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那些事儿
作者:阎全德 时间:2021-02-01 次数:208 语音阅读:
快要过年了,年逾花甲的我想起了儿时过年的美好时光。那时候日子过得紧巴,但年却过得那么有滋有味。现在家家都生活富裕了,人们不愁吃、不愁穿,又有电视、手机等,享受到丰富的娱乐活动,可这年反而越来越觉得没味。是什么原因?问了好多同志都说不清。现在我们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似乎在精神与年俗上好象缺失了些什么。
回想那个年代,家中兄弟姐妹多,劳力少,只有父亲一个壮劳力,身体还不太好(身体有二处战伤,二等乙级革命伤残军人),家中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一进腊月门,精打细算的母亲就忙碌着为过年做准备,过年吃用所需,每人一双新鞋、一身新衣服,孩子们的压岁钱,走亲戚的礼物……桩桩件件全凭母亲操持。尽管母亲大字不识一个,可把这些处理得有条不紊。我们也掰着小手指头在盼着过年,吃母亲蒸的白面馍馍、玉米面豆馅窝头、炸油糕、饺子,穿新衣服,挣大人给的糖果压岁钱……然而父母却在为过年而筹划忙碌着,哪一天请人宰羊,什么时间写春联,大扫除,蒸馍馍……
为了全家人过年能穿到新衣服新鞋,腊月的每个夜晚母亲几乎都在熬夜,小小煤油灯见证了母亲的辛苦。母亲的针线活可称一绝,邻居大婶、大妈说可与缝纫机做的活媲美,衣服不论是新做的还是大改小,里翻外,我们穿在身上都觉得那么得体愜意。
父母年前的忙碌要到腊月三十早晨才会告一段落。好多次我们年三十日早上醒来,第一眼看到又是一夜未合眼的母亲,正在将刚缝制好的衣服,鞋子分别打包,把陈旧的老式家俱擦得油光发亮,房子的崎角旮旯收拾得一尘不染。疲惫的脸上露出了宽心一笑。
那时节过年虽然不富裕,可是特别讲究,一进腊月初一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初一是炒豆节,前一天晚上母亲要将豆子、玉米、小米、麦子、麻子、高梁炒好多种。炒玉米时,玉米粒儿噼里啪啦从锅中爆出来,我们就在地上又蹦又跳抢着去拾,寓意着腊月初一蹦一蹦全家老少不得病。腊月初一上学前,母亲让我们口袋内装满炒豆,告诉我们除自己吃外,分享给那些没带炒豆的同学。俗语说的好:腊月初一不吃炒,这个起来那个倒,这可能是母亲不想看到有人生病吧。
过了初一就是腊八节,腊八节要吃腊八粥,在腊八这一天母亲起得很早,做一大锅腊八粥,讲究在太阳出山前吃完饭,不然会得红眼病。做腊八粥的主副食材一般都在八种,粥一定要有富余,准备下顿吃。如有人上门要大方施舍,不吝啬。记得我村有一老人(绰号拐全儿)腊八这天开始就会上门请大家施舍给粥。腊八好像在诠释着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和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品质。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这一天晚上家中要把准备好的糖瓜瓜、糖旦旦等祭食供奉在灶王爷神像前,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回天宫开会,人们让他满嘴甜蜜,上天后只给人间说好话。到年三十人们把灶王爷接回来时,他带回的全是玉帝赐予人间的喜讯福音。俗话说的好“在天言好事,人间盼福音。”
从腊月初一到三十日,村里忙了一年的人们忙里偷闲。自发组织起来排练闹社火,有搅龙灯,狮子滚绣球,二鬼摔跤,踩高跷,跑旱船……等。准备年三十晚迎喜神,正月初一到十五闹社火。别看他们都是庄稼汉,可认真专一的精神不得不让人佩服。他们的社火排练、表演,为当时的农村架起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年三十这一天是最忙的,早晨吃过羊肉片儿汤、油炸糕后,大家就开始贴春联、贴窗花、剁饺子馅,做过年吃的走亲戚带的麻粘、油花花、油面……等食品。准备晚上迎喜神,初二上坟祭祖及初一至初五所需之物。贴完春联窗花后再打扫一下卫生,一切就绪放鞭炮写意着除旧迎新。到了晚上大人们围在一起包饺子唠家常,孩子们跑进跑出放鞭炮,享受着年的味道,童年的快乐,偶尔有迎喜神的上门让过年的农家又多了几分喜庆。
初一早晨十分重要,母亲早早的就会在屋内点燃香和点旺火用的引柴,拿着叠好黄纸(有的叫黄裱、黄马)烤好的柏树枝去院中点旺火、焚香、放鞭炮、接福、驱邪、消灾,保佑全家一年平安顺利。在这个过程中不许说话,不许把香或引柴弄灭再点。
初一早晨起床不可以说起,怕把一些不利于人们的东西带活,大家穿戴整齐后要先向先人牌位祭拜,再向奶奶父母拜年后方可吃饭。饺子是我们儿时最盼望的食物,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是最幸运之人。
早饭后开始给长辈们拜年。由哥哥姐姐引着我们先给本家长辈,然后是左邻右舍。出门前哥哥姐姐要教我们好多规矩。诸如见了长辈和路人要有礼貌,站有站样坐有坐像,以免让他人笑话。不许戏耍打闹,乱讲话,不论做什么都讲究严肃认真,毕恭毕敬。老人们说过年顺一天来年顺一年。
过年,对儿时的我们来讲,是期盼着享受节日祥和喜庆的氛围,吃好的穿新衣,走亲访友挣糖果压岁钱等一系列欢乐外,还有一种惧怕紧张的心理。怕自己的无知,一不小心对天地不敬会受到惩罚,做事不妥会让人笑话。正是这些规矩惩戒,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认识了社会,充满对先人对社会的敬畏,无意之中在我们身上寄托一种民族精神。
年文化其实是一种民俗民风。民俗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承担着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教育功能。弘扬民俗民风,对塑造民族形象、培育民族精神有着积极作用。今天,我们日子好了,但中华优秀的民俗民风不能丢,更应该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才会真正实现腾飞的中国梦。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