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坛论醋 《齐民要术》中的24种酿醋法(1) ——作大酢法 作者:武润威 杨宗新 王茂华 时间:2021-01-20 次数:598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截止目前,中国酿醋业从西周“公室制醋作坊”开始,有文字记载的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从西周到北魏1400多年间,中国的酿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北魏大农学家贾思勰认真总结了前人酿醋的经验,在著名农书《齐民要术》中,归纳了二十四种酿醋法。(按醋名是二十一种,其中有“作大酢法”是一醋三法,“动酒酢法”是一醋二法,故为二十四法),为中国酿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少制醋法对今天制醋还有很大的启示,现将古人的二十四种酿醋法以原文、译文、点评的形式分别作一介绍。
  作酢法是在《齐民要术》卷八第七十一中介绍的,引言原文是“凡醋瓮下,皆须安砖石,以离湿润。为妊娠妇人所坏者,车辙中干土末一掬著瓮中,即还好。”译成白话文是:“醋瓮下面必须铺些砖石,用来隔离潮湿,如果醋因孕妇接近而变坏,就捧一捧车辙中又干又细的土放到瓮里,醋就会变好。”引言有些是有道理的,有些则是封建迷信。瓮下铺砖石,隔潮防湿,防止醋发霉,很有科学道理,而怀孕妇女进一下醋坊醋就变坏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加一把车辙中的尘土,醋就会又变好的说法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而且是很不卫生的。
  一、作大酢法
  原文:
  作大酢法:七月七日取水作之。大率麦曲一斗,勿扬簸;水三斗;粟米熟饭三斗,摊令冷。任瓮大小,依法加之,以满为限。先下麦曲,次下水,次下饭,直置勿搅之。以绵幕瓮口,拔刀横瓮上。一七日,旦,著井花水一碗。三七日,旦,又著一碗,便熟。常置一瓠瓢于瓮,以挹酢,若用湿器、咸器内瓮中,则坏酢味也。
  又法:亦以七月七日取水。大率麦曲一斗,水三斗,粟米熟饭三斗。随瓮大小,以向满为度。水及黄衣,当日顿下之。其饭分为三分:七日初作时下一分,当夜即沸;又三七日,更炊一分投之;又三日,复投一分。但绵幕瓮口,无横刀、益水之事。溢即加甑。
  又法:亦七月七日作。大率麦曲一升,水九升,粟饭九升,一时顿下,亦向满为限。绵幕瓮口。三七日熟。
  前件三种酢,例清少淀多。至十月终,如压酒法,毛袋压出,则贮之。其糟,别瓮水澄,压取先食也。
  译文:
  制作大醋的方法:七月初七打水来作。一般标准是,一斗麦麹,注意不要簸扬;三斗水;三斗粟米熟饭,摊开变冷。无论瓮是大还是小,都按照这个比例增减,以装满为原则。先放麦麹后放水,最后放饭,直接放进去,不用搅动。用棉花片捂住瓮口,抽把刀横放在瓮上。七天后的早晨,舀一碗井花水倒进瓮里。第三个七天后的早晨,又倒一碗进去,醋就熟了。瓮边要常放着一把瓠瓢,用来舀醋;如果用湿或带咸的东西伸进去舀醋,就会把醋的味道搞坏。
  又一种作法:也是在七月初七取水作醋,大致比例是,一斗麦麹,三斗水,三斗粟米熟饭。不管瓮的大小,总之以装满为原则。水和麦麹当天就要全部放进去。粟米饭则要分成三份:七月初七刚作醋时放入一份,当晚就会冒泡;到第三个七天,又煮一份饭投放进去;再过三天,又投放一份饭。只需要用棉花片捂住瓮口,不必放刀,也不必加水。如果瓮里的水往外流,就加甑。
  又一种作法:也是在七月初七这天制作。大致比例是,一升麦麹,九升水,九升粟饭。把它一次全部放进瓮中,也是装满为止。用棉花片捂住瓮口,二十一天后,醋就熟了。
  以上三种方法作出来的醋,全都是清液少,沉淀多。到十月底,要像压酒的方法一样,用毛袋将醋的清液压出来,贮存好。压制的糟就装到另一个瓮里,用水浸泡后澄清,压出来先吃。
  点评:
  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记载作大醋方法有三个,但在配方中具有四个相同点:一是统一要求在“七月七日取水作之”。农历七月七日,正值伏天将完,立秋即至,这时候,北方地区酿醋最易发酵。古人认为能发酵、能变酸就是酿醋的好日子。但据现在的观点来看,“七月七日”并非酿醋最好日子,因为自然温度依然过高,不利于酒精发酵工艺的正常进行。二是,“绵幕瓮口”。绵幕瓮口以后,便可将瓮里瓮外基本隔绝。既可稳定醋醅温度,又可阻挡游离杂菌侵入。故而此法一直被延用至今。三是三种配方同属于液态发酵。由野生酵母和野生醋酸菌产生菌膜而达到制醋放果。四是“毛袋压醋”。毛袋压醋虽然不及涓孔淋滤好,但也是一种醋液过滤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南方某些地方的醋作坊中,一直延用到解放前后。
  用专用瓠瓢舀醋,否则“若用湿器,咸器内瓮中,则坏酢味也”是有科学道理的。而“拔刀横瓮上”显然是迷信了。
  作者是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醋文化研究室研究员
  
CopyRight 2005-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清徐县融媒体中心
清徐融媒 ( www.cuduwang.com)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新闻热线:0351-5724342 5729429 地址:美锦北大街118号(原县质监局办公楼)