢腊月将到,这里便聚集了节日社火的人群。那些社火里面管事的热心社长,便积极地筹备为大家过节的事宜。先派出几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各自背上一个捎马子,捎马子的形状好像一只装粮食的口袋,中间是一道锁了边,且整齐而长长的口子。将口袋的上下两边,前后搭在肩膀上,装东西很方便。他们就背上这样的捎马子,向村里的四面八方走去,挨门挨户地筹集过节所需要的钱财。
那一年的腊月天,日本鬼子投降了。村人们很高兴,住在村里的八路军三三两两地出来进去,有的帮村人干活,有的在十字街头与人们谈打倒剥削阶级,人民当家作主的事,一派繁荣景象。
背捎马子的年青人,去到各家各户之后,人们便自觉自愿地将两、三个鸡蛋或一小盆、一小碗的粮食捐献出来。捎马子装满了,就送回十字街头的铺子里。两天下来,便集中了好几口袋的粮食,和一筐一筐的鸡蛋。社长们用两口袋玉茭子,从清源城里换回四根长长的纤椽,每根足有七、八米长。社长们又派人去清源城的麻铺里,仍然是用粮食换回两根搭制秋千用的粗麻绳。还有过去村公所里积攒下的,秋千顶端的横木,横木两端有牢固的铁件。一只穿心萝丝将横木上下穿透,连着一只小铁环,小铁环下是一只直径足有三十公分,足有指头那样粗的大铁环,大铁环里面还有七、八个小铁环,将两条粗粗的大麻绳子牢固地拴在大铁环上。大绳子的下面又固定了一只足有五十公分长,六公分厚的踏脚板,人们踏在上面便可以升空荡秋千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十字街头热闹非凡,在锵镪有力的锣鼓声中,一个足有七、八米高的秋千便搭制完成了。
第一个上去荡秋千的是铁虎哥,他虎背熊腰强壮无比,沉重的身躯,将两根粗粗的麻绳子压得笔直。在他双腿不停的伸曲活动中,他像一只凌空的苍鹰,高高地直插云天。随着他双手的抖动,那些绳索上的小铁环,便不停地发出清脆的撞击声来,犹如奏响了一曲曲动听的奏鸣曲。紧跟着,曹货哥、拉免哥、铁扣哥等强壮的小伙子们,便一个一个地轮番荡起了秋千。当他们在高空超出十字街头商铺的屋顶时,便能看到村子北端的老爷庙。他们高兴地喊着:“看到老爷庙了!”“看到关老爷了!”响亮的喊叫声便传向四面八方。我们这些小不点荡秋千时,必须两个人配合才能将秋千的绳子拉展,升向高空。对门的跟海哥便成为我铁定的伙伴。我们相对而立在踏板上,高兴地相互配合,使出全身的力气,同样将秋千荡在高空。当我们雏燕凌空超出铺子的屋顶时,便大声地喊叫着:“我们也看到老爷庙了!”那种自信的荣誉感油然而生,小伙伴们也为我们叫好。
我们村里,有一位早年在外地住地方的买卖人,会扎九曲。社长便动员他出来为大家做。这位叫韩克昌的人,聪明睿智,能说会道,自然愿意为大家服务。社长便让年青人在村子里宣传,凡是捐出十根粗细均匀,笔直坚硬六七尺长的茭棍,就可以换三颗鸡蛋。此话一传出去,身抱茭棍来换鸡蛋的人络绎不绝,不到一天的时间,十字街头便堆积了足以搭成一个九曲所需要的茭棍,真像一座整齐而美观的小山。在韩克昌指挥下,一人手拿钢钎,另一个用大铁锤砸下,另一个便递过去一根茭棍,经过不停的踏踩,这棵茭棍便稳稳地栽在地上。他们每隔二十公分插下一棵,插上一段之后,在这些茭棍的上、中、下再捆绑上三道横向的茭棍。最上面的横杆上,隔上一米远的地方,安置一个灯盏,在乡间还有端九曲上的灯盏,能够生育孩子的乡俗。他们先搭制了一个长宽各六十米的大方阵,向北方向留出一个二十米长的口子,这便是九曲方城的北大门。紧挨九曲的口子,扎下了一根六七尺高的木杆,上面搭建起一个三角形的柏叶门楼,门口的柱子上,贴上了“敲锣打鼓迎新春,欢天喜地游九曲。”一幅丰收年景的美丽图画便出现在我们的十字街头。
他们从九曲门口开始,以长宽各二十米,扎捆一个小方阵。这个小方阵,仍然是一棵一棵地沿正方形的边扎下。第一圈距边一米,第二圈距第一圈仍然一米间隔,捆扎到第九圈时,便完成了一个方阵。返转身走出第一方阵,开始扎第二个方阵,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共扎捆了九个小方阵构成了一座九曲方城。下面入地五十公分之后,上面留有一米四十公分,像我们这些小不点儿,钻在九曲里,简直和捉迷藏一样,互相呼喊着,追逐着,乐翻天。
转眼到了正月十四,游九曲的活动便进入了高潮。每天将晚,门口便敲起了欢乐的锣鼓,门口又搭制了一个旺火,里面不停地燃烧着火红的煤球。全村的男女老少你呼我叫地相随着,在九曲里面快乐着。好多年青的妇女,时不时地将九曲里面的灯盏端上一只,期盼着来年能生一个胖胖的孩子。每逢有年青的女子走过,旺火里便倒下一小勺饭店里送来的废油,旺火便燃起冲天的火焰,在一片呼叫声中,传达着村人的期盼与节日的快乐。
我的故乡,每逢年关接近,便传出锵铿的锣鼓声,传出丰收的喜悦与人民生活的幸福。荡秋千、游九曲,一直传承着年俗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